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一 (5)
卷一 (5)
1. 外感口眼喎斜
【口眼喎斜之症】頭痛目疼,身發寒熱,目筋縮短,軟戾拘急。此外感口眼喎斜之症也。
【口眼喎斜之因】當風露臥,胃冷沖寒;肝主筋脈,風中肝木,則眼目拘縮;陽明主肌肉,風中肌表,則口欠唇歪。
【口眼喎斜之脈】左關弦緊,風中肝膽。右關弦長,風中陽明。浮數滑大,邪傷於氣。沉弦細數,邪傷於血。
【口眼喎斜之治】風中肝膽,羌防四物湯。風中陽明,防風乾葛湯。左喎,用羌防四物湯,內服外熏。右喎,防風葛根湯,內服外熏。因於寒,外用艾火灸之,右喎灸右,左喎灸左。
羌防四物湯,治風中於左,邪入厥陰,口眼喎斜之症。
羌活,防風,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藥
身痛加秦艽、鉤藤、柴胡。
防風乾葛湯,治風中於右,邪入陽明,口眼喎斜之症。
防風,荊芥,乾葛,升麻,廣皮,甘草,白芷
身痛加秦艽、鉤藤。
白話文:
口眼歪斜症狀:頭痛、眼睛痛、身體發冷發熱,眼肌僵硬縮短,感覺僵硬拘緊,這就是口眼歪斜症。
口眼歪斜病因:睡覺時受風寒侵襲,胃寒受冷;肝臟主導筋脈,風寒侵犯肝臟,導致眼睛肌肉收縮;陽明經脈主導肌肉,風寒侵犯肌膚表面,導致嘴巴歪斜。
口眼歪斜脈象:左關脈弦緊,表示風寒侵犯肝膽;右關脈弦長,表示風寒侵犯陽明經脈;脈搏浮數滑大,表示邪氣侵犯到氣;脈搏沉弦細數,表示邪氣侵犯到血。
口眼歪斜治療:風寒侵犯肝膽,使用羌防四物湯;風寒侵犯陽明,使用防風乾葛湯。嘴巴歪向左側,用羌防四物湯內服外敷;嘴巴歪向右側,用防風葛根湯內服外敷。如果因為受寒引起的,可用艾灸治療,左側歪斜灸左側,右側歪斜灸右側。
羌防四物湯:治療風寒侵犯左側,邪氣入侵厥陰經脈,導致口眼歪斜的症狀。藥物包括:羌活、防風、當歸、生地、川芎、白芍藥。如果身體疼痛,可以再加入秦艽、鉤藤、柴胡。
防風乾葛湯:治療風寒侵犯右側,邪氣入侵陽明經脈,導致口眼歪斜的症狀。藥物包括:防風、荊芥、乾葛、升麻、廣皮、甘草、白芷。如果身體疼痛,可以再加入秦艽、鉤藤。
2. 內傷口眼喎斜
【口眼喎斜之症】外無六經形症,忽爾眼欠口喎,此內傷口眼喎斜之症也。
【口眼喎斜之因】金燥木枯,則肝血不足,筋急牽引,燥金太過,則子合母虛,陽明之脈,亦必短縮,膏粱酒濕,濕熱不攘,則脾火不運,筋脈軟短,肌肉不仁,口眼喎斜之症作矣。
【口眼喎斜之脈】左關弦數,肝膽有邪;右關洪長,腸胃有熱。左脈微澀,肝血不足;右脈微細,氣虛之別。
【口眼喎斜之治】左關弦數者,當歸鉤藤湯。右關脈弦數者,梔連平胃散。加乾葛、木瓜、秦艽。膏粱積熱者,乾葛清胃湯。肝血不足,補肝散。脾氣虛者,四君子湯。
當歸鉤藤湯
當歸,鉤藤,秦艽,丹皮,防風,青皮,黃芩,柴胡,甘草
梔連平胃散
山梔,川黃連,熟蒼朮,厚朴,廣皮,甘草,葛根,木瓜,秦艽
乾葛清胃湯
升麻,川黃連,山梔,丹皮,生地,甘草,乾葛
四君子湯,見前內傷中風。
補肝散
歸身,白芍藥,川芎,生地,羌活,防風
陽明之脈,夾口環唇,入目絡鼻。故口眼喎斜,陽明主多,此係實邪之症,即同半身不遂,但當去其病邪,用不得溫補堵塞。前條雖有血虛、氣虛,而立補方,亦不過預防其本元耳,以內有痰涎積熱,每多口眼喎斜,故凡流涎口角,而喎斜口眼者,悉以胃熱主治,而用清胃湯、防風乾葛湯;舌音不清喎斜者,皆主心胃有熱,而用轉舌膏;大便硬為大腸燥火,而用四順飲;即或瀉或結,亦是大腸濕熱,用川連枳殼湯;小便赤澀不利,為小腸燥火,即或數數欲小便者,亦為小腸濕火,用導赤各半湯;二便皆澀,八正散。
大凡治病,當察何經主病,何經兼見;上觀唇口眼鼻,則知上焦虛實寒熱;下觀二便通澀,即知下焦之虛實寒熱,此下手之真訣也。
白話文:
口眼喎斜是一種內傷疾病,症狀是眼睛歪斜、嘴巴歪斜,但沒有外在的六經病症表現。
造成口眼喎斜的原因是:肝臟乾燥枯竭導致肝血不足,筋脈緊縮牽引;或肺金過盛,導致腎水不足,陽明經脈收縮;或是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濕熱內蘊,脾胃運化失常,導致筋脈軟弱無力,肌肉麻痺,從而出現口眼歪斜。
診斷口眼喎斜,可以從脈象觀察:左關脈弦數有力,表示肝膽有邪氣;右關脈洪大有力,表示腸胃有熱;左脈微澀,表示肝血不足;右脈細弱,表示氣虛。
治療口眼喎斜的方法,要根據脈象和病因:左關脈弦數,用當歸鉤藤湯;右關脈弦數,用梔連平胃散,並加入乾葛、木瓜、秦艽;若因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積熱,則用乾葛清胃湯;若因肝血不足,則用補肝散;若因脾氣虛弱,則用四君子湯。
文中也提到,陽明經脈循行於口唇、眼睛、鼻子,所以口眼喎斜多與陽明經有關,屬於實邪,治療應以祛邪為主,不宜溫補。雖然有血虛、氣虛的情況,但補益之方只是預防病情加重。
口眼喎斜常伴有痰涎積熱,流口水、嘴角歪斜的,應以清胃熱為主,用清胃湯或防風乾葛湯;舌音不清且歪斜的,應以治療心胃熱為主,用轉舌膏;大便秘結的,為大腸燥熱,用四順飲;大便溏瀉或便秘的,為大腸濕熱,用川連枳殼湯;小便赤澀不利,或小便頻數的,為小腸燥熱或濕熱,用導赤散;大小便都不通暢的,用八正散。
總而言之,治療疾病要觀察哪條經絡為主症,哪條經絡為兼症;觀察口、眼、鼻、唇,判斷上焦的虛實寒熱;觀察大小便,判斷下焦的虛實寒熱,這是治療疾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