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首 (12)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2)

1. 論《內經》《金匱》水腫腹脹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水道出焉。《宣明五氣篇》曰:三焦病氣滿,小腹尤堅。又云:水留即為脹。此二條言肝腎之相火不及,不能蒸動其水而下積也。《水熱篇》曰:腎者至陰也,至陰盛水也,肺者太陰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此言腎水為病,上連於肺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此言腎水為病,上連於胃也。又曰:勇而勞腎,腎汗客於玄府,傳為胕腫,此內傷腎水,外受風邪之風水也。《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又曰:三陰結為水。又曰:肝腎並沉為石水。此言寒結水邪,後世所名陰水之寒症也。《經脈篇》曰:胃所生病,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又曰:諸胕腫,皆屬於火;諸水腫者,濕熱相兼也。此言熱結水邪,後世所名陽水之熱症也。《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濕勝則水閉胕腫,此言濕土主脾,而為脾經水腫之症也。又云:太陰所至為胕腫。又太陰所至為中滿。此言濕土司天,濕淫所勝之腫脹也。

又云:太陽司天,寒勝則浮,此言寒淫所勝之腫脹也。又云:少陰司天,少陽勝復。少陽司天,少陰勝復;又云:熱勝則腫。此言君相二火司天,熱淫所勝之腫脹也。又按:《本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調經篇》曰:形有餘則腹脹。《脈要篇》曰:胃脈實則脹。此言脾胃壅滯而為脹病之實症也。

《師傳篇》曰:足太陰之公孫虛則脹。《太陰陽明篇》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䐜滿閉塞,此言脾胃不足而為脹病之虛症也。《方宜論》曰:藏寒生滿病。又胃中寒則脹滿,此言臟腑陽虛而為脹病之寒症也。《至真要大論》: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又曰,腹滿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又曰:脹取三陽。此言臟腑鬱熱而為脹病之熱症也。以上,乃《內經》之論腫脹二症也。至《金匱》則曰:風水脈浮,骨節疼痛惡風;又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又云: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細玩《金匱》,以脈浮主表,皆從太陽經主治,此必是外感門另是太陽之風水,非《內經》肝腎並浮,及勇而勞腎,而胕龐然,內傷風水也。又云:皮水其脈亦浮,外症胕腫不渴,當發其汗。

夫曰發其汗,直與太陽經傷寒同茲治法矣。豈可以此法而治肝腎並浮,勇而勞腎,而胕龐然,虛不當刺之內傷症乎。若云肝腎不足,火衰水泛,則以腎氣丸攝服之可也,未宜以太陽經表藥升散之;若以為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宜發其汗也,則經文明有不當刺之戒,溫衣謬刺。同是發汗,今刺尚不可,汗豈所宜乎。

若以勇而勞腎,腎汗客於玄府而當發也,則傷寒少陰症,又有強發厥竭之戒。夫傷寒少陰外感症,尚有不應汗之戒,今太陽昇散之藥,反為勞腎內傷症所宜乎,以此論之,則《金匱》之風水,乃是太陽之外感,實非《內經》肝腎之內傷。夫仲景之書,往往補《內經》之缺,如溫瘧論《內經》之溫瘧,一主少陰,然二者皆先熱後寒;《金匱》之論溫瘧,則但熱不寒。《內經》之論溫病曰:冬不藏精,春必溫病。

白話文:

《內經》裡說,水的通道是從三焦出來的。《宣明五氣篇》提到,三焦有病,氣會積滿,特別是小腹會更加堅硬。又說,水液停留在體內就會形成腫脹。這兩段話是指肝腎的相火不足,無法蒸發體內的水液,導致水液向下積聚。《水熱篇》說,腎屬於至陰,是水液聚集的地方;肺屬於太陰,所以水的根源在腎,末端在肺,兩者都會積水。這是在說腎臟的水病,會向上影響到肺部。還說,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通暢,水就會聚集並向同類的地方流動。

這是在說腎臟的水病,會向上影響到胃部。又說,過度勞累損傷腎臟,腎的汗液停留在玄府(毛孔),就會轉為浮腫,這是因為內傷腎水,又感受風邪導致的風水病。《陰陽別論》說,陰陽之氣交結成邪,陰氣多而陽氣少,就叫做石水。又說,三陰之氣結在一起就會形成水腫。還說,肝腎之氣都沉滯就會變成石水。這是在說寒氣凝結導致的水邪,後世稱之為陰水的寒症。《經脈篇》說,胃所產生的疾病,會導致大腹水腫、膝蓋腫痛。

又說,各種浮腫,多屬於火;各種水腫,則是濕熱相兼。這是在說熱氣凝結導致的水邪,後世稱之為陽水的熱症。《至真要大論》說,各種濕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又說,濕氣過盛,水液就會閉塞,導致浮腫,這是在說濕土歸脾,而產生的脾經水腫。又說,太陰經所到的地方就會出現浮腫。還說,太陰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腹部脹滿。這是在說濕土主管時令,濕邪過盛所導致的腫脹。

又說,太陽經主管時令,寒氣過盛就會出現浮腫,這是在說寒邪過盛所導致的腫脹。還說,少陰經主管時令,少陽經會過盛並回復;少陽經主管時令,少陰經會過盛並回復;又說,熱氣過盛就會出現腫脹。這是在說君火和相火主管時令,熱邪過盛所導致的腫脹。又根據《本神篇》說,脾氣實就會腹脹。《調經篇》說,身體氣血過多也會腹脹。《脈要篇》說,胃脈實就會脹。這是在說脾胃氣滯,導致腹脹的實證。

《師傳篇》說,足太陰經的公孫穴虛弱就會腹脹。《太陰陽明篇》說,飲食起居不規律,損傷五臟就會產生腹部脹滿閉塞,這是在說脾胃不足,導致腹脹的虛證。《方宜論》說,臟腑寒冷就會產生脹滿病。又說,胃中寒冷就會脹滿,這是在說臟腑陽氣虛弱導致的腹脹寒證。《至真要大論》說,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又說,腹部脹滿,大便不通,可以取足少陰經的穴位。

還說,治療脹氣可以取三陽經的穴位。這是在說臟腑鬱熱導致的腹脹熱症。以上是《內經》關於腫脹兩種病症的論述。到了《金匱要略》則說,風水病的脈象是浮的,會出現關節疼痛、怕風。又說,風水病脈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的,可以用防己黃耆湯治療。還說,風水病怕風,全身都腫,脈浮但不口渴,持續出汗,沒有明顯發熱的,可以用越婢湯治療。仔細研究《金匱要略》,以脈浮作為表證,都從太陽經來治療,這一定是外感引起的,屬於太陽經的風水,不是《內經》所說的肝腎同病、水氣上泛,以及過度勞累損傷腎臟,導致浮腫,屬於內傷風水。又說,皮水病的脈象也是浮的,外在症狀是浮腫不口渴,應該發汗。

說到發汗,就和太陽經傷寒的治療方法相同了。怎麼能用這種方法來治療肝腎同病、過度勞累損傷腎臟導致浮腫、屬於虛證不適合用針刺的內傷病呢?如果說肝腎不足,陽氣衰弱導致水氣泛濫,就應該用腎氣丸來調養,不應該用太陽經的發散藥物來治療。如果認為面部浮腫壅塞,影響說話,應該發汗,那麼經典裡明明有不應該針刺的告誡,不要因為穿上暖和的衣服就亂刺。同是發汗,現在針刺尚且不可以,發汗又怎麼合適呢?

如果認為是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腎臟,腎的汗液停留在玄府而應該發汗,那麼傷寒的少陰證,還有強行發汗會導致虛脫的告誡。傷寒少陰的外感證,尚且有不應該發汗的告誡,現在太陽經發散的藥物,反倒適合勞累傷腎的內傷病嗎?這樣看來,《金匱要略》裡說的風水病,是太陽經的外感,不是《內經》所說的肝腎內傷。仲景的著作,常常是彌補《內經》的不足,比如溫瘧,《內經》關於溫瘧的論述,一個主要歸因於少陰,兩個證型都是先熱後寒;《金匱要略》關於溫瘧的論述,則是只有發熱沒有寒戰。《內經》論述溫病時說:冬天不藏精,春天一定會得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