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內傷遺尿

【遺尿之症】神氣清爽,時時遺失,似無關欄,語言輕微,飲食漸少,大便滑泄,此內傷遺尿之症也。

【遺尿之因】腎元不足,真陽不能自固,腎主閉藏,腎虛則開闔失職;真陰不足,肝火內擾,肝主疏泄,火動則溺不停蓄,而遺尿之症作矣。

白話文:

遺尿的原因:

  1. 腎元不足:腎臟精氣不足,無法固攝尿液。

  2. 真陽不足:腎臟陽氣不足,無法溫暖腎臟,導致腎臟功能失常。

  3. 腎主閉藏,腎虛則開闔失職:腎臟負責控制排尿,腎虛則無法正常開合,導致遺尿。

  4. 真陰不足:肝臟陰血不足,導致肝火內擾。

  5. 肝主疏泄,火動則溺不停蓄:肝臟負責疏泄,肝火過旺則導致尿液無法正常貯留,從而引起遺尿。

【遺尿之脈】脈見散大,中氣虛寒;六脈濡軟,氣血不足。尺脈浮大,真火外越。尺脈沉數,真陰內竭。

【遺尿之治】脈散大者,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尺脈浮大者,八味腎氣丸。兩尺沉數者,三才湯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

白話文:

遺尿的治療

  1. 脈搏散大的人,是中氣不足,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2. 尺脈浮大的人,可用八味腎氣丸治療。

  3. 兩尺沉數的人,可用三才湯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治療。

補中益氣湯

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當歸,廣皮,升麻柴胡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增強體力。

  • 白朮:健脾胃,利水腫。

  • 黃耆:補氣健脾,增強免疫力。

  • 甘草:補氣養陰,緩解疼痛。

  • 當歸:活血化瘀,補血養顏。

  • 廣皮: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 升麻:升陽舉陷,解痙止痛。

  • 柴胡:疏肝理氣,清熱退燒。

八味丸,治腎火衰敗,真陽外越。

白話文:

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附子。

三才湯

天門冬,地黃,人參

家秘加麥門冬、五味,以治遺精不禁。加黃柏、知母,治脈數精虛。

2. 傷寒總論

秦子曰:余著《傷寒大白》書,內立二十七總論,七十二症治,並詳解仲景原文匯聚於各症之下,詳且悉矣。今著大方雜症,又何必多贅。但仲景《傷寒論》中,中寒傷寒,同卷立名,雖已註明直中陰經者為陰症,傳入陰經者為陽症。後人不知,往往於陰經之陽症,混以陰症名之,誤投熱劑,都致不救。

白話文:

秦子說:我編著《傷寒大白》一書,書中收錄了二十七個總論和七十二個症狀的治療方法,並且詳細註釋了仲景的原文,收錄在各個症狀的下面,已經詳細完備。現在我編著《大方雜症》,又何必多說呢?但是,仲景的《傷寒論》裡,中寒和傷寒,在同一卷書中立名,雖然已經註明瞭直中陰經的是陰症,傳入陰經的是陽症。後人不知道,常常把陰經的陽症,混同陰症的名稱,誤投熱藥,結果都導致了無法挽救。

余今以直中陰經之寒症,名曰中寒,另立一條。寒傷陽經之熱症,名曰傷寒,亦另立一條,使展卷瞭然,而無陰陽誤治之弊矣。

白話文:

我現在將寒邪侵犯太陽經引起的熱性疾病,取名為「傷寒」,另外立為一條;寒邪侵犯陽明經引起的寒性疾病,取名為「中寒」,也另外立為一條,讓大家一目瞭然,從而避免在治療時陰陽誤治的弊端。

【傷寒之症】頭痛身疼,腰脊強直,惡寒發熱,此太陽經表症也;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或口乾,或嘔吐,此陽明經表症也;寒熱往來,口苦脅痛,耳聾而嘔,此少陽經半表半裡症也。以上皆三陽經表症也。

白話文:

傷寒的症狀

頭痛,身體疼痛,腰背僵硬,怕冷發熱,這是太陽經表症;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覺,眼眶疼痛,或者口乾,或者嘔吐,這是陽明經表症;寒熱交替,口苦脅痛,耳朵聾嘔吐,這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症。以上都是三陽經表症。

若陽經熱邪不解,傳入於裡,惡寒身痛未除,又加小便不利,此太陽經里症也;若惡寒身痛頭疼悉除,脈沉數不浮,皮膚不熱,口渴唇焦,引飲消水,小便赤,大便結,潮熱譫語,手足多汗,此陽明之裡症也;若口乾咽燥,渴而消水,或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脹滿,不大便,此陽邪傳入少陰里症也;若手足自溫,或發身黃,或腹滿實痛者,此陽邪傳入太陰里症也;煩滿囊縮,下利譫語,腹中痛,失氣,或厥而有熱,此陽邪傳入厥陰里症也。以上皆三陽經之熱邪,傳入陰經而為里症者,經雖屬陰,症則陽症。

白話文:

太陽曬傷的症狀包括皮膚曬傷、口渴、心跳加速、噁心、嘔吐、頭暈、眼花、昏迷、灼傷、脫皮、水泡、發炎、腫脹。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是紫外線傷害了皮膚,使皮膚細胞損傷或死亡。曬傷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若初起兩經見症,或三經皆病,名曰合病;若是一經先病未罷,而又見一經者,名曰並病;凡此皆傷寒症也。

【傷寒之因】其人腠理空疏,偶值時令之寒,入於肌表,鬱而發熱,此冬月傷寒致病之因也。若熱令之人,內有積熱,又因非時之暴寒,外束皮毛,亦令人頭疼身痛,惡寒發熱,此即三時之寒熱病也。

白話文:

傷寒的原因是:當一個人的腠理空疏時,恰巧遇到寒涼的時令,寒氣進入肌膚表層,鬱結而發熱,這就是冬季傷寒致病的原因。

而如果一個人的體內本來就有積熱,又因不適時的嚴寒,導致皮毛緊閉,也會出現頭痛、身痛、惡寒、發熱的症狀,這就是三時之寒熱病。

【傷寒之脈】浮大為表,沉數為里。左關浮緊,寒傷太陽。右關洪長,病在陽明。左關弦數,病在少陽。沉數實大,陽明裡症。沉數細疾,三陰裡熱。

白話文:

【傷寒的脈象】浮起而洪大的脈象,屬於表症。沉下而有力的脈象,屬於裡症。左側關脈浮起而緊,表示寒邪侵襲太陽經。右側關脈洪大而長,表示病在陽明經。左側關脈弦緊有力,表示病在少陽經。沉下而有力的大脈,表示陽明經的裡症。沉下而有力而細疾的脈,表示三陰經的裡熱症。

【傷寒之治】頭疼腰痛,脈浮緊,無汗惡寒,太陽經寒傷營也,仲景冬月麻黃,家秘用羌活敗毒散。有汗惡風,脈浮緩,太陽經風傷衛也,仲景冬月用桂枝,家秘用沖和湯。若惡寒身痛發熱,又加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乃太陽經里症也,仲景冬月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目痛鼻乾不眠,脈弦長,陽明經表症也,宜汗之,冬葛根湯,余月蔥白葛根湯

白話文:

【傷寒的治療方法】:

  1. 頭痛腰痛,脈浮緊,沒有汗又怕冷,這是太陽經的寒氣傷害了營衛,仲景的「冬月麻黃」,家傳祕方用「羌活敗毒散」。

  2. 有汗但怕風,脈浮緩,這是太陽經的風氣傷害了衛氣,仲景的「冬月桂枝」,家傳祕方用「沖和湯」。

  3. 又怕冷又全身疼痛發熱,小便也不利,這是熱氣積結在膀胱,是太陽經的裡症,仲景的「冬月五苓散」,家傳祕方用「羌活木通湯」。

  4. 眼睛痛、鼻子乾、失眠,脈搏弦長,這是陽明經的表症,需要發汗治療,冬季用「葛根湯」,其他月份用「蔥白葛根湯」。

口渴消水,晝夜皆熱,六脈洪數而長,陽明經半表半裡症也,宜清之,乾葛石膏湯。口燥舌苔黃,脈沉數而長,陽明之腑,里症也,未見腹痛便結等下症者,涼膈散清之;若下症悉具者,三承氣湯選用。若寒熱未除,口苦耳聾,或嘔吐胸滿,尚在少陽經,未入里也,小柴胡湯

白話文:

  1. 口渴消水,晝夜皆熱,六脈洪數而長:口乾舌燥,白天和晚上都很熱,脈搏洪大有力且長,屬於陽明經半表半裡的症狀,應該清熱解表,可以用乾葛石膏湯治療。
  1. 口燥舌苔黃,脈沉數而長:口乾舌燥,舌苔黃,脈搏沉而有力且長,屬於陽明經腑的裡證,如果沒有腹痛、便祕等下焦症狀,可以用涼膈散清熱解表;如果有下焦症狀,可以用三承氣湯治療。

  2. 若寒熱未除,口苦耳聾,或嘔吐胸滿,尚在少陽經,未入裏也:如果寒熱症狀沒有消除,口苦耳聾,或嘔吐、胸悶等症狀,還屬於少陽經的症狀,沒有進入裡證階段,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若陽經不解,傳入三陰,乃是陰經之陽症,口燥咽乾而渴,腹不脹,便不結,宜清裡熱;若腹脹不大便,或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此熱傳於少陰也,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選用。夫陽邪傳入少陰,直至口燥咽乾,內水將竭,不得不急下之,以存津液也;若手足自溫,發熱身黃,腹滿大實痛者,此熱邪傳於太陰也,仲景不設承氣湯下法,而立桂枝大黃湯下之,以太陰脾經為純陰之臟,且太陽之邪,傳入太陰,故用桂枝太陽之藥,協大黃之功,即散太陽之表邪,復清太陰之裡熱。

白話文:

如果陽經鬱熱不解,傳入三陰,就是陰經的反常,症狀是口乾舌燥、咽喉乾燥並口渴、小腹不脹、大便不結,治療時應該清熱通陽;如果小腹脹、大便不通,或者大便純粹是清水,心下硬痛,這是熱邪傳入少陰的症狀,有這些症狀的,宜選用大小承氣湯治療。必須強調的是,陽邪傳入少陰,一直導致口乾舌燥、咽喉乾燥,人體內水分將要枯竭,不得不趕快用藥往下瀉,以保存津液;如果手足自然溫暖、發燒、身體發黃,小腹脹滿、實熱疼痛,這是熱邪傳入太陰的症狀,仲景沒有設立承氣湯治療,而是選用桂枝大黃湯下瀉,這是因為太陰脾經是純陰臟器,而且太陽的邪熱,傳入太陰,所以用太陽經藥物桂枝,配合大黃的功效,既能驅散太陽經的表邪,又能清瀉太陰經的裡熱。

煩滿囊縮,脈數而厥,先熱後厥,此熱深厥亦深,熱邪入於厥陰經也,仲景不用大下;蓋先見發熱,後乃發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小承氣湯,以示輕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溫,然後再議清熱之藥,庶為緩轉得宜。按傷寒里症有四經,一曰陽明,一曰少陰,一曰太陰,一曰厥陰。

白話文:

煩躁不安、呼吸短促、脈搏數快而厥逆,先是發熱,然後厥逆,這是因為熱邪深入厥陰經所致。仲景不採用大下之法,因為如果先見發熱,然後發厥,手足已經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所以制定了小承氣湯,表示輕下之意,待手足自然溫熱,再考慮清熱藥物,這樣緩轉得宜。傷寒裡症有四經,一是陽明,一是少陰,一是太陰,一是厥陰。

在陽明者,陽經之熱病也;在三陰者,乃陰經之熱病也,故三陰之下藥,稍輕於陽明也。若熱邪雖已內傳,然未有下症,即熱在陰經,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陰熱極,神昏不語,如醉如癡,不用承氣,止用導赤各半湯、瀉心等湯。是以下法,必要確見腹脹痛,大便結,時下矢氣,欲便而不得便,手見自汗時出,皮膚不熱,面無赤色,舌上有黃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見一些頭疼身痛。惡寒發熱,手足未見自汗濈濈,即為表邪未盡,不可下也。

白話文:

在陽明經,是由陽經之熱邪引起的熱病;在三陰經,是由陰經之熱邪引起的熱病,所以在三陰經治療時,藥方要比陽明經的藥方稍輕一些。如果熱邪已經傳至內部,但還沒有出現腹瀉的症狀,表明熱邪在陰經,這時只能清熱,還不能用瀉下法。比如手少陰經熱邪極重,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像喝醉酒或發癡一樣,這時不能用承氣湯,只能用導赤散各半湯、瀉心湯等方清熱。如果要採用瀉法,需要明確見到患者有腹脹痛、大便結、時常向下排氣、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症狀,手心可以看到時而出現汗水,皮膚不熱,臉上沒有紅潤的顏色,舌頭上有黃黑幹厚的苔,纔可以採用瀉下法。如果患者還有一些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燒的症狀,手腳沒有汗水淋漓的表現,說明表邪還沒有完全祛除,這時不能採用瀉下法。

總令腹脹便結,不得不下。亦止用大柴胡湯,不可用承氣,即用小承氣,亦加柴胡、乾葛、羌活,仍治三陽各經見症之表藥,庶裡熱得清,而表邪有升散之藥,不致內陷。此用下法而不礙表邪,似下法,實和解之法也。此章傷寒,別明陰症陽症兩條,故略注大綱條目,若細細治法,另注《傷寒大白》書中。

白話文:

腹脹便結,不得不服用大柴胡湯。不能用承氣湯,即使用小承氣湯,也要加入柴胡、乾葛、羌活,才能治療三陽經的表證。這樣,裡熱才能清除,表邪纔能有升散的藥物,就不會內陷。這種治法既有通下的效果,又不影響表邪,表面看似是通下法,實際上是和解法。這章講述的傷寒,明確區分了陰症和陽症,所以只簡略地註明綱領性條目,至於詳細的治法,另見《傷寒大白》一書。

麻黃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陶氏加川芎防風、羌活。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陶氏以葛根易去麻黃。

按:以上二方,仲景治西北方冬令傷寒之方;南方三時不宜用者。

羌活敗毒散,此方治無汗發熱,代麻黃湯者。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

白話文:

羌活:又名羌活、羌芷,為菊科植物羌活的根莖,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

獨活:又名獨活、秦艽,為菊科植物獨活的根莖,具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柴胡:又名柴胡、柴胡根,為菊科植物柴胡的根,具有疏肝解鬱、退燒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頭痛、發熱等症狀。

前胡:又名前胡、前胡根,為繖形科植物前胡的根,具有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咳嗽等症狀。

防風:又名防風、防風草,為菊科植物防風的根,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牙痛等症狀。

荊芥:又名荊芥、荊芥草,為脣形科植物荊芥的莖葉,具有祛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

甘草:又名甘草、甘草根,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川芎:又名川芎、川芎根,為繖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等症狀。

口乾渴,去川芎、易乾葛,兼清陽明。

羌活沖和湯

羌活,黃芩,防風,蒼朮,川芎,生地,細辛白芷,甘草

白話文:

羌活:是一種草本植物,具有祛風、濕、寒、解表的功能。

黃芩: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的功能。

防風: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能。

蒼朮:是一種菊科植物,具有祛風、濕、健脾、燥濕的功能。

川芎:是一種傘形科植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能。

生地:是一種蓼科植物,具有滋陰、清熱、涼血的功能。

細辛:是一種馬兜鈴科植物,具有祛風、濕、通竅的功能。

白芷:是一種傘形科植物,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能。

甘草:是一種豆科植物,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能。

唇乾口渴,去川芎、細辛,以乾葛易白芷。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

家秘沖和湯,此方治自汗發熱,代桂枝湯。

羌活,黃芩,防風,生地,白芷,白芍藥,甘草

寒熱,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嘔,加半夏;痞滿,加枳、連。

白話文:

  1. 寒熱交替:加入柴胡。

  2. 眼眶疼痛、眼睛疼痛、口渴:加入葛根,去除白芷。

  3. 小便赤黃:加入木通。

  4. 口渴並有痰:加入天花粉。

  5. 口渴且消渴症狀:加入石膏。

  6. 嘔吐:加入半夏。

  7. 痞滿感:加入枳實和連翹。

以上三方,其敗毒散,治太陽經純是表邪之症也;其沖和湯,治太陽經表有邪,里有熱,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沖和湯,治太陽經汗出,熱不減之方也。

白話文:

以上這三種中藥方劑,敗毒散主治太陽經純粹是表邪的症狀;沖和湯主治太陽經表有邪,裏有熱症狀,用此方和解治療;家祕沖和湯主治太陽經汗出,熱症狀不減的方劑。

羌活木通湯

羌活,木通

二味同煎。

乾葛湯

乾葛,桂枝,麻黃,白芍藥,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黃;里有熱,加石膏;時寒時熱,加柴胡;惡寒身痛,加羌活;頭痛,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荊芥、蔥白,名蔥白乾葛湯。

白話文:

陶姓的中醫師用升麻取代麻黃;如果體內有熱,就加石膏;如果時而寒冷、時而發熱,就加柴胡;如果怕冷、身體疼痛,就加羌活;如果頭痛,就加川芎。前面的藥方去掉麻黃和肉桂,加上荊芥和蔥白,就叫做「蔥白乾葛湯」。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心煩躁,加麥冬、竹葉;嘔而多痰,加半夏;煩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澀,加木通、燈心。

白話文:

如果心煩躁,就加入麥冬、竹葉;嘔吐且痰多,就加入半夏;煩渴且痰多,就加入花粉;小便澀,就加入木通、燈心。

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人參

胸熱痞滿,去人參,加川連、枳殼;渴,去半夏,加花粉。

涼膈散

山梔,黃芩,川連,天花粉,連翹薄荷桔梗,甘草

白話文:

  • 山梔:它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與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黃疸、痢疾、吐血、衄血等症。

  • 黃芩:它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血的功效。常與山梔、連翹、金銀花、甘草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痢疾、黃疸、尿血、吐血等症。

  • 川連:它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痢疾、黃疸、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 天花粉: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黃疸、痢疾、吐血、衄血等症。

  • 連翹: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川連、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痢疾、黃疸、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 薄荷:它具有清熱、解暑、透疹、止癢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病、痢疾、黃疸、皮膚瘙癢、疹子等症。

  • 桔梗:它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膿瘍等症。

  • 甘草:它具有益氣、補脾、健胃、祛痰的功效。常與山梔、黃芩、連翹、金銀花等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痰多、氣短乏力等症。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白話文:

大黃:

大黃是一種中藥,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它可以用於治療便祕、腹瀉、痢疾、腸炎等疾病。

芒硝:

芒硝是一種中藥,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它可以用於治療便祕、腹瀉、痢疾、腸炎、咳嗽、痰多等疾病。

枳實:

枳實是一種中藥,具有理氣化痰、消積導滯的功效。它可以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疾病。

厚朴:

厚朴是一種中藥,具有理氣化痰、溫中散寒的功效。它可以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風寒感冒等疾病。

去芒硝,即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家秘加廣皮。

桂枝大黃湯

桂枝,大黃,白芍藥,甘草

導赤各半湯,見中風。

外感風寒,從毛竅而入,必要從毛竅而出,故傷寒發熱症,首重發表解肌。太陽篇曰,初起病時,發汗不徹,則轉屬陽明而病不解,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再當發汗則愈。以身表發熱,未有不出汗而能涼者,若汗雖出而仍干,到底出汗不徹,而熱不退,必得時時有汗,邪熱方解。若不分方宜,概以北方麻黃桂枝湯,治南方溫熱之症,則犯火閉無汗,而熱愈甚。

白話文:

外感風寒病症,通常從毛孔進入,所以一定要從毛孔排出,治療傷寒發熱時最重要還是要發汗讓表皮的寒氣排出。太陽篇提到,病症初期時,發汗如果不徹底,則會轉移到陽明經,病症便難以解除,這時病患應繼續發汗,病情才能好轉。患者身體發熱,沒有發汗就不可能退燒,如果發出的汗又乾了,表示發汗不徹底,體內的邪熱無法排除,所以病患必須一直流汗,邪熱才能得以化解。若不分症狀隨意使用麻黃桂枝湯治療溫熱症狀,就會因為熱症閉塞而無法流汗,使體熱更嚴重。

又有表邪煩熱,失用解表,誤用寒涼,則胃陽抑遏,不能敷布作汗。又有外冒表邪,內有痰飲食滯,誤用寒涼,凝結胃陽,豈能作汗外解。夫發汗以治發熱,人人知之;然發之不效,以其未知發汗之真訣在何處,前書未有發明,後人憒憒到老。誰知《傷寒論》首條用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獨加杏仁,以理肺氣,默示肺氣壅遏,則皮毛閉郁,不能作汗,此開發肺主皮毛,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

白話文:

還有表邪所引起的發熱,未能採用散解的方法,而誤用了寒涼的藥物,就會抑制胃陽,不能溫潤並發汗。還有,外感表邪,內有痰和飲食停滯等病症,誤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凝結胃陽,又怎能發汗來驅散表邪呢。用發汗法治療發熱,人人知道,但發汗法無效,是不知道發汗的真正訣竅在哪裡,《傷寒論》之前沒有明確說明,後人即使研究到了老,也不能理解。誰知道《傷寒論》的第一條就是用麻黃湯,治療沒有汗發熱、氣逆喘滿的病症,並單獨添加杏仁來調理肺氣。這默默地表明,肺氣壅閉,皮毛就會閉塞,無法出汗。這就是發汗的真正訣竅。

又以桂枝湯,治有汗之發熱,方下注明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之症,必胃氣空松,方能敷布作汗;若汗出而邪不散,以桂枝湯解肌散邪,助以稀粥,則胃陽敷布,汗出而邪亦散。可見有汗之症,胃無凝滯,可食稀粥;無汗之症,胃家必有壅滯凝結,決不食稀粥,此開發胃主肌肉,疏利胃氣,升發胃陽,為發汗之真訣。然此暗度金針,非精思不覺者。

白話文:

桂枝湯 用於治療有汗的發熱,方劑下方註明服藥後,食用稀粥以增強藥效。這默示著發熱症狀,胃氣必須空虛鬆弛,才能佈散作汗;如果出汗而邪氣沒有散發,以桂枝湯解肌散邪,輔助以稀粥,則胃陽佈散,汗出而邪氣也會散開。由此可見,有汗症狀,胃中沒有凝滯,可以食用稀粥;無汗症狀,胃中必定有壅滯凝結,決不食用稀粥,這是開發胃主肌肉,疏通胃氣,升發胃陽,是發汗的真訣。但是,這樣暗中運用巧妙的方法,如果不仔細思考,就不會察覺。

至於頭汗條中,則明言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瘀熱,凝結中焦,胃陽不能通達,隔絕周身升降之道路,故遍身不得出汗,治以宣發胃氣,疏通經絡,余今化立敗毒散中加枳桔桑皮,宣通肺氣,治風寒壅肺,喘逆發熱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理肺發汗中,化出治法。

白話文:

在治頭汗方法中,明確表示只有頭部流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都是因為水津和瘀熱相結合,凝結在中焦,胃陽(胃的陽氣)不能流通,隔斷了全身升降的道路,所以全身不能出汗,因此用以疏散胃氣的方法治療,疏通經絡,我又在敗毒散中加入枳實、桔梗和桑皮,以疏通肺氣,治療風寒阻滯肺部、導致喘息反復發作、發熱無汗的病症;這種方法是從麻黃連杏仁治療肺部發汗方法中變通出來的。

又常以敗毒散中加枳樸半夏廣皮,疏散胃滯,宣揚胃氣,以治痰涎食滯,凝塞中焦,腹滿發熱無汗之症,此從頭汗條中,及太陽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化出辛散水飲,宣發胃陽,敷布作汗之真訣,一名理肺發表湯,一名平胃發表湯

白話文:

通常會在敗毒散中加入枳樸、半夏和廣皮,來疏散胃部淤滯,宣揚胃部氣,用以治療痰涎、食物滯留,凝塞中焦,腹滿發熱無汗等症狀。

這與頭汗條和太陽表症中,心下有水飲,使用小青龍湯的方法相似,都是用發散辛藥來化解水飲,宣發胃陽,敷布作汗。

這種治療方法又叫理肺發表湯,也叫平胃發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