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27)
卷二 (27)
1. 血虛眩暈
【血虛眩暈之症】血虛即陰虛也,形體黑瘦,五心常熱,夜多盜汗,睡臥不寧。頭面火升,則眼花旋轉。火氣下降,則旋暈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暈不休,不比痰火之暴發暴作,此血虛眩暈之症也。
【血虛眩暈之因】陽絡傷,則血外溢上逆。陰絡傷,則血內溢下泄,凡此亡血成虛,而為眩暈者。又有焦心勞思,憂愁鬱結,心脾傷而不能生血,或惱怒傷肝,肝火內動,而煎熬血室,此陰血內耗,血海乾枯,而為眩暈者也。
【血虛眩暈之脈】脈多細澀。細而不數,血虛無熱;細而帶數,血虛有熱;左寸細澀,心血不足;左關細澀,肝不藏血;右關細澀,脾不統血;兩尺細數,腎陰枯竭。
【血虛眩暈之治】血從下泄,傷於陰絡,血虛無火,脈細不數者,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心血不足,血虛無火,左寸細澀者,酸棗仁湯。心血不足,血虛有火,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合安神丸。肝血不足,血虛無火,左關細澀者,逍遙散;血虛有火,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
脾陰不足,血虛無火,右關細澀者,歸脾湯;血虛有火,右關細數者,加味當歸補血湯。腎陰不足,水虛無熱,尺脈不數者,八味丸;水虛有火,尺脈洪數者,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腎丸,古方用玄武膠一味,陰虛火旺最效。
歸脾湯,見中風、吐血二門。
補中益氣湯,見痢疾。
酸棗仁湯,見不得臥。
天王補心丹,見嗽血。
安神丸,見內傷中風。
逍遙丸,見咳嗽。
知柏四物湯,見喘症。
加味補血湯,即當歸補血湯加知母、黃柏。
楨按:同一失血之症,要分陽絡傷而為外溢上逆者,陰絡傷而為內溢下泄者。同一血虛之症,要分血脫陽脫,而為血虛無火,當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遵血脫益氣之法者;又血脫陽旺,而為血虛有火,用肝腎丸、知柏天地煎、玄武膠,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者。是以凡治虛症而用補劑,當分有火無火,以別或養陽或養陰之大關節也。
白話文:
血虛眩暈
血虛眩暈是一種陰虛的症狀,患者身形瘦弱,手心、腳心和胸口經常發熱,晚上容易盜汗,睡覺不安穩。頭部有熱氣上升的感覺,會導致眼花和視物旋轉。熱氣下降後,眩暈就會停止,這與外感引起的持續眩暈不同,也不像痰火引起的眩暈那樣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這就是血虛眩暈的特點。
血虛眩暈的原因是陽絡受損導致血液外溢上逆,或陰絡受損導致血液內溢下泄,這些都會造成血液虧損而引起眩暈。另外,思慮過度、憂愁鬱悶,會損傷心脾,影響造血功能;或者惱怒傷肝,肝火內動,煎熬血液,都會導致陰血內耗,血海枯竭,從而引起眩暈。
血虛眩暈的脈象多為細弱而澀滯。細弱而不數,表示血虛無熱;細弱而脈數,表示血虛有熱;左寸脈細澀,表示心血不足;左關脈細澀,表示肝臟不能藏血;右關脈細澀,表示脾臟不能統攝血液;兩尺脈細數,表示腎陰枯竭。
血虛眩暈的治療方法:如果血液從下焦流失,損傷陰絡,血虛無熱,脈細弱而不數,可以使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如果心血不足,血虛無熱,左寸脈細澀,可以使用酸棗仁湯。如果心血不足,血虛有熱,左寸脈細數,可以使用天王補心丹合安神丸。如果肝血不足,血虛無熱,左關脈細澀,可以使用逍遙散;血虛有熱,左關脈細數,可以使用知柏四物湯。
如果脾陰不足,血虛無熱,右關脈細澀,可以使用歸脾湯;血虛有熱,右關脈細數,可以使用加味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湯加知母、黃柏)。如果腎陰不足,水液虧虛無熱,尺脈不數,可以使用八味丸;水液虧虛有熱,尺脈洪數,可以使用知柏地黃煎或知柏地黃丸,古方中也常用玄武膠,對於陰虛火旺的效果最佳。
(文中提到的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安神丸、逍遙散、知柏四物湯,以及加味當歸補血湯的詳細用法,可參考相關中醫書籍)
總之,同樣是失血的症狀,要區分是陽絡受損導致血液外溢上逆,還是陰絡受損導致血液內溢下泄。同樣是血虛,也要區分是血虛無熱(陽氣不足)還是血虛有熱(陰虛火旺)。血虛無熱,應使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益氣補血的藥物;血虛有熱,則應使用知柏地黃丸、知柏地黃煎、玄武膠等滋陰降火的藥物。因此,治療虛證時使用補益藥物,必須區分是否有熱,這是區分是養陽還是養陰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