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首 (11)
卷首 (11)
1. 論《內經》《金匱》水腫腹脹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腫脹之原,《內經》、《金匱》辨別分悉。但其中節目,隱而未彰。前代諸賢,皆未發明,後人不察,往往以虛腫之法,施之實脹之人,實脹之法,施之虛腫之症。不知腫脹二病,皆有虛實。腫浮於外,病在經絡,表也;脹滿於中,病在腸胃,里也。賴許學士分明四肢腫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脹,發《金匱》腫脹分治之旨。
後丹溪書,以腫脹二症,各立一門。王宇泰以水腫脹滿,分立治法,皆有至理;但脹滿症中,分明虛實寒熱諸條,而水腫門,未詳《內經》何條是虛,何條是實,何條是脹,何條是腫,又不發明《內經》風水與《金匱》風水,各自一症,余心未慊。《靈樞·津液篇》曰:陰陽氣道不清,水穀並於腸胃之中,不得滲入膀胱,則為水脹。
此總論水脹之原也。《水脹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腫,腹乃大。膚脹者,腹大,身盡腫,皮厚;鼓腫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大如雞卵,稍益大,如懷子之狀,月事以時下;石瘕生於胞中,子門閉塞,月事不以時下。此分論腫脹之二症也。
《脹論》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肺脹者,虛滿喘咳;肝脹者,脅下滿,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體重;腎脹者,腹滿,引背腰髀痛;胃脹者,胃脘痛,妨於食;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有聲;小腸脹者,小腹䐜脹;膀胱脹者,小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膽脹者,脅痛,口苦太息。此分論五臟六腑脹病,各經之見症也。
《水脹篇》又曰:腹脹、鼓脹可刺乎?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腹中論》曰: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名為臌脹,治以雞矢醴。王宇泰因見同曰鼓脹也,而治法有表裡不同,乃分一以氣聚之病,一以氣停與血相搏之病,而楨以為未然。夫《水脹篇》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則知腫於遍身,非脹於內,在表不在裡,故曰先泄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此與《脹論篇》所謂營氣循脈,衛氣逆,並循分肉,為膚脹,三里而瀉,同一法門也。
《腹中論》,但曰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則遍身未皆大,在裡不在表,故用雞矢以下,此即《內經》所謂「中滿者瀉之,泄之則脹已」,是也。《湯液篇》曰:平治極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此因氣拒於內,形施於外,形不與衣相保,表裡俱病,故兼用發汗利小便二法也。
《評熱論》曰:有病腎水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虛不當刺,名曰風水。又曰:肝腎並浮為風水。夫肝火曰雷火,腎火曰龍火,肝腎之脈本沉,今並浮則雷火動而疾風暴雨,龍火動而水附波揚,此二條言肝腎之相火太過,氾濫其水而上浮也。《靈樞·本輸篇》曰:少陰者屬腎;三焦者,決瀆之腑也。
白話文:
論《內經》《金匱》水腫腹脹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內經》與《金匱》都對水腫和腹脹的病因進行了區分,但其詳細的病機變化卻隱晦不明。前代醫家也未能闡明,後世醫師往往不加辨別,將治療虛腫的方法用於實脹患者,或將治療實脹的方法用於虛腫患者。他們沒有意識到水腫和腹脹這兩種疾病,都存在虛實之分。腫脹外顯,病在經絡,屬表證;腹脹內滿,病在腸胃,屬裡證。賴許學士明確指出四肢腫脹為水腫,而腹脹伴四肢腫脹不甚者為脹滿,這也體現了《金匱》中對水腫脹滿分治的精髓。
後世丹溪先生將水腫和腹脹分立為兩個病症;王宇泰也將水腫與脹滿分立治法,這些都很有道理。然而,在脹滿的論述中,虛實寒熱等情況都已明確,但在水腫的論述中,卻沒有詳細說明《內經》中哪些是虛證,哪些是實證,哪些是脹,哪些是腫,也沒有說明《內經》與《金匱》中「風水」病證的不同,這些都讓我感到遺憾。《靈樞‧津液篇》說:陰陽氣道不通暢,水谷停滯在腸胃之中,不能滲入膀胱,就會導致水脹。
這是水脹病的總論。《水脹篇》又說:水腫的初期,眼眶下部輕微腫脹,腹部開始膨大;膚脹是指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增厚;鼓脹是指腹部和全身都腫脹,程度與膚脹相似;腸覃是指寒邪客於腸外,腹部腫脹如雞蛋大小,逐漸增大,像懷孕的樣子,月經按時來潮;石瘕是結塊生在胞宮中,子宮口閉塞,月經不按時來潮。這是水腫和腹脹兩種病症的分論。
《脹論》說:心脹則煩躁心慌、氣短;肺脹則虛弱、胸悶、咳嗽;肝脹則脅下脹滿、疼痛牽引到小腹;脾脹則容易嘔吐、身體沉重;腎脹則腹部脹滿、疼痛牽引到背腰及大腿;胃脹則胃脘部疼痛、影響飲食;大腸脹則腸鳴腹痛、聲音漉漉;小腸脹則小腹脹痛;膀胱脹則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三焦脹則氣體充盈於皮膚;膽脹則脅肋疼痛、口苦、嘆息。這是根據五臟六腑脹病的不同,以及各經脈的表現症狀而作的分類論述。
《水脹篇》又說:腹脹、鼓脹可以針刺嗎?回答是:先瀉去脹滿部位的血絡,再調和經絡。《腹中論》說:心腹脹滿,早晨能吃但晚上不能吃,叫做臌脹,治療要用雞矢醴。王宇泰認為這和鼓脹相同,但治療方法卻因表裡不同而有差異,他認為一種是氣體聚集的病,另一種是氣體停滯與血液凝滯的病,而我則認為不然。《水脹篇》說:腹脹全身都腫大,程度與膚脹相似,這說明腫脹遍及全身,並非內部脹滿,屬表證而非裡證,所以說要先瀉去脹滿部位的血絡,再調和經絡。這與《脹論》中所說的營氣循行於經脈,衛氣逆行,循行於分肉之間,導致膚脹,用三里穴瀉血的療法,是相同的。
《腹中論》只說心腹脹滿,早晨能吃晚上不能吃,則說明全身並非都腫大,屬裡證而非表證,所以用雞矢醴治療。這與《內經》中說的「中滿者瀉之,瀉之則脹已」是一致的。《湯液篇》說:調理陰陽平衡,去除瘀血和陳腐之物,疏通鬼門關(指腹部),清潔府庫(指腸胃)。這是因為氣體阻滯於內,症狀表現於外,身體與衣服不能貼合,表裡都生病了,所以同時採用發汗和利尿的方法。
《評熱論》說:腎水不足的人,面部腫脹,嚴重影響說話,虛弱不能針刺,叫做風水。又說:肝腎同時浮腫為風水。肝火叫做雷火,腎火叫做龍火,肝腎的脈氣本是沉降的,現在同時浮腫,則雷火動而疾風暴雨,龍火動而水波蕩漾,這兩條都說明肝腎的相火過盛,使水氣氾濫而上浮。《靈樞‧本輸篇》說:少陰經屬腎;三焦是決瀆之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