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首 (2)
卷首 (2)
1. 論《醫宗必讀》症因差誤治法不合
夫夏秋之痢,先要究其致病之根,當五六月巳午丙丁行權,而庚金大腸受克於夏令之時,預傷其金水,至秋燥金行令,金被火刑,熏爍下溜,赤屬火之本來,白屬金之本色,而赤白相雜之痢作矣。即或純白無紅,雖非心火所乘,亦為素秋燥火太旺,傷其金位本身,故白色溶化而下,此為乘令而得病者也。
今先生言言牽帶脾腎,妄存溫補固澀橫格胸中,致令癡人說夢,便有初起之痢,腸胃壅滯,熱鬱於內,反見外寒兼化之象,誤認虛寒,竟以古人辛溫發表方中,妄加補澀之藥,混活濕熱燥熱之痢;不知古人辛溫散表,乃治寒濕之痢也。
症重者為害匪輕,症輕者遷延變重,即有用溫補能愈此疾者,非前醫大用祛積,積氣已清,即寒涼直進,失加嚮導,抑遏中州,偶遇辛溫,開通鬱結,實處得辛溫散結之功,非得溫補之力也。夫濕鬱一痢,從時令寒濕之加臨,外郁表邪,內壅積滯,是以用辛溫之藥,然亦但取其辛溫散表,非取其辛溫溫補也。
夫治痢過用寒涼克削,誠為不可,但起內濕火燥火,失於清利,則腸胃頃刻腐爛,補脾補腎,乃是後來調理法也。故曰視其緩急,調其氣血,表症在者,汗之散之;里症急者,清之利之。至痢症中腹痛一門,有積滯壅塞之痛,用下藥以行之;有氣鬱大腸之痛,用苦梗以開之;有氣血不和之痛,用芍藥以和之。
今止舉氣鬱一條,曰以桔梗開之,下曰以芍藥為主,不分二味收散不同,混敘氣鬱條內,又無積滯作痛應下本條,似乎腹痛之痢,再無下行之法。又云惡寒者加乾薑,惡熱者加黃連。夫症有似陰似陽兼化之假象,宜察內症脈息,未可以惡寒惡熱為據也。後肛痛一條,上云熱流於下,用槐花、木香是矣。
又云挾寒者用理中湯,挾字下得不妥。《原病式》云:豈有寒熱夾雜於腸胃間乎。夫肛痛初起,再無寒痛之理,痢之日久,然後見痛,方為元氣下陷,然止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之,未可用理中湯以治。因肛痛皆是濕熱下流,燥火閉塞。即痢之日久者,亦止宜於補,未宜於溫。
即令虛矣,寒則未必寒也。若是虛而兼寒,則肛門當不禁而無疼痛矣。又曰《局方》、復庵,例用辛熱;河間、丹溪,例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不知夏秋之痢,與四時之痢不同。夏秋之痢,本於濕熱,但有濕淫燥淫之別,從治正治之分,有邪凝內伏之虞。是以用辛散以治寒濕之痢,此宗《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淫所勝,半以苦熱,而開濕淫為痢,表症居多之法門也。
河間、丹溪,例用苦寒,蓋謂夏秋之痢,燥火為患,熱毒壅害腸胃,此時若效從治之法,則燥火而遇辛溫,腸胃頃刻焚爛,是以用苦寒宣利之劑,以為正治之法,此宗《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熱淫所勝,治以苦寒,而開燥熱為痢,里症居多之法門也。用溫用寒,因發表攻裡二法各別。
白話文:
夏秋季的痢疾,首先要探究其發病的原因。當五、六月,也就是巳、午、丙、丁當令的時候,庚金代表的大腸在夏季容易受到剋制,導致金水之氣提前受損。到了秋季,燥金當令時,金氣又受到火的刑剋,導致火熱之氣向下流竄,赤色屬於火的本性,白色屬於金的本色,因此出現赤白相雜的痢疾。即使是純白色沒有紅色,雖然不是心火所致,也是因為秋季燥火太旺,損傷了金本身的部位,導致白色物質溶化而下,這是因為順應時令而得的病。
現在有些醫生動輒就牽扯到脾腎,胡亂地採用溫補固澀的方法,這簡直是癡人說夢。剛開始發生的痢疾,腸胃正處於壅塞不通,熱邪鬱積在內部,反而出現外寒的假象,誤認為是虛寒,竟然把古人辛溫發表的藥方,隨意加入補澀的藥物,混淆了濕熱和燥熱引起的痢疾。他們不知道古人使用辛溫發散的方法,是為了治療寒濕引起的痢疾。
病情嚴重的,造成的危害不小,病情輕微的,也會拖延加重。即使有使用溫補方法能治好這種病的人,也是因為之前醫生大量使用祛積的藥物,積滯之氣已經清除,即使使用寒涼藥物直接進入體內,也不會因為沒有嚮導而抑制中焦,偶爾遇到辛溫藥物,反而能開通鬱結,實際上是發揮了辛溫藥物散結的功效,並不是溫補的力量。濕氣鬱積導致的痢疾,是因為受到時令寒濕之氣的影響,外部有表邪鬱滯,內部有積滯壅塞,所以才使用辛溫的藥物,但也只是取其辛溫散表的作用,並不是取其辛溫溫補的功效。
治療痢疾過度使用寒涼剋伐的藥物,確實不對,但如果對於體內濕火或燥火,沒有適當的清熱利濕,那麼腸胃很快就會腐爛。補脾補腎,應該是後期的調理方法。所以說,要根據病情的緩急,調和氣血,有表症的,要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有裡症而且病勢緊急的,要用清熱利濕的方法來治療。至於痢疾中腹痛的種類,有因為積滯壅塞引起的疼痛,要用攻下的藥物來疏通;有因為氣機鬱滯在大腸引起的疼痛,要用桔梗來開解;有因為氣血不調引起的疼痛,要用芍藥來調和。
現在只說氣鬱這一條,說要用桔梗來開解,下面又說要以芍藥為主,沒有區分這兩種藥物一開一收的不同,混在一起歸納在氣鬱的條目下,又沒有提到積滯引起的疼痛應該用攻下的方法,這樣一來,好像腹痛引起的痢疾,就沒有其他攻下的方法了。又說怕冷的要加乾薑,怕熱的要加黃連。實際上,症狀有時會出現類似陰虛或陽虛的假象,應該仔細觀察內在的症狀和脈搏,不可以憑藉怕冷或怕熱來判斷。後面肛門疼痛這一條,上面說熱邪下流,用槐花、木香是對的。
又說有夾寒的要用理中湯,這個“挾”字用得不恰當。《原病式》說:哪有寒熱夾雜在腸胃之間的道理呢?肛門疼痛剛開始時,沒有寒痛的道理,痢疾拖久了,然後才出現疼痛,這時候才是元氣下陷,但此時只適合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不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因為肛門疼痛都是因為濕熱下流,燥火閉塞引起的。即使是痢疾拖久了,也應該使用補益的方法,不適合使用溫補的方法。
就算身體虛弱了,也未必是寒性的。如果又虛又兼有寒象,那麼肛門應該是失禁的,而且不會疼痛。又說《局方》和復庵,都習慣使用辛熱的藥物;河間和丹溪,都習慣使用苦寒的藥物,為什麼如此固執而不知變通呢?他們不知道,夏秋季的痢疾,和四季的痢疾是不一樣的。夏秋季的痢疾,根本原因是濕熱,但有濕邪偏盛和燥邪偏盛的區別,從治療方法上也有正治和反治的區分,而且有邪氣凝聚在內部的隱患。所以用辛散的方法來治療寒濕引起的痢疾,這是遵循《內經》所說的「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淫所勝,半以苦熱」,而開解濕邪導致痢疾,主要是針對表症的方法。
河間和丹溪,習慣使用苦寒的藥物,是因為他們認為夏秋季的痢疾,是燥火為患,熱毒壅塞在腸胃,這時如果採用反治的方法,那麼燥火遇到辛溫之藥,腸胃很快就會被燒爛,所以才用苦寒宣泄的藥物,作為正治的方法,這也是遵循《內經》所說的「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熱淫所勝,治以苦寒」,而開解燥熱導致痢疾,主要是針對裡症的方法。用溫藥還是寒藥,是根據發散外邪和攻泄內邪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