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六腑腹脹

【六腑腹脹之症】胸前脹滿,妨於飲食,胃脹也。腸鳴而痛,濯濯有聲,大腸脹也。小便時赤,小腹脹滿,小腸脹也。氣癃溺澀,少腹脹急,膀胱脹也。氣滿膚中,空空然響,三焦脹也。脅肋作痛,口苦太息,膽脹也。此六腑腹脹之症也。

【六腑腹脹之因】飲食不節,失飢傷飽,每成胃脹;中州停滯,成痰成積,肺氣不清,下遺大腸,則腹乃脹。心胃有熱,下遺小腸,則腹亦脹。肺氣怫鬱,不能下輸膀胱,則小腹脹。三焦主人身之氣,大氣周流,則無障礙;三焦壅滯,腹脹乃作。肝膽主木,最喜條達,不得疏通,膽脹乃成。此六腑腹脹之因也。

【六腑腹脹之治】胃脹者,平胃散加減治之。大腸脹者,枳殼化滯湯、導痰湯。小腸脹者,木通飲。膀胱脹者,五苓散。三焦脹者,枳殼青皮飲,膽脹者,柴胡清肝飲。

平胃散

蒼朮,厚朴,廣皮,甘草

胃熱者加中梔、連。胃寒者加薑、桂。

枳殼化滯湯

枳殼,厚朴,神麯,廣皮,萊菔子,麥芽,砂仁

熱者加川連。便硬加大黃。

導痰湯

南星,半夏,枳殼,橘紅,甘草

木通飲

木通,陳皮,蘇梗,甘草

加生薑、紅棗。熱者加川連。

五苓散

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肉桂

熱結膀胱,車前木通湯調下。氣化不及州都,參橘煎調下。

枳殼青皮飲

枳殼,青皮,大腹皮

三味等分。上焦脹,加桔梗;中焦脹,加蘇梗;下焦脹,加木通。

柴胡清肝飲

柴胡,山梔,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

肝膽熱,加龍膽草、青黛。

家秘消脹散,治腸胃停滯,諸腹脹大。

半夏,厚朴,枳實,香附,麥芽,楂肉,蒼朮,檳榔,廣皮,乾葛,神麯,萊菔子

共為細末,木通、大腹皮各三錢,煎湯調服

白話文:

六腑腹脹

胸部脹滿,影響飲食,是胃脹。腸子發出響聲且疼痛,聲音咕嚕咕嚕的,是大腸脹。小便顏色發紅,下腹部脹滿,是小腸脹。排尿困難,小腹脹痛,是膀胱脹。腹部膨脹,裡面空空作響,是三焦脹。脅肋疼痛,口苦嘆氣,是膽脹。以上這些都是六腑脹滿的症狀。

六腑腹脹的原因是飲食不規律,飢飽失常,容易導致胃脹;中焦(脾胃)積滯,形成痰飲積聚,肺氣不宣暢,下行至大腸,則腹部脹滿。心胃有熱,向下傳到小腸,也會引起腹部脹滿。肺氣鬱結,不能向下輸送到膀胱,則小腹脹滿。三焦主管人體氣機運行,氣機通暢則無礙;三焦阻塞,就會導致腹脹。肝膽屬木,最喜歡暢達,如果氣機不通暢,就會導致膽脹。以上這些是六腑腹脹的原因。

六腑腹脹的治療方法:胃脹用平胃散加減治療;大腸脹用枳殼化滯湯、導痰湯;小腸脹用木通飲;膀胱脹用五苓散;三焦脹用枳殼青皮飲;膽脹用柴胡清肝飲。

平胃散:蒼朮、厚朴、廣皮、甘草。胃熱者加梔子、連翹;胃寒者加生薑、桂枝。

枳殼化滯湯:枳殼、厚朴、神麴、廣皮、萊菔子、麥芽、砂仁。熱者加川連翹;大便乾燥者加大黃。

導痰湯:南星、半夏、枳殼、橘紅、甘草。

木通飲:木通、陳皮、蘇梗、甘草。加生薑、紅棗;熱者加川連翹。

五苓散:豬苓、澤瀉、白朮、茯苓、肉桂。膀胱熱結者,用車前子木通湯通利;氣化不足者,用參橘煎。

枳殼青皮飲:枳殼、青皮、大腹皮(三味等分)。上焦脹滿加桔梗;中焦脹滿加蘇梗;下焦脹滿加木通。

柴胡清肝飲:柴胡、梔子、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肝膽熱盛者,加龍膽草、青黛。

家秘消脹散:治療腸胃積滯引起的各種腹部脹滿。

組成:半夏、厚朴、枳實、香附、麥芽、山楂肉、蒼朮、檳榔、廣皮、葛根、神麴、萊菔子。研末,用木通、大腹皮各三錢煎湯送服。

2. 黃疸論

秦子曰:黃疸者,身目皆黃,色如橘皮,濕氣勝,則黃而晦,熱氣勝,則黃而明,故爪甲皮膚,悉見黃色,即是黃疸。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黃汗,身腫者,入腫症門,身不腫者,入疸症門,其間治法大同,而從腫從疸,則各異也。

白話文:

黃疸論

秦子說:患黃疸的人,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顏色像橘子皮一樣。如果濕氣盛,則顏色發黃而暗沉;如果熱氣盛,則顏色發黃而明亮。因此指甲、皮膚都呈現黃色,這就是黃疸。如果出汗沾染衣物,顏色像柏樹汁液一樣,稱為黃汗。身體浮腫的,屬於腫症;身體不腫的,屬於疸症。兩者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因腫因疸而異。

3. 外感黃疸

4. 黃汗

【黃汗之症】眼白黃,麵皮黃,汗出染衣,如黃柏汁,發熱而渴,狀如風水,身疼煩重,小便不利,此黃汗之症也。

【黃汗之因】脾胃素熱,汗出逢風,或汗出入水,水漬汗孔,濕熱內蒸,熱氣外現,而成黃汗之症矣。

【黃汗之脈】洪大者愈易,細澀者瘥難。

【黃汗之治】《金匱》於水腫門,則立黃耆芍藥桂酒湯,以治身重發熱,兩脛自冷,脈自沉之症,又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身發熱,足脛熱,盜汗,汗出反發熱之症,又於黃疸門,亦立桂枝加黃耆湯,以治諸黃家脈浮當汗之症,詳見水腫門黃汗中。

黃耆芍藥桂酒湯,治身重發熱,汗出而渴,黃汗染衣,脈自沉。

黃耆,芍藥,桂枝

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黃耆,大棗

白話文:

黃汗症狀:眼白、臉色發黃,流汗沾濕衣服,汗液顏色像黃柏汁一樣,發熱口渴,症狀類似水腫,全身疼痛沉重,小便不利,這就是黃汗症。

黃汗病因:脾胃本來就虛熱,出汗後又受風寒,或者汗出後接觸到冷水,冷水浸濕汗毛孔,導致體內濕熱鬱積,熱氣外洩,就形成了黃汗症。

黃汗脈象:脈象洪大者較易治癒,脈象細澀者則較難治癒。

黃汗治療:《金匱要略》中關於水腫的章節,記載了用黃耆芍藥桂酒湯治療身體沉重發熱、小腿冰冷、脈象沉弱的症狀;也記載了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發熱、小腿發熱、盜汗、出汗後反而發熱的症狀;在黃疸的章節,也記載了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各種黃疸,脈象浮弱且應當出汗的症狀,詳情請參考《金匱要略》水腫篇中關於黃汗的記載。

黃耆芍藥桂酒湯,用於治療身體沉重發熱、出汗口渴、黃色汗液沾染衣物、脈象沉弱的症狀。藥物組成:黃耆、芍藥、桂枝。

桂枝加黃耆湯,藥物組成:桂枝、芍藥、甘草、生薑、黃耆、大棗。

5. 正黃疸

【正黃疸之症】食已即飢,遍身俱黃,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壯熱,身體如腫,此黃疸之症也。

【正黃疸之因】臟腑積熱,並於脾胃之間,外因風濕相搏,閉郁腠理,濕熱熏蒸,⿱盒西而成黃,則諸黃疸之症乃作。

【正黃疸之脈】寸脈浮緩,緩則傷風,趺陽緊數,數則為熱,緊則傷脾,尺脈本沉,浮則腎傷,陽明脈遲,遲則忌下。

【正黃疸之治】假令脈浮,當以汗解,桂枝黃耆湯。若寒熱,胸滿,煩嘔,小柴胡湯。惡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黃醇酒湯。若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裡實熱,宜下,大黃硝石湯、茵陳湯。小便不利,加減五苓散。胸滿嘔吐,小半夏湯。黃結上焦者,權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黃水。

桂枝加黃耆湯,治黃疸脈浮,宜汗者;若腹滿,欲嘔吐懊憹,宜吐不宜汗。

桂枝,白芍,生薑,黃耆,甘草,大棗

上水煮溫服,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取微汗。

小柴胡湯,見後痠軟。

麻黃醇酒湯

用麻黃,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大黃硝石湯

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茵陳大黃湯

茵陳,大黃,梔子

小半夏湯

半夏,廣皮,加姜煎。

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陳。

白話文:

正黃疸

黃疸症狀:飯後立刻又餓,全身皮膚發黃,小便可能顏色深紅,也可能排尿困難,畏寒且發高燒,身體感覺腫脹,這些都是黃疸的症狀。

黃疸病因:臟腑積聚熱邪,主要在脾胃之間,外在因素則是風濕之邪互相搏結,阻塞肌膚的毛孔,濕熱之邪薰蒸,導致身體發黃,於是各種黃疸症狀就會產生。

黃疸脈象:寸脈浮而緩,脈緩則表示傷風,趺陽脈緊而數,脈數則表示有熱,脈緊則表示傷到脾臟,尺脈原本應該沉取,浮現則表示腎臟受損,陽明脈遲,脈遲則忌諱服用瀉下藥物。

黃疸治療:如果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可以使用桂枝黃耆湯。如果出現寒熱、胸悶、噁心嘔吐,則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畏寒、身體疼痛,表證未解,則使用麻黃醇酒湯。如果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且顏色深紅,並伴有自汗,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有實熱,應該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可以使用大黃硝石湯或茵陳湯。如果小便不利,則加減五苓散。如果胸悶嘔吐,則使用小半夏湯。如果黃疸停滞在上焦,可以考慮使用瓜蒂散催吐,但不如用吹鼻子的方法排出黃水更有效。

桂枝加黃耆湯:治療黃疸,脈象浮,適合發汗的病人;如果腹部脹滿,想嘔吐、煩躁不安,則應該催吐,不宜發汗。

藥材:桂枝、白芍、生薑、黃耆、甘草、大棗。

使用方法:加水煮溫後服用,服用後立即喝點溫熱稀粥以增強藥效,直到微微出汗。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黃疸伴有肢體痠軟無力。

麻黃醇酒湯:

藥材:麻黃,冬季用酒煮,春季用水煮。

大黃硝石湯:

藥材:大黃、黃柏、硝石、梔子。

茵陳大黃湯:

藥材:茵陳、大黃、梔子。

小半夏湯:

藥材:半夏、廣皮,加薑煎煮。

茵陳五苓散: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