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四 (7)
卷四 (7)
1. 燥熱痢
【燥熱痢之症】內熱煩躁,口燥舌乾,腹痛頻並,膿血稠黏,枯涸難下,肛門熱痛,小便全無,夜臥不寧,此燥熱痢症也。如口渴唇乾,燥傷陽明也。熱結膀胱,燥傷太陽也。寒熱口苦,燥傷少陽也。
【燥熱痢之因】燥火之年,赫曦流涸,時當夏秋,丙丁用事,膀胱壬水,已絕於已,腎家癸水,又絕於午。子令母虛,則庚辛肺與大腸,互相交困,金不生水,反現燥金之火,燥火傷氣,則氣液凝聚而成白積。燥火傷血,則血液凝聚而成赤積。氣血俱傷,則成赤白之痢矣。
【燥熱痢之脈】脈必洪數,浮數傷表,沉數傷里,洪數傷氣,細數傷血,浮沉皆數,氣血皆傷。
【燥熱痢之治】燥傷血分者,當歸大黃丸,散熱清燥,次用當歸銀花湯,潤燥滋燥。燥傷氣分者,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燥熱退,一味生津養血,不比濕熱痢,可用香連丸苦燥於前,又不可用五苓散、白朮散,燥脾於後。此症禁發汗、利小便、燥脾三條,河間云:下痢紅積,腹中痛甚,乃燥熱傷氣血也。
以芍藥黃連湯治之,則知古人已發燥火痢矣,非楨之杜撰也。
當歸大黃丸,治燥傷血分,下痢赤積,腹中作痛。
當歸,大黃
應急下者,合天水散;應緩下者,合戊己湯。
當歸銀花湯,治燥火傷血,涼血潤燥。
當歸,銀花,生地,生甘草
枳殼大黃湯,治燥傷氣分,下痢白積,腹中作痛。
大黃,枳殼,桔梗,甘草
益元散,即六一散。
河間芍藥黃連湯,治燥熱氣血兩傷,下痢腹痛者。
當歸,大黃,甘草,赤芍藥,川黃連
氣滯者,加木香、檳榔。
白話文:
燥熱痢症狀表現為內熱煩躁、口乾舌燥、腹痛頻發、排出膿血黏稠且量少、肛門灼痛、小便不通、夜裡睡不安穩。若伴隨口渴唇乾,則為燥熱傷及陽明經;若熱結膀胱,則為燥熱傷及太陽經;若寒熱交替、口苦,則為燥熱傷及少陽經。
燥熱痢的成因在於燥熱之年,陽氣過盛,暑熱乾燥,尤其夏秋季節,燥熱之氣旺盛,膀胱之水氣不足,腎水亦衰竭。因母氣不足,肺和大腸互相受損,金水相生失調,反而產生燥熱,燥熱傷及氣血,氣凝則成白痢,血凝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形成赤白痢。
燥熱痢的脈象通常是脈洪數,脈浮數則傷及表,脈沉數則傷及裡,脈洪數則傷及氣,脈細數則傷及血,如果脈浮沉皆數,則表示氣血都受損。
燥熱痢的治療方法:若燥熱傷及血分,可用當歸大黃丸散熱清燥,次可用當歸銀花湯滋潤;若燥熱傷及氣分,可用枳殼大黃湯合益元散以清熱,待燥熱退後,再用藥滋陰養血。與濕熱痢不同,燥熱痢禁用香連丸等苦寒燥烈之藥,也不可用五苓散、白朮散等傷脾之藥。此症忌諱發汗、利尿及傷脾。河間先生曾指出,下痢排出紅色黏液,腹痛劇烈,是燥熱傷及氣血所致,可用芍藥黃連湯治療,證明古人早已認識燥熱痢。
當歸大黃丸用於治療燥熱傷血,下痢排出紅色黏液,腹痛者。藥物組成:當歸、大黃。需要緊急瀉下的,可以加入天水散;需要緩和瀉下的,可以加入戊己湯。
當歸銀花湯用於治療燥熱傷血,具有涼血潤燥的功效。藥物組成:當歸、銀花、生地、生甘草。
枳殼大黃湯用於治療燥熱傷氣,下痢排出白色黏液,腹痛者。藥物組成:大黃、枳殼、桔梗、甘草。
益元散即六一散。
河間芍藥黃連湯用於治療燥熱傷及氣血,下痢腹痛者。藥物組成:當歸、大黃、甘草、赤芍藥、川黃連。若氣滯,可加木香、檳榔。
2. 疫痢
(有外感無內傷)
【疫痢之症】長幼相似,沿門合境,一齊發作,下痢膿血,或下純血,或下黃水,或下紫血水,身熱頭痛,胸滿不食,此疫痢之症也。
【疫痢之因】運氣所主,或流衍之紀,雨濕連綿,寒水時行;或二火司政,赫曦行令,濕熱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時行。三者皆成疫毒症,此所謂天行病也。
【疫痢之脈】寒濕所傷,脈多濡散。或見微遲,或一手脈伏,脈若洪數,濕熱之邪。脈若躁疾,燥火之診。
【疫痢之治】寒濕脈微者,人參敗毒散。脈伏者,升麻葛根湯,以升陽發散,則脈自起。若早用涼藥則疫毒內伏,胸次不舒,而脈愈不出矣。待表邪已散,然後分濕火燥火治之。濕熱脈洪,香連丸、六一散。滿悶不舒,香連平胃散。燥火脈數,當歸銀花湯,調六一散,送下當歸大黃丸。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人參,甘草,枳殼,桔梗,白茯苓
升麻干根湯
升麻,乾葛,甘草,白芍藥
香連丸
川黃連,木香
香連平胃散
川黃連,木香,熟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當歸銀花湯
當歸,生地,甘草,銀花
當歸大黃丸,見前躁火痢門。
以上三陽之症,系外感,故與內傷諸痢不同。內傷痢,身熱脈大者死;外感痢,身熱脈大者吉,沉細虛小者凶,此脈不同也。內傷痢,其來也緩;外感痢,其發也暴,此症之不同也。外感三陽之痢,久則亦入三陰,然腸胃之熱,傳入三陰者,經雖屬陰,症則屬陽。如太陽之邪,或傳少陰;陽明之邪,或傳太陰;少陽之邪,或傳厥陰;此外感三陽不解,陽邪傳入陰經之痢,非內傷痢陰經自病也。
前書從未發明,惟劉河間治厥陰動而瀉痢,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甚則下部脈不至,用升麻葛根湯、小續命湯法,云此表邪縮於內,故下痢不止,當散表邪,布於四肢經絡;外泄其表邪,則臟腑自安;後喻嘉言用敗毒及柴胡湯,皆得此旨。故治痢必要分外感內傷,在表在裡;無表邪,單是里症,可用清利之藥;若有身熱惡寒,頭痛胸滿等表症,當散表邪,不可清涼順下,此治外感痢要訣也。若疫痢,則時行之毒,更宜散邪,故敗毒散為疫痢首方耳。
夏秋雨濕傷表,治宜辛散,世多忽之,故余加意焉。
白話文:
疫痢
疫痢症狀,不分老幼,同一地區的人同時發病。症狀是腹瀉,排出膿血、純血、黃水或紫血水,伴隨發熱、頭痛、胸悶、食慾不振。
疫痢的成因,是由於氣候變化所導致,例如:連綿陰雨、寒濕之氣盛行;或者酷暑炎熱、濕熱之邪熾盛;又或者乾燥的秋燥之氣盛行,這些都可能造成疫毒流行,屬於天災流行病。
疫痢的脈象,寒濕侵襲者,脈象多濡弱散漫,可能微弱遲緩,或單手脈象隱伏;脈象洪數有力,則為濕熱邪氣;脈象躁急有力,則為燥熱邪氣。
疫痢的治療,寒濕、脈象微弱者,使用人參敗毒散;脈象隱伏者,使用升麻葛根湯,以升提陽氣、發散邪氣,則脈象自然恢復正常。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寒涼藥物,則疫毒會深入體內,導致胸悶不適,脈象反而更弱。待表邪散去後,再根據濕熱或燥熱的性質分別治療。濕熱、脈象洪大者,使用香連丸或六一散;胸悶不舒者,使用香連平胃散;燥熱、脈象數大者,使用當歸銀花湯,配合六一散服用,並服用當歸大黃丸。
疫痢屬於外感疾病,與內傷引起的痢疾不同。內傷性痢疾,如果發熱且脈象有力則預後不良;而外感性痢疾,發熱且脈象有力反而預後良好,脈象沉細虛弱者則預後不良,這點在脈象上有所區別。內傷性痢疾發病緩慢;外感性痢疾發病迅速,這也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外感三陽經引起的痢疾,久病也可能波及三陰經,但即使腸胃的熱邪傳入三陰經,其病理性質仍然屬於陽性。例如太陽經的邪氣可能傳至少陰經;陽明經的邪氣可能傳至太陰經;少陽經的邪氣可能傳至厥陰經。此外,外感三陽經的痢疾若未治癒,陽邪傳入陰經的痢疾,與內傷性陰經本身的疾病不同。
以前醫書從未詳細闡述這點,只有劉河間先生治療厥陰經引起的腹瀉痢疾,脈象沉而遲,手腳厥逆,嚴重者下肢脈象全無,使用升麻葛根湯和小續命湯,認為這是表邪收斂於內,所以腹瀉不止,應當散發表邪,使之佈散於四肢經絡;表邪外泄,則臟腑自然安和。後來喻嘉言先生使用敗毒散和柴胡湯,也都是基於這個道理。所以治療痢疾必須區分外感與內傷,以及表裡虛實;沒有表邪,只有裡症,可以使用清利之藥;如果有發熱、惡寒、頭痛、胸悶等表症,則應當先散發表邪,不可使用寒涼藥物瀉下,這是治療外感性痢疾的要訣。若為疫痢,則屬於時行之毒,更應當散發邪氣,所以敗毒散是治療疫痢的首選方劑。
夏季秋季雨濕侵犯肌表,治療應當使用辛散溫通之藥,世人多忽略此點,所以我特別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