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首 (13)
卷首 (13)
1. 論《內經》《金匱》水腫腹脹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仲景之論風溫,則曰太陽病發汗已,身灼熱,名風溫。即此二症,仲景之論,與《內經》之論,各自一條。《金匱》又曰:皮水四肢腫,水在皮膚中,聶聶動,防己茯苓湯。此亦與上章脈浮風水,以三陽主表而立陽經治法者也。又曰:正水,其脈沉遲,外症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症腹滿不喘,二症同是脈沉,而以自喘主肺,不喘主肝腎,《金匱》以三陰主裡而立陰經治法者也。又云: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久不愈,必致癰膿。
又云: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此二條,《金匱》以脈沉主表,立從症不從脈之法也。又云: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而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此又以脈沉脈浮,以分太陽少陰表裡主治,而總結上文三陽三陰水腫治法也。又云心水少氣不得臥,肝水腹大脅下痛,肺水小便難,脾水四肢苦重,腎水腰痛不得溺。
此以《內經》有五臟之脹,《金匱》復補出五臟之水也。《金匱》又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趺陽之脈當伏,今反緊,本有寒疝。又曰:趺陽之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此以肺主通調水道,胃主出納水穀,而以肺胃兩家為診治也。又曰:腰以上腫者,宜發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
此以經文面腫為風,腳腫為水,而以身之上下,以分表裡,推廣於脈沉脈浮之外也。然此乃同傷寒太陽經麻黃治標,五苓治本之法;不然,則面胕龐然,虛不當刺等症,腰以上雖腫,而發汗在所不取,肝腎並沉,真陰虛涸之症,腰以下雖腫,利小便又所不用也。以上諸條,乃《金匱》專論水腫之一症也。
至於後代節齋、丹溪、張三錫,皆以《內經》「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獨指足太陰一經立論,不及乎諸條者也。何柏齋獨指《內經》肝腎石水,發金匱腎氣丸為治,又單主足少陰一經者也。薛新甫、趙養葵以補腎補脾為腫脹統治,而以脾腎二經為法者也。丹溪又曰:濕熱氣盛,則肺郁成水,此言《內經》諸氣膹郁,濕熱乘肺作腫一門也。
河間又云:燥邪干肺,絕水之源,則小便不利而為腫。此因《內經》獨缺燥淫一條,千古從未發明,而特補燥熱乘肺作腫一門也。奈後代名賢,厭煩喜簡,欲將一二經絡,印定治法,以為易便,不知此症門路甚多,斷難以一二臟為總括者也。但當認明何經所主,何經兼見,五臟中何臟有傷,六腑中何腑受病,三因中何因起症,六脈中何部應診。因病治之,無不中病。
白話文:
關於《內經》和《金匱》中對於水腫腹脹的病因和不同治療方法:
張仲景論述風溫病,提到太陽病發汗後,身體發燙,就稱為風溫。這兩種病症,張仲景的論述和《內經》的論述各有其脈絡。《金匱》又說:皮水症狀是四肢腫脹,水在皮膚裡面,會微微跳動,用防己茯苓湯治療。這也和之前提到的脈浮風水,以三陽經主表而建立的陽經治療方法一致。
《金匱》又說:正水病,脈象沉遲,外在症狀是自己會喘;石水病,脈象也沉,外在症狀是腹脹但不喘。這兩種病都是脈沉,但會喘主要是肺的問題,不喘則主要是肝腎的問題。《金匱》以三陰經主裡而建立陰經的治療方法。又說:黃汗病,脈象沉遲,身體發熱,久病不癒,必然會導致癰膿。
《金匱》又說:裡水病,全身、臉部都黃腫,脈象沉,小便不順暢。這兩條,《金匱》以脈沉來判斷病在表,建立從症狀不從脈象的治療方法。又說:水病,脈象沉細,屬少陰,脈浮則為風,沒有水腫但虛脹的,是因為氣虛。水腫發汗後就會好轉。這又以脈沉脈浮來區分太陽、少陰表裡,作為主要治療方向,總結了前面提到的三陽、三陰水腫的治療方法。
《金匱》又說:心水病,會少氣,無法躺臥;肝水病,腹部腫大,脅肋下疼痛;肺水病,小便困難;脾水病,四肢沉重無力;腎水病,腰痛,小便解不出來。這是在《內經》提出五臟有脹的基礎上,《金匱》又補充了五臟各自的水病。
《金匱》又說: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有水,緊代表有寒;趺陽脈本應伏藏,現在反而緊,說明本身有寒疝;趺陽脈本應伏藏,現在反而跳動很快,說明本身有熱。這是以肺主管水道的通調,胃主管水穀的出納,而將肺和胃作為診斷治療的重點。《金匱》又說:腰部以上腫脹,適合用發汗的方法;腰部以下腫脹,適合用利小便的方法。
這是根據經文提到臉部腫脹為風,腳部腫脹為水,並以身體上下部位來區分表裡,延伸了脈沉脈浮的判斷方法。然而,這其實和傷寒太陽經用麻黃治標,五苓散治本的道理一樣。如果沒有理解這點,那麼臉腫得厲害,虛弱得不適合針刺等情況,即使腰部以上腫,也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而肝腎都沉,屬於真陰虛竭的症狀,即使腰部以下腫,也不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以上這些條文,都是《金匱》專門論述水腫的內容。
至於後代的醫家如朱丹溪、張三錫等,都認為《內經》說的「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就只針對足太陰脾經來立論,沒有考慮到其他條文。何柏齋獨自根據《內經》的肝腎石水,提出用金匱腎氣丸來治療,也只是單獨針對足少陰腎經。薛新甫、趙養葵以補腎補脾作為治療腫脹的總原則,以脾腎兩經為治療方法。朱丹溪又說:濕熱之氣旺盛,會導致肺氣鬱滯形成水腫,這是說《內經》中提到的各種氣機鬱滯,濕熱侵犯肺部而導致腫脹。
河間又說:燥邪侵犯肺部,導致水液來源斷絕,就會小便不通而形成水腫。這是因為《內經》獨缺燥邪致病這一條,而他特別補充了燥熱侵犯肺部導致腫脹的情況。
可惜後代的名醫們,厭煩複雜,喜歡簡單,想要用一兩條經絡就來確定治療方法,以為這樣方便,卻不知道這種病症的門路很多,很難用一兩個臟腑來概括。應該要認清是哪條經絡主要發病,哪條經絡同時有症狀,五臟中哪個臟腑受損,六腑中哪個腑有病,三種病因中哪種是發病的起因,六脈中哪個部位有反應。根據病因來治療,沒有不見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