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首 (7)

回本書目錄

卷首 (7)

1. 論《內經》《金匱》中風卒中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按:前條以寸口之脈浮緊,明風寒從外而漸入於裡;此條以寸口之脈遲緩,明亦是風寒從外而漸入於裡。第四條言: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

此言脈沉主骨,脈弱主筋,乃是汗出入水中風,而成歷節痛黃汗出之症。又云: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此言脈弱血虛中風而成痛風之症。又云: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言不虛之盛人,脈多實大,今見澀小,且見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之症,例如《內經》飲酒中風多汗喘息等條,又兼見歷節痛,不可屈伸之症也。又云:諸支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此重申上文支節疼痛之痛風症,是外感,宜桂枝芍藥知母湯,和營衛以散表邪也。又云: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

此言筋傷骨痿,內傷枯細之症,似歷節痛風,然歷節痛風,系外感症,必發熱;假令黃汗脛冷,且見發熱,方可為歷節痛風症,方可散表。故下文復申曰: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散邪。以上,《金匱》之論中風也。由此觀之,《內經》之論中風,總敘風邪致病,非專言卒中暴僕之症。

《千金方》則發卒中之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四症,而補立治法。仲景《金匱》論風,即以《千金方》所發之半身不遂,四肢不收,奄忽不知人,風痹之歷節疼痛,而發明《千金》。侯氏黑散治寒,風引湯治熱,擴充而為卒中風之準繩。然止論外感風寒,未曾詳言內傷諸中。

於是,河間發火性急速,暴中卒倒,皆屬於火;東垣發氣郁壅滯,氣虛受邪;丹溪發因痰而生熱,因熱而生痰。是則《千金》、仲景發卒中病,單主風寒,但言外感,故劉、李、朱先生,發主火、主氣、主痰,兼內傷卒中亦全之矣。喻嘉言先生妙論叢生,獨著中風以《內經》邪害空竅之下,補出補虛堵塞治法,此亦一偏之見。恐留而不去,反成其害矣。

夫中風寒之症,有虛有實,有氣血不足,空腹見風,風邪乘虛而入者;有氣血壅滯,飲酒中風,風邪乘實而入者;有先中風寒,因而生痰生熱者;有先有痰熱,後召風寒者。夫飢寒迫切,因虛而邪得以外入,人人知之也。醉飽當風,因實而邪得外入,人所不知也。是以外有六經表症,則比例加減續命湯等散表;內見便溺阻塞,比例於三化湯等清裡。

白話文:

邪氣侵入經絡,會導致身體發癢,起疹子;如果心氣不足,邪氣侵入體內,則會胸悶氣短。前面提到寸口的脈象浮緊,表示風寒從體表逐漸侵入體內;這裡提到寸口的脈象遲緩,也表示風寒從體表逐漸侵入體內。第四條說,寸口脈象沉而弱,沉脈主骨,弱脈主筋,沉脈代表腎,弱脈代表肝。如果在出汗後又浸泡在水中,就像水傷了心臟,會導致關節疼痛、黃汗排出,這就是所謂的「歷節」。

這裡說脈沉主骨,脈弱主筋,是指因為出汗後又浸泡水中而受風,導致關節疼痛、黃汗排出的症狀。又說,少陰脈浮而弱,弱表示血不足,浮表示有風邪,風邪與血相搏,就會導致像抽筋一樣的疼痛。這是說脈弱、血虛而受風,導致痛風的症狀。又說,體格強壯的人脈象變得澀而小,同時出現氣短、自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這是說原本不虛的強壯之人,脈象多為實大,現在卻變得澀而小,並且出現氣短、自汗、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就像《內經》裡描述的飲酒後受風導致多汗喘息等情況,同時也出現關節疼痛、無法彎曲伸直的症狀。又說,如果出現全身關節疼痛、身體虛弱、腳腫脹像要脫落、頭暈氣短、微微想吐等症狀,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

這裡再次強調上面提到的關節疼痛的痛風症狀,是外感引起的,所以要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調和營衛,散發體表的邪氣。又說,如果過食酸味會損傷筋,筋受傷則會鬆弛無力,稱為「泄」;過食鹹味會損傷骨,骨受傷則會痿軟無力,稱為「枯」。枯和泄相互搏擊,稱為「斷泄」。如果營氣不通暢,衛氣就不能單獨運行,營衛之氣都衰弱,三焦失去調控,四肢經絡也斷絕,導致身體消瘦,只有腳腫大,並且排出黃汗,小腿發冷。如果出現發熱,就屬於歷節病。

這裡說的是筋骨受損,內傷導致身體枯瘦的症狀,看起來像歷節痛風,但是歷節痛風屬於外感病,一定會發熱;如果出現黃汗、小腿發冷,並且伴隨發熱,才能確定是歷節痛風,才可以通過發汗解表來治療。所以下面又說,如果得了歷節病,關節疼痛,不能彎曲伸直,可以用烏頭湯來散發邪氣。以上是《金匱》關於中風的論述。由此可見,《內經》關於中風的論述,總的來說是描述風邪致病的原因,而不是專門指卒中昏倒的症狀。

《千金方》提出卒中的偏癱、風痱、風懿、風痹四種症狀,並補充了治療方法。仲景的《金匱》論述風病,是根據《千金方》提出的半身不遂、四肢無力、突然昏迷、風痹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症狀,進一步闡明了《千金方》的內容。侯氏黑散治療寒症,風引湯治療熱症,擴充了卒中風的治療原則。然而,這些論述只討論了外感風寒,沒有詳細說明內傷導致的中風。

於是,河間認為中風發病迅速,突然昏倒,都屬於火;東垣認為是氣鬱壅滯,氣虛受邪;丹溪認為是由於痰而產生熱,由於熱而產生痰。因此,《千金方》和仲景治療卒中病,主要針對風寒,只談外感,所以劉、李、朱先生分別提出主火、主氣、主痰,也包括了內傷導致的卒中。喻嘉言先生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論點,他認為中風是《內經》所說的邪氣侵入空竅所致,並提出補虛、疏通阻塞的治療方法,但這也只是片面的看法。如果邪氣沒有去除,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中風的症狀有虛有實,有氣血不足,在空腹時受風,風邪趁虛而入;有氣血壅滯,飲酒後受風,風邪乘實而入;有先受風寒,因而產生痰熱的;也有先有痰熱,後又受風寒的。飢寒交迫時,因虛而邪氣侵入,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酒足飯飽時當風受邪,因實而邪氣侵入,這是人們不了解的。所以,如果出現外感六經的表症,可以用比例加減續命湯等方劑來發散表邪;如果出現內見大小便阻塞,可以用比例於三化湯等方劑來清理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