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內傷齒痛

【內傷齒痛之症】或齒豁,或動而長,或浮癢燥黑,時常作痛,此內傷之症也。若右上盤痛,屬胃與大腸;右下盤痛,屬肺胃二經;左上盤痛,屬膽經;左下盤痛,屬肝經;上正門痛,屬心經;下正門痛,屬腎經;上左右二虎牙痛,屬胃經;下左右二虎牙痛,屬脾經。

白話文:

(1) 牙齒疼痛、出現缺損、活動性增長、顏色發黑、牙齒表面粗糙不平,經常感疼痛屬於內傷引起的疼痛,同時有,右上牙齒疼痛,屬於胃和結腸;右下牙齒疼痛,屬於肺和胃經;左上牙齒疼痛,屬於膽經;左下牙齒疼痛,屬於肝經;上正門牙齒疼痛,屬於心經;下正門牙齒疼痛,屬於腎經;上排左右兩側虎牙疼痛,屬於胃經;下排左右兩側虎牙疼痛,屬於脾經。

【內傷齒痛之因】齒豁而浮者,腎衰;齒動而長者,胃熱;癢為血熱;痛為火爍;黑則是蟲蝕。此內傷齒痛之因也。

【內傷齒痛之脈】尺脈虛大,腎水有虧。若見洪數,陰火旺動。左關弦急,肝膽之火。左關洪滑,痰火內爍。

白話文:

【內傷牙痛的原因】牙齒鬆動而浮動,是腎虛的表現;牙齒活動而變長,是胃熱引起的;牙齒癢是血熱造成的;牙齒痛是火氣灼燒引起的;牙齒變黑則是由蛀蟲侵蝕造成的。這些都是內傷牙痛的原因。

【內傷齒痛之治】腎虛陰火者,涼八味玄武膠為丸,或知柏天地煎。左關弦急,龍膽瀉肝湯,右關洪滑,化痰湯。應下者,三黃丸。大凡牙痛症,寒者少,熱者多,故內傷門都用涼劑。若勞倦而胃虛齒浮者,又當用補中益氣湯,不可拘痛無補法也。

涼八味丸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牙痛治療方法】腎陰不足、虛熱上炎者,用知母、黃柏、牡丹皮、生地、玄參、麥冬、茯苓、甘草八味藥材,製成膠囊或藥丸服用,或者用知母、黃柏、生地、玄參、丹皮、天花粉、生地、麥冬等藥材煎服。如果左手關脈弦急,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如果右手關脈洪滑,可以使用化痰湯。如果需要瀉下的,可以用三黃丸。一般來說,牙痛症屬於寒證的很少,熱證的多,所以治療內傷引起的牙痛,多用寒涼藥物。如果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胃氣虛弱,牙齒浮動鬆動的,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不可拘泥於牙痛就一定不能使用補益方法的原則。

即六味丸加黃柏、知母,共為細末,玄武膠為丸。

白話文:

把六味丸再加入黃柏、知母,磨成細末,用玄武膠做丸劑。

知柏天地煎

黃柏,知母,天門冬,生地黃

同煎三四次,沖玄武膠收膏

龍膽瀉肝湯,見前。

化痰湯

白話文:

取黃柏、知母、天門冬、生地黃,一起煎煮三次,然後加入玄武膠,收取藥膏。龍膽瀉肝湯的配方,請參閱前文。這是一種化痰的湯藥。

貝母,枳實,黃芩,黃連,花粉,桔梗,元參,升麻,甘草

白話文:

貝母、枳實、黃芩、黃連、花粉、桔梗、元參、升麻、甘草。

家秘三黃丸

黃芩,黃連,大黃,甘草,廣皮

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家傳三黃丸

成分包括:黃芩、黃連、大黃、甘草、廣皮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廣皮,升麻,柴胡,甘草

白話文:

  • 人參:增強體力、抵抗疲勞、補氣益血。

  • 黃耆:補氣、強壯筋骨、增強抵抗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 廣皮:清熱、利尿、消腫。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止痛。

  •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退燒。

  • 甘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齒痛雖有各經虛實不同,然陽明積熱者多,故清胃湯治齒痛總司。然尚有分別,若膏粱食氣已化,惟存積熱,所謂熱而無滯,可用清胃湯,苦寒直折;若積熱雖重,厚味尚未化盡,所謂熱而有滯,若以苦寒直折,則滯氣凝遏,而熱愈甚。倒如鬱火症,用苦寒則火愈郁,服升陽散火湯則愈。

白話文:

雖然牙痛有各種不同的經絡虛實之分,但陽明經積熱的人較多,因此清胃湯是治療牙痛的總方。但是,還需要區分一下,如果膏粱厚味中的食氣已經消化了,只剩下積熱的情況,指的是有熱但沒有停滯,可以用清胃湯這種苦寒直折的藥方。如果積熱很嚴重,但厚味食物還沒有完全消化,指的是有熱又有停滯的情況,如果用苦寒藥物直折,則停滯的氣血會凝結堵塞,熱氣反而會更嚴重。就像鬱火證,用苦寒藥物反而會使火氣更加鬱結,服用升陽散火湯反而會好轉。

東垣以清胃湯加砂仁,香附,更名清胃散,散者,散也,家秘加白豆蔻、黑山楂末,同是此意。以腸胃積熱,大抵酒肉食滯,蒸釀而成,故化散胃滯,積熱自清。余以平胃保和散,治口瘡齒痛,及疳火疳積,俱獲奇效,此深得清積熱根本。故瘡癬齒痛之人,不能淡薄滋味,必纏綿難愈也。

白話文:

東垣以清胃湯加上砂仁、香附,改名為清胃散,散是疏散的意思,家傳祕方中再加入白豆蔻、黑山楂末,用意也相同。因為腸胃積熱,大多是由於酒肉食滯,蒸釀而成,所以化解、疏散胃滯,積熱自然就會清除了。我用平胃保和散來治療口瘡、牙痛,以及疳火、疳積,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是深深地抓住了清積熱的根本。所以瘡癬、牙痛的人,如果不淡泊飲食,必定會纏綿難愈。

2. 胸痛論

秦子曰:胸與膈,肺之分野,膈痛胸痛兩症也。但胸痛止在中間,膈痛則連兩腋,故歧骨之上作痛,乃為胸痛;若痛在胸之下,即名胃痛;若胸中滿塞而不痛,又名胸痞;若胸中滿塞,水穀全不能下,又名胸痹,皆非胸痛也。或痛久不散,每夜寒熱,按之愈痛,視之有形,此又是內癰之症,而非胸痛矣。

白話文:

秦子說:胸和膈,是肺的分野,膈痛和胸痛是兩種不同的症狀。但是胸痛只在中間,膈痛則連兩腋,所以歧骨之上作痛,纔算是胸痛;如果疼痛在胸骨以下,那就叫做胃痛;如果胸中滿塞但不痛,又叫做胸痞;如果胸中滿塞,水穀完全不能下,又叫做胸痹,這些都不是胸痛。或者疼痛很久不消散,每晚有寒熱,按壓時更痛,看起來有形狀,這又是內癰的症狀,而不是胸痛了。

3. 外感胸痛

【外感胸痛之症】初起表邪未散,下早悶痛,此傷寒門結胸症也。胸痛脹滿,咳嗽氣逆,不能仰臥,此六淫之邪,傷於肺經,方書所謂肺脹胸痛也。若胸痛寒熱,咳吐腥穢,又是肺癰之症。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胸痛症狀】剛開始的時候,表症的邪氣沒有散去,胸部悶痛,這是傷寒門所說的結胸症。胸痛脹滿,咳嗽氣喘,不能仰臥,這是六淫之邪的邪氣,傷害了肺經,方書上所說的肺脹胸痛。如果胸痛發熱或發冷,咳嗽吐出腥臭的痰液,則是肺癰的症狀。

【外感胸痛之因】傷寒表邪未散,下之太早,內陷胸中,蓋胸主半表半裡,外邪內陷,與水飲互相盤結,則成結胸之症。若六淫之邪傷肺,肺熱焦滿,怫鬱不宣,胸亦為之作痛,蓋胸為心肺之室也。

白話文:

胸痛的外感病因:

  1. 傷寒表邪未散,下之太早,內陷胸中:因為胸部既屬半表(邪氣易傷)又屬半裡(邪氣易陷),外邪內陷,與水飲互相盤結,就會形成結胸症狀。

  2. 六淫之邪傷肺,肺熱焦滿,怫鬱不宣:如果六淫之邪傷害肺臟,導致肺熱灼傷胸中,胸悶鬱結、無法舒暢,胸部也會因此疼痛,因為胸部是心肺的居所。

【外感胸痛之脈】沉緊而勁,下後作痛,結胸之症。脈來浮大,胸痛身熱,支結之別。寸口浮大,風熱肺逆。寸口脈實,脈癰之疾。

白話文:

【外感胸痛的脈象】脈象沉緊有力,而且有勁道,疼痛從下往上移動,胸悶疼痛的症狀。脈象浮大,胸痛並且發熱,外感支氣管炎等疾病的區別。寸口的脈浮大,風熱侵襲肺臟而引起。寸口脈實,脈象癰瘡的疾病。

【外感胸痛之治】傷寒誤下已成結胸者,宜大、小陷胸湯出入加減;若未成結胸者,宜枳殼湯治之;若肺癰風熱者,加味瀉白散;肺氣壅寒,枳桔二母湯;肺癰作痛,桔梗湯、栝蔞湯。

大陷胸湯

白話文:

外感引起的胸痛的治療

  • 傷寒誤服瀉下藥,已形成結胸的,宜用大、小陷胸湯加減。
  • 若未形成結胸的,宜用枳殼湯治療。
  • 若肺癰風熱的,加味瀉白散。
  • 肺氣壅寒的,枳桔二母湯。
  • 肺癰作痛的,桔梗湯、栝蔞湯。

大黃,芒硝,甘遂

白話文:

大黃:性寒,味苦,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濕熱黃疸等病症。

芒硝:性寒,味苦、鹹,有瀉熱通便、清熱燥濕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濕熱黃疸等病症。

甘遂:性寒,味苦,有瀉水逐飲、通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

小陷胸湯

黃連,半夏,栝蔞

加味瀉白散,治風熱傷肺。

白話文: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栝蔞組成。

加味瀉白散,用於治療風熱傷肺。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防風,荊芥

白話文:

桑白皮:具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熱病煩渴、皮膚瘙癢等症。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陰虛發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症。

甘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復脈、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心悸怔忡、脘腹疼痛等症。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身熱惡寒、咽痛咳嗽等症。

熱甚,加石膏、知母。

枳桔二母湯,清理肺氣,兼消痰水。

白話文:

熱度很高時,加入石膏、知母。

枳桔二母湯,用於清理肺氣,同時消除痰濕。

枳殼,知母,川貝母,栝蔞仁,蘇子,桔梗

桔梗湯,治肺癰肺瘻。

白話文:

枳殼:

  • 枳殼是芸香科植物枳的果實,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枳殼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消積、寬中散結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痰多咳嗽等症狀。

知母:

  • 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知母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熱咳、肺燥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

川貝母:

  • 川貝母是百合科植物川貝母的鱗莖,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養陰生津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栝蔞仁:

  • 栝蔞仁是葫蘆科植物栝蔞的種子,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栝蔞仁具有清肺化痰、利咽止咳、潤腸通便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大便乾結等症狀。

蘇子:

  • 蘇子是脣形科植物蘇的種子,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蘇子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利咽開音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桔梗:

  • 桔梗是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在中醫裡被用作藥材。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平喘、利咽開音的作用。
  • 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川貝母,薏苡仁,桑白皮,地骨皮,葶藶子,枳殼,桔梗,杏仁,甘草

栝蔞湯,通治肺胃之癰。

栝蔞仁一個,去皮,炒黑,研,甘草同煎服。

白話文:

  • 川貝母:一種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草藥。

  • 薏苡仁:一種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腫功效的穀物。

  • 桑白皮: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渴生津功效的樹皮。

  • 地骨皮:一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功效的根莖。

  • 葶藶子:一種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功效的種子。

  • 枳殼:一種具有理氣健胃、消積導滯功效的果皮。

  • 桔梗:一種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利咽功效的根莖。

  • 杏仁:一種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功效的種子。

  • 甘草:一種具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功效的根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