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內傷遺尿

【遺尿之症】神氣清爽,時時遺失,似無關欄,語言輕微,飲食漸少,大便滑泄,此內傷遺尿之症也。

【遺尿之因】腎元不足,真陽不能自固,腎主閉藏,腎虛則開闔失職;真陰不足,肝火內擾,肝主疏泄,火動則溺不停蓄,而遺尿之症作矣。

【遺尿之脈】脈見散大,中氣虛寒;六脈濡軟,氣血不足。尺脈浮大,真火外越。尺脈沉數,真陰內竭。

【遺尿之治】脈散大者,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尺脈浮大者,八味腎氣丸。兩尺沉數者,三才湯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

補中益氣湯

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當歸,廣皮,升麻,柴胡

八味丸,治腎火衰敗,真陽外越。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三才湯

天門冬,地黃,人參

家秘加麥門冬、五味,以治遺精不禁。加黃柏、知母,治脈數精虛。

白話文:

遺尿症狀:患者精神看起來清爽,卻經常不自覺尿失禁,好像沒有任何原因,說話聲音輕微,食慾逐漸下降,大便稀溏,這就是內傷引起的遺尿。

遺尿原因:腎臟精氣不足,陽氣無法自行固攝,腎臟主管閉藏的功能,腎虛則開闔功能失調;如果陰精不足,肝火內擾,肝臟主管疏泄,肝火旺盛則無法控制排尿,於是便會遺尿。

遺尿脈象:脈象散大,表示中氣虛寒;六脈濡弱無力,表示氣血不足;尺脈浮大,表示真火外泄;尺脈沉而有力,脈搏跳動頻率快,表示真陰虧損。

遺尿治療:脈象散大者,中氣不足,服用補中益氣湯;尺脈浮大者,服用八味腎氣丸;兩尺脈沉而數者,服用三才湯,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黃柏、知母。

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

八味丸:治療腎火衰敗,陽氣外泄,也就是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三才湯藥物組成:天門冬、熟地黃、人參。 家傳秘方再加麥門冬、五味子,治療遺精;再加黃柏、知母,治療脈數精虛。

2. 傷寒總論

秦子曰:余著《傷寒大白》書,內立二十七總論,七十二症治,並詳解仲景原文匯聚於各症之下,詳且悉矣。今著大方雜症,又何必多贅。但仲景《傷寒論》中,中寒傷寒,同卷立名,雖已註明直中陰經者為陰症,傳入陰經者為陽症。後人不知,往往於陰經之陽症,混以陰症名之,誤投熱劑,都致不救。

余今以直中陰經之寒症,名曰中寒,另立一條。寒傷陽經之熱症,名曰傷寒,亦另立一條,使展卷瞭然,而無陰陽誤治之弊矣。

【傷寒之症】頭痛身疼,腰脊強直,惡寒發熱,此太陽經表症也;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或口乾,或嘔吐,此陽明經表症也;寒熱往來,口苦脅痛,耳聾而嘔,此少陽經半表半裡症也。以上皆三陽經表症也。

若陽經熱邪不解,傳入於裡,惡寒身痛未除,又加小便不利,此太陽經里症也;若惡寒身痛頭疼悉除,脈沉數不浮,皮膚不熱,口渴唇焦,引飲消水,小便赤,大便結,潮熱譫語,手足多汗,此陽明之裡症也;若口乾咽燥,渴而消水,或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脹滿,不大便,此陽邪傳入少陰里症也;若手足自溫,或發身黃,或腹滿實痛者,此陽邪傳入太陰里症也;煩滿囊縮,下利譫語,腹中痛,失氣,或厥而有熱,此陽邪傳入厥陰里症也。以上皆三陽經之熱邪,傳入陰經而為里症者,經雖屬陰,症則陽症。

若初起兩經見症,或三經皆病,名曰合病;若是一經先病未罷,而又見一經者,名曰並病;凡此皆傷寒症也。

【傷寒之因】其人腠理空疏,偶值時令之寒,入於肌表,鬱而發熱,此冬月傷寒致病之因也。若熱令之人,內有積熱,又因非時之暴寒,外束皮毛,亦令人頭疼身痛,惡寒發熱,此即三時之寒熱病也。

【傷寒之脈】浮大為表,沉數為里。左關浮緊,寒傷太陽。右關洪長,病在陽明。左關弦數,病在少陽。沉數實大,陽明裡症。沉數細疾,三陰裡熱。

【傷寒之治】頭疼腰痛,脈浮緊,無汗惡寒,太陽經寒傷營也,仲景冬月麻黃湯,家秘用羌活敗毒散。有汗惡風,脈浮緩,太陽經風傷衛也,仲景冬月用桂枝湯,家秘用沖和湯。若惡寒身痛發熱,又加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乃太陽經里症也,仲景冬月用五苓散,家秘用羌活木通湯。目痛鼻乾不眠,脈弦長,陽明經表症也,宜汗之,冬葛根湯,余月蔥白葛根湯。

口渴消水,晝夜皆熱,六脈洪數而長,陽明經半表半裡症也,宜清之,乾葛石膏湯。口燥舌苔黃,脈沉數而長,陽明之腑,里症也,未見腹痛便結等下症者,涼膈散清之;若下症悉具者,三承氣湯選用。若寒熱未除,口苦耳聾,或嘔吐胸滿,尚在少陽經,未入里也,小柴胡湯。

若陽經不解,傳入三陰,乃是陰經之陽症,口燥咽乾而渴,腹不脹,便不結,宜清裡熱;若腹脹不大便,或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此熱傳於少陰也,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選用。夫陽邪傳入少陰,直至口燥咽乾,內水將竭,不得不急下之,以存津液也;若手足自溫,發熱身黃,腹滿大實痛者,此熱邪傳於太陰也,仲景不設承氣湯下法,而立桂枝大黃湯下之,以太陰脾經為純陰之臟,且太陽之邪,傳入太陰,故用桂枝太陽之藥,協大黃之功,即散太陽之表邪,復清太陰之裡熱。

煩滿囊縮,脈數而厥,先熱後厥,此熱深厥亦深,熱邪入於厥陰經也,仲景不用大下;蓋先見發熱,後乃發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小承氣湯,以示輕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溫,然後再議清熱之藥,庶為緩轉得宜。按傷寒里症有四經,一曰陽明,一曰少陰,一曰太陰,一曰厥陰。

在陽明者,陽經之熱病也;在三陰者,乃陰經之熱病也,故三陰之下藥,稍輕於陽明也。若熱邪雖已內傳,然未有下症,即熱在陰經,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陰熱極,神昏不語,如醉如癡,不用承氣,止用導赤各半湯、瀉心等湯。是以下法,必要確見腹脹痛,大便結,時下矢氣,欲便而不得便,手見自汗時出,皮膚不熱,面無赤色,舌上有黃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見一些頭疼身痛。惡寒發熱,手足未見自汗濈濈,即為表邪未盡,不可下也。

總令腹脹便結,不得不下。亦止用大柴胡湯,不可用承氣,即用小承氣,亦加柴胡、乾葛、羌活,仍治三陽各經見症之表藥,庶裡熱得清,而表邪有升散之藥,不致內陷。此用下法而不礙表邪,似下法,實和解之法也。此章傷寒,別明陰症陽症兩條,故略注大綱條目,若細細治法,另注《傷寒大白》書中。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陶氏加川芎、防風、羌活。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陶氏以葛根易去麻黃。

按:以上二方,仲景治西北方冬令傷寒之方;南方三時不宜用者。

羌活敗毒散,此方治無汗發熱,代麻黃湯者。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

口乾渴,去川芎、易乾葛,兼清陽明。

羌活沖和湯

羌活,黃芩,防風,蒼朮,川芎,生地,細辛,白芷,甘草

唇乾口渴,去川芎、細辛,以乾葛易白芷。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

家秘沖和湯,此方治自汗發熱,代桂枝湯。

羌活,黃芩,防風,生地,白芷,白芍藥,甘草

寒熱,加柴胡;眼眶目痛口渴,加葛根,去白芷;小便赤,加木通;渴而有痰,加天花粉;渴而消水,加石膏;吐嘔,加半夏;痞滿,加枳、連。

以上三方,其敗毒散,治太陽經純是表邪之症也;其沖和湯,治太陽經表有邪,里有熱,用此和解者也;其家秘沖和湯,治太陽經汗出,熱不減之方也。

羌活木通湯

羌活,木通

二味同煎。

乾葛湯

乾葛,桂枝,麻黃,白芍藥,甘草

陶氏以升麻易麻黃;里有熱,加石膏;時寒時熱,加柴胡;惡寒身痛,加羌活;頭痛,加川芎。前方去麻桂,加荊芥、蔥白,名蔥白乾葛湯。

乾葛石膏湯

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心煩躁,加麥冬、竹葉;嘔而多痰,加半夏;煩渴痰多,加花粉;小便澀,加木通、燈心。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半夏,甘草,人參

胸熱痞滿,去人參,加川連、枳殼;渴,去半夏,加花粉。

涼膈散

山梔,黃芩,川連,天花粉,連翹,薄荷,桔梗,甘草

大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去芒硝,即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

家秘加廣皮。

桂枝大黃湯

桂枝,大黃,白芍藥,甘草

導赤各半湯,見中風。

外感風寒,從毛竅而入,必要從毛竅而出,故傷寒發熱症,首重發表解肌。太陽篇曰,初起病時,發汗不徹,則轉屬陽明而病不解,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再當發汗則愈。以身表發熱,未有不出汗而能涼者,若汗雖出而仍干,到底出汗不徹,而熱不退,必得時時有汗,邪熱方解。若不分方宜,概以北方麻黃桂枝湯,治南方溫熱之症,則犯火閉無汗,而熱愈甚。

又有表邪煩熱,失用解表,誤用寒涼,則胃陽抑遏,不能敷布作汗。又有外冒表邪,內有痰飲食滯,誤用寒涼,凝結胃陽,豈能作汗外解。夫發汗以治發熱,人人知之;然發之不效,以其未知發汗之真訣在何處,前書未有發明,後人憒憒到老。誰知《傷寒論》首條用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獨加杏仁,以理肺氣,默示肺氣壅遏,則皮毛閉郁,不能作汗,此開發肺主皮毛,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

又以桂枝湯,治有汗之發熱,方下注明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之症,必胃氣空松,方能敷布作汗;若汗出而邪不散,以桂枝湯解肌散邪,助以稀粥,則胃陽敷布,汗出而邪亦散。可見有汗之症,胃無凝滯,可食稀粥;無汗之症,胃家必有壅滯凝結,決不食稀粥,此開發胃主肌肉,疏利胃氣,升發胃陽,為發汗之真訣。然此暗度金針,非精思不覺者。

至於頭汗條中,則明言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瘀熱,凝結中焦,胃陽不能通達,隔絕周身升降之道路,故遍身不得出汗,治以宣發胃氣,疏通經絡,余今化立敗毒散中加枳桔桑皮,宣通肺氣,治風寒壅肺,喘逆發熱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理肺發汗中,化出治法。

又常以敗毒散中加枳樸半夏廣皮,疏散胃滯,宣揚胃氣,以治痰涎食滯,凝塞中焦,腹滿發熱無汗之症,此從頭汗條中,及太陽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化出辛散水飲,宣發胃陽,敷布作汗之真訣,一名理肺發表湯,一名平胃發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