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6)

1. 暑濕眩暈

【暑濕眩暈之症】熱令之時,自汗身熱,面垢背寒,煩渴引飲,小便赤澀,頭目冒眩,此濕熱眩暈之症也。若雨濕之時,惡寒無熱,身重身痛,不能轉側,無汗拘緊,頭旋眼眩,此寒濕眩暈之症也。

【暑濕眩暈之因】炎夏主令,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升,人感冒之,則為濕熱眩暈之症。若陰雨太多,人感冒之,《經》注所云,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亦為眩暈之症。

【暑濕眩暈之脈】傷暑之脈,虛而帶數;傷濕之脈,濡而遲緩。暑濕二脈,虛細者多,實大者少。虛緩者寒,虛數者熱。

【暑濕眩暈之治】煩渴引飲,脈虛帶數者,人參白虎湯。自汗煩躁,小便赤澀,黃連香茹飲,沖六一散溫服。若惡寒無熱,身痛不能轉側,脈遲緩者,羌獨勝濕湯,合朮附湯。

人參白虎湯,見咳嗽、噎隔門。

黃連香茹飲,見中熱。

羌活勝濕湯,見痠軟。

朮附湯,見腹脹。

白話文:

暑濕眩暈

夏天炎熱潮濕,容易讓人中暑,出現自汗、身體發熱、臉色不好、背部發冷、口渴想喝水、小便短赤灼熱、頭昏眼花等症狀,這是濕熱引起的眩暈。如果遇到連日陰雨,則會出現惡寒、沒有發熱感覺、身體沉重疼痛、難以翻身、不出汗、身體僵硬、頭暈眼花等症狀,這是寒濕引起的眩暈。

夏天炎熱,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人體受到影響,就會導致濕熱眩暈。如果陰雨天過多,人體受寒濕侵襲,《經》書註解說,濕氣內侵,寒氣運行不暢,陽氣停滯在上,也會導致眩暈。

中暑的脈象虛弱而脈搏較快;受寒濕侵襲的脈象濡弱而脈搏緩慢。無論是暑熱還是寒濕引起的眩暈,脈象多為虛弱細小,強勁有力者較少。脈象虛弱而緩慢的是寒證,脈象虛弱而快速的則是熱證。

如果口渴想喝水,脈象虛弱而脈搏較快,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如果自汗、煩躁不安、小便短赤灼熱,可以用黃連香茹飲加沖服六一散治療。如果出現惡寒、沒有發熱感覺、身體疼痛難以翻身,脈象緩慢,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加朮附湯治療。

人參白虎湯適用於咳嗽、噎膈等症狀。黃連香茹飲適用於裡熱症狀。羌活勝濕湯適用於身體痠軟無力。朮附湯適用於腹部脹滿。

2. 燥火眩暈

【燥火眩暈之症】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夜臥不寧,頭旋眼黑,小便赤澀,此燥火眩暈之症也。

【燥火眩暈之因】《經》謂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又云,肝肺太過,善忘,忽忽冒眩。此皆運氣加臨之眩暈也。又有時令之熱,感入腸胃,傳於臟腑,上衝頭目,則眼眩旋轉,此人自感冒而為眩運也。

【燥火眩暈之脈】左脈躁疾,厥陰客勝;右脈躁疾,肺熱眩暈;左右皆疾,肝肺太過。右脈躁疾,燥火傷氣;左脈躁疾,燥火傷血。

【燥火眩暈之治】左脈躁疾,厥陽掉眩者,柴胡清肝飲。右脈躁疾,肺熱上衝者,清肺飲。左右躁疾,肝肺太過者,瀉青各半湯。右手脈數,燥火傷氣者,竹葉石膏湯。左手脈數,燥火傷血者,歸芍大黃湯。

柴胡清肝飲,見腹痛。

清肺飲,見咳嗽。

瀉青各半湯,見咳嗽。

竹葉石膏湯,見痰症。

歸芍大黃湯

當歸身,白芍藥,川大黃,丹皮

白話文:

燥火眩暈是一種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煩躁、口渴想喝水、晚上睡不安穩、頭暈眼花、小便顏色深且排尿困難。

這種眩暈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厥陰經氣盛,導致耳鳴頭暈;也可能是肝肺功能過盛,容易健忘,突然頭暈目眩;還可能是季節炎熱,外邪侵入腸胃,進而影響臟腑,導致頭部脹痛,出現眼花和頭暈。

從脈象來看,左脈快速有力,表示厥陰經氣盛;右脈快速有力,表示肺熱導致眩暈;左右脈都快速有力,表示肝肺功能過盛。如果右脈快速有力,可能是燥熱傷了肺氣;如果左脈快速有力,可能是燥熱傷了血液。

治療方法根據脈象而定:左脈快速有力,伴隨厥陰經氣盛導致的頭暈,用柴胡清肝飲;右脈快速有力,因肺熱上衝導致的眩暈,用清肺飲;左右脈都快速有力,因肝肺功能過盛導致的眩暈,用瀉青各半湯;右脈快速有力,燥熱傷了肺氣,用竹葉石膏湯;左脈快速有力,燥熱傷了血液,用歸芍大黃湯。

服用柴胡清肝飲後,可能會出現腹痛;服用清肺飲和瀉青各半湯後,可能會出現咳嗽;服用竹葉石膏湯後,可能會出現痰多症狀。歸芍大黃湯的藥材包括當歸、白芍藥、川大黃和丹皮。

3. 內傷眩暈

4. 氣虛眩暈

【氣虛眩暈之症】氣虛即陽虛也。其人面色白,身無熱,神識清爽,言語輕微,二便清利,時或虛陽上浮,頭面得火,眩暈不止,或熱手按之,則運乃定,此氣虛眩暈之症也。

【氣虛眩暈之因】大病久病後,汗下太過,元氣耗散;或悲號冷引,以傷肺氣;曲運神機,以傷心氣;或惱怒傷肝,鬱結傷脾,入房傷腎,飢飽傷胃,諸氣受傷,則氣虛眩暈之症作矣。

【氣虛眩暈之脈】脈浮而空,浮則為氣,空則為虛。右寸脈虛,肺氣不足;右關脈虛,中氣不足;左寸脈虛,心氣不足;左關脈虛,肝膽氣弱;兩尺脈虛,腎氣不足。

【氣虛眩暈之治】肺氣不足者,人參生脈散,合四君子湯。中氣不足者,補中益氣湯。中氣虛寒,不能運化水穀者,理中湯。心氣不足者,酸棗仁湯。肝氣有傷者,逍遙散。腎氣不足,都氣丸。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腎氣丸,加鹿角膠為丸。攝伏降之,古方用一味鹿茸,濃煎服,治真陽虛者,最效。

人參生脈散,見霍亂。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理中湯,上三方見痢疾。

酸棗仁湯,見不得臥。

逍遙散,見咳嗽。

都氣丸,即六味丸加五味子。

腎氣丸,即熱八味丸加車前子。

白話文:

氣虛眩暈

氣虛就是陽虛。患者面色蒼白,身體不發熱,精神清爽,說話聲音輕微,大小便正常,有時虛陽上浮,頭面發熱,眩暈不止,按壓手部則眩暈能緩解,這就是氣虛眩暈。

氣虛眩暈的原因是大病或久病之後,出汗太多,元氣耗散;或者悲傷哭泣受寒,損傷肺氣;思慮過度,損傷心氣;或者惱怒傷肝,鬱結傷脾,房事過度傷腎,飲食不節傷胃,這些都會導致氣虛眩暈。

氣虛眩暈的脈象是脈浮而空,浮代表氣,空代表虛。右寸脈虛,表示肺氣不足;右關脈虛,表示中氣不足;左寸脈虛,表示心氣不足;左關脈虛,表示肝膽氣虛;兩尺脈虛,表示腎氣不足。

氣虛眩暈的治療方法:肺氣不足者,服用人參生脈散,配合四君子湯;中氣不足者,服用補中益氣湯;中氣虛寒,無法消化食物者,服用理中湯;心氣不足者,服用酸棗仁湯;肝氣受損者,服用逍遙散;腎氣不足者,服用都氣丸;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者,服用腎氣丸,並加入鹿角膠製成丸劑服用。此外,古方單用鹿茸濃煎服用,治療真陽虛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