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四 (6)
卷四 (6)
1. 痢疾論
秦子曰:痢疾之症,便下膿血,或赤或白或黃或三色雜下,裡急後重,欲便而不得便,既便而復登廁,逼迫惱人。若但瀉水穀,不滯膿血,此名水瀉,而非痢疾矣。痢疾要分外感內傷,天行自感。蓋夏秋外感時行之痢,手足陽明腸胃二經主病者也;三時內傷,一人獨病之痢,三陰脾腎主病者也。從來前書,混而立論,未曾分別。
故余詳別外感四條,內傷三條,休息痢二條。
白話文:
痢疾論
秦子說:痢疾的症狀是排泄膿血,可能是紅色、白色、黃色,或三種顏色混雜在一起;裡急後重,想大便卻大不出來,好不容易大便了又想去,讓人非常痛苦。如果只是腹瀉水谷,沒有膿血,這叫做水瀉,並不是痢疾。痢疾要區分外感和內傷,以及天行(流行性)與自感(個別感染)。一般來說,夏秋季節流行的外感痢疾,是由手足陽明大腸和小腸經受邪所致;而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的內傷痢疾,是單獨一人患病的,則是由脾、腎三陰經受邪所致。以往的醫書,常常混雜在一起論述,並沒有區分清楚。
所以我詳細區分了外感四條,內傷三條,以及休息痢(指因過勞導致的痢疾)兩條。
2. 外感痢疾
3. 寒濕痢
【寒濕痢之症】初起惡寒發熱,身痛頭疼,嘔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膿血,或下黑水,腹反不痛,謹察時令,無濕熱燥熱,但有陰寒雨濕,此寒濕痢症也。身痛頭疼,感於太陽,嘔吐飽悶,感於陽明,寒熱往來,感於少陽,三陽不解,傳入於裡,在傷寒曰傳經之邪,在痢疾曰風邪內縮,從陽經傳入於裡之症也。
【寒濕痢之因】寒水濕土之政,流衍卑監,寒濕時行,內氣不足,乘虛感入,郁遏營衛,衛郁營泣,內傳腸胃,則水穀不化,氣血與糟粕互相蒸釀,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
【寒濕痢之脈】左脈浮緊,太陽寒濕,右脈浮大,陽明寒濕。寒濕內伏,脈乃沉緊。若是少陽,脈見弦緊。
【寒濕痢之治】身痛發熱,脈浮緊者,宜用敗毒散,辛溫散表。嘔吐飽悶,脈長者,乾葛平胃散和胃寬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濕五苓散。不比燥熱痢,禁利小便。又不同燥熱痢,妄用大黃。又不可同濕熱痢,誤用川連。若寒涼大早,則寒濕不散,抑遏內縮,傳入於內,仍要先治外邪,使之從表而出,故寒濕痢必要先用表散者也。
敗毒散,治風寒濕痢。
人參,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陳皮,桔梗
無汗加防風。胸滿去人參加枳殼。若飽悶不食,嘔吐噁心,此兼陽明胃病,加後方平胃散,家秘名敗毒平胃散。
乾葛平胃散,治寒濕痢胸滿。
乾葛,蒼朮,厚朴,廣皮,甘草
寒熱加柴胡。頭痛身疼惡寒加羌活。若惡寒身痛頭疼發熱,此兼表邪者也,加前方敗毒散,家秘名平胃敗毒散。
五苓散
白朮,豬苓,澤瀉,桂枝,白茯苓
積痢不必利小便,今因濕痢,且五苓中有桂枝。
白話文:
寒濕痢
寒濕痢的症狀初期會惡寒發熱、全身疼痛、頭痛、嘔吐、不想吃東西、不口渴,並伴有膿血便或排出黑色水樣大便,但腹部卻不疼痛。需仔細觀察季節,如果沒有濕熱或燥熱,而是陰冷潮濕的天氣,這就是寒濕痢。全身疼痛和頭痛是太陽經受寒所致,嘔吐和飽脹感是陽明經受寒所致,寒熱交替出現則是少陽經受寒所致。三陽經受寒邪未解,寒邪就會侵入內臟。在傷寒病學中,這稱為經脈傳播的邪氣;在痢疾中,則稱為風邪內縮,是陽經寒邪侵入內臟的表現。
寒濕痢的病因是寒、水、濕、土等邪氣交錯,長期侵襲人體,導致寒濕之邪流行,加上人體內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阻塞營衛之氣,導致營氣受阻、衛氣衰弱,寒濕之邪進一步傳入腸胃,造成水穀不能消化吸收,氣血與糟粕互相混雜發酵,最終導致赤白痢疾。
寒濕痢的脈象是左脈浮緊(太陽經寒濕),右脈浮大(陽明經寒濕)。若寒濕之邪深入臟腑,脈象則會沉緊;若少陽經受累,脈象則會弦緊。
寒濕痢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出現全身疼痛、發熱,脈象浮緊,應使用敗毒散,以辛溫解表散寒。如果患者嘔吐、飽脹,脈象長大,則可用乾葛平胃散以和胃寬胸。如果小便不利,可用五苓散以散表利濕。寒濕痢與燥熱痢不同,不宜使用利尿藥物;與燥熱痢不同,不宜使用大黃;與濕熱痢不同,不宜使用黃連。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寒涼藥物,則寒濕之邪不易散去,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寒濕痢必須先使用解表散寒的藥物,使寒邪從體表排出。
敗毒散:治療風寒濕痢。組成:人參、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陳皮、桔梗。無汗者加防風;胸滿者去人參加枳殼;若伴有飽脹、不食、嘔吐、噁心等陽明胃病症狀,則加平胃散,合稱為敗毒平胃散。
乾葛平胃散:治療寒濕痢伴胸滿。組成:乾葛、蒼朮、厚朴、廣皮、甘草。寒熱者加柴胡;頭痛、身痛、惡寒者加羌活;若伴有惡寒、身痛、頭痛、發熱等表證,則加敗毒散,合稱為平胃敗毒散。
五苓散:組成:白朮、豬苓、澤瀉、桂枝、白茯苓。
慢性痢疾不必利尿,但本病是濕邪引起的痢疾,而且五苓散中含有桂枝,因此可以使用。
4. 濕熱痢
【濕熱痢之症】初起先水瀉,後兩三日,便下膿血,濕氣勝,腹不痛,熱氣勝,腹大痛,肛門重滯,裡急後重,此外感濕熱症也。若嘔吐不食,目痛口渴,濕熱傷陽明也。惡寒發熱,身痛頭疼,濕熱傷太陽也。寒熱往來,脅痛口苦,濕熱傷少陽也。如三陽不解,則濕熱內陷,傳裡而成痢矣。
【濕熱痢之因】濕土之年,君相二火行令,天之濕氣下臨,地之濕氣上升,當長夏火令司政,人在氣交之中,受其蒸釀,則日飲水穀,不能運化,與天行濕熱之氣,互相鬱蒸,則成赤白深黃三色之積。濕鬱主否,反似其燥,而裡急後重、努責不宣之症作矣。
【濕熱痢之脈】脈必數大,浮數表熱,沉數里熱,表熱宜汗,裡熱宜下,洪大傷氣,細數傷血。
【濕熱痢之治】若惡寒頭痛,身熱有表邪者,荊防解毒湯解表。如無表邪,當清裡,腹痛後重,酒煎大黃湯、黃連枳殼湯、香連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藥。古人云:濕熱下結,分利甚捷,不比燥熱痢,禁發汗利小便者,當遵流濕潤燥之法。凡下痢紅積而腹不痛者,濕傷血分也,宜服河間黃連湯。
荊防解毒湯,治濕熱痢初起,表未解者。
荊芥,防風,薄荷,連翹,枳殼,桔梗,木通,甘草
加淡竹葉。
如有太陽症加羌活。陽明症加乾葛。少陽症加柴胡。濕氣勝,腹不痛,加川芎、蒼朮。熱氣勝,腹大痛,加川連、枳殼。
酒煎大黃湯,治濕熱痢無表邪者。
川大黃
酒煎,去大黃服酒。
黃連枳殼湯,治濕火傷於氣分。
川黃連,枳殼,陳皮,甘草
香連丸,治濕火傷氣分下痢。
川黃連,木香
如肛門後重加枳殼。小便不利加滑石。嘔吐平胃散各半服之。
六一散
滑石,甘草
八正散
瞿麥,滑石,山梔,木通,甘草,車前子,澤瀉,赤苓
加淡竹葉。
通苓散,治濕熱結於膀胱,小水不利之症。
麥門冬,淡竹葉,車前子
河間黃連湯,治下痢血積,腹反不痛,濕熱傷於血分者。
川黃連,當歸,甘草
此方用當歸,似治燥傷血分矣。不知用川連者,乃治濕火也。加當歸,不過引川連以入血分耳。若是燥火,當用大黃潤燥之藥,豈用川連苦燥之藥乎。同一火痢也,當分燥濕。同一濕火之痢也,當分傷氣傷血。如濕火傷氣分,則用香連丸。濕火傷血分,則用河間黃連湯。余以大黃枳殼湯,治燥火傷氣分之痢,用大黃當歸湯,治燥火傷血分之痢,楨豈無師憶見哉。蓋因濕火傷於氣分,則煅煉而成白積,故用川連枳殼湯。
濕火傷於血分,則煅煉而成血積,故用川連當歸湯。
白話文:
濕熱痢症狀初期是水瀉,兩三天後開始排出膿血。如果濕氣較盛,腹部不會疼痛;如果熱氣較盛,則腹部劇烈疼痛,肛門有阻塞感,裡急後重(便意頻繁卻排便不暢),此外還會伴隨其他濕熱症狀。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眼睛疼痛、口渴,表示濕熱傷及陽明經;如果出現惡寒發熱、身體疼痛、頭痛,表示濕熱傷及太陽經;如果出現寒熱往來、脅肋疼痛、口苦,表示濕熱傷及少陽經。如果三陽經症狀都不見好轉,濕熱就會內陷,深入腸道而導致痢疾。
濕熱痢的成因是:在濕土之年,君火和相火當令,天上的濕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在長夏火氣旺盛的時候,人處於天地交合的氣候之中,受到濕熱之氣的蒸熏,導致飲食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加上體內吸收了天地的濕熱之氣,相互鬱結,就會形成赤、白、深黃等三種顏色不同的積滯。濕氣鬱結表現為好像乾燥一樣,卻伴隨裡急後重、用力排便卻排不出等症狀。
濕熱痢的脈象:脈搏一定數目多且有力,浮脈表示表層有熱,沉脈表示裡層有熱。表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裡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洪大表示元氣受損,脈象細數表示血液受損。
濕熱痢的治療:如果出現惡寒頭痛、發熱等表邪症狀,應該使用荊防解毒湯來解表。如果沒有表邪,則應清利裡熱。如果腹部疼痛且裡急後重,可以使用酒煎大黃湯、黃連枳殼湯、香連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等藥物來分利。古人說:濕熱下痢,使用分利的方法效果很快,不像燥熱痢疾不能發汗利尿,應該遵循滋潤燥熱的法則。如果下痢排出紅色積滯但腹部不痛,是濕邪傷及血分,應該服用河間黃連湯。
荊防解毒湯用於治療濕熱痢初期,表邪未解者。組成藥物包括:荊芥、防風、薄荷、連翹、枳殼、桔梗、木通、甘草,再加淡竹葉。如有太陽經症狀,加羌活;如有陽明經症狀,加葛根;如有少陽經症狀,加柴胡。如果濕氣較盛,腹部不痛,加川芎、蒼朮;如果熱氣較盛,腹部劇烈疼痛,加川連、枳殼。
酒煎大黃湯用於治療濕熱痢,無表邪者。組成藥物:川大黃,用酒煎煮,服用時去除大黃藥渣。
黃連枳殼湯用於治療濕熱傷及氣分者。組成藥物:川黃連、枳殼、陳皮、甘草。
香連丸用於治療濕熱傷及氣分引起的下痢。組成藥物:川黃連、木香。如果肛門後重,加枳殼;如果小便不利,加滑石;如果嘔吐,加半量平胃散。
六一散組成藥物:滑石、甘草。
八正散組成藥物:瞿麥、滑石、山梔、木通、甘草、車前子、澤瀉、赤苓,再加淡竹葉。
通苓散用於治療濕熱結於膀胱,小便不利者。組成藥物:麥門冬、淡竹葉、車前子。
河間黃連湯用於治療下痢排出血積,腹部卻不痛,濕熱傷及血分者。組成藥物:川黃連、當歸、甘草。此方使用當歸,看起來像是治療燥熱傷及血分,但實際上使用川黃連是治療濕熱。加入當歸,只是引導川黃連入血分而已。如果是燥熱,應該用大黃等潤燥的藥物,怎麼會用川黃連這種苦燥的藥物呢?同樣是火熱引起的痢疾,應該區分燥熱和濕熱;同樣是濕熱引起的痢疾,應該區分是傷及氣分還是傷及血分。如果濕熱傷及氣分,則使用香連丸;如果濕熱傷及血分,則使用河間黃連湯。我用大黃枳殼湯治療燥熱傷及氣分引起的痢疾,用大黃當歸湯治療燥熱傷及血分引起的痢疾,這可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因為濕熱傷及氣分,就會形成白色的積滯,所以使用黃連枳殼湯;濕熱傷及血分,就會形成血積,所以使用黃連當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