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首 (8)
卷首 (8)
1. 論《內經》《金匱》中風卒中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邪散正虛,當用補虛堵塞,古人分閉脫二條,以驗虛實,良有以也。至治風先治血,此言厲風傷血,血痹不行,當行血祛邪;非言補血即可治風,非言厲風傷氣,亦以血治。又云:中風之症,理氣為先。此言氣道壅閉,故當先理其氣,非言凡治中風該用理氣也。故當細詳外感寒邪屬表者,比例《千金》之候氏黑散、加減續命湯等散表;若積熱壅閉屬裡者,比例風引湯、三化湯等清裡。
若內傷之陰火上炎積熱上衝者,則遵河間治法;痰凝中脘,攻注成疾者,則丹溪、節齋之法當矣。故凡治病,切不可執一家論例。如四肢不舉,與半身不遂,似同實異。四肢不舉,有虛有實;半身不遂,病邪為患。
故四肢不舉,以土不及為虛,土太過為實;土不及者,脾胃二經氣血不足,則渾身無力,四肢難以舉動,無麻木痛苦者也;土太過則氣血壅實,而四肢作楚,不能舉動,或痛或麻木,或極冷如冰者也。至半身不遂,則壅滯者多,虛者少,豈以一人之身,有半邊不虛,半邊獨虛之理。
即有偏中風寒者,亦止得外感寒邪,宜用辛散表邪,實非虛寒而宜溫補。《準繩》書注半身不遂,立胃脈沉澀為虛,胃脈鼓大為實是矣;後於心脈小堅急,止注元陽不足一條,不知凡病有虛實,有心脈小堅急,元陽不足,即有心脈大搏指,心火太旺,書不盡言,學者宜細詳補解。不玩《內經》云:心氣熱則陽氣內動,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又云:陽有餘,陰不足。
為偏枯。又云:熱多則大筋軟短而拘,小筋弛張而痿。如是則半身不遂,未可指為元陽不足一條立論。今之用熱藥,誤治偏枯筋痿,以至大害,禍本於此。
白話文:
古人認為,如果病邪消散而正氣虛弱,就應該用補虛的方式來治療,並阻擋病邪再次入侵。他們將中風分為「閉」和「脫」兩種情況,用以區分虛實,確實有道理。至於「治療風病先治理血」的說法,指的是厲風這種病邪傷害了血液,導致血脈不通暢,這時應該用活血化瘀的方式來驅除邪氣,而不是說補血就能治療所有的風病。同樣的,厲風這種病邪也不只是傷害氣,也需要用治理血脈的方法治療。
另外,還有「中風的病症,以調理氣機為先」的說法,指的是氣道堵塞不暢,所以要先疏理氣機,而不是說所有的中風都應該用調理氣機的方法治療。因此,要仔細分辨,如果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屬於表證的,就應該用《千金方》裡的候氏黑散、加減續命湯等來發散表邪;如果是積熱堵塞在體內,屬於裡證的,就應該用風引湯、三化湯等來清除裡熱。
如果是內傷導致陰火上炎,積熱上衝的,就要遵從河間的治療方法;如果是痰液凝結在中焦,侵襲而形成疾病的,就應該使用丹溪、節齋的治療方法。所以,治療疾病千萬不能只執著於一家之言。例如,四肢無力舉起和半身不遂,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卻有所不同。四肢無力舉起,有虛證也有實證;半身不遂,則主要是病邪引起的。
四肢無力舉起,如果是因為「土不及」,也就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就會全身無力,四肢難以舉動,而且沒有麻木或疼痛的感覺;如果是因為「土太過」,也就是氣血壅塞,就會四肢酸楚,不能舉動,或者疼痛、麻木,甚至感覺非常寒冷像冰一樣。至於半身不遂,則大多是氣血壅滯導致的,虛證較少,難道一個人身體的一半不虛,另一半就單獨虛弱嗎?
即使有偏中風寒的情況,也只是因為外感寒邪,應該用辛溫發散的方法驅除表邪,並不是虛寒,不需要溫補。 《準繩》一書註解半身不遂時,認為胃脈沉澀是虛證,胃脈洪大是實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後來又認為心脈小而堅急,只是元陽不足,卻忽略了所有疾病都有虛實之分,心脈小而堅急可能是元陽不足,但也可能心脈洪大而搏指,是心火太旺。書中並沒有把這些情況都說清楚,所以學習的人應該仔細研究,深入理解。不要忽略《內經》所說:「心氣熱,則陽氣內動,發為肌膚麻木,傳為脈痿」,又說:「陽有餘,陰不足,為偏枯」。還說:「熱邪過多,就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而萎弱。」這樣看來,半身不遂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元陽不足。現在很多人用熱藥來誤治偏枯筋痿,造成很大的傷害,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