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首 (6)

回本書目錄

卷首 (6)

1. 論《內經》《金匱》中風卒中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內經》論中風,症因不一,有風入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漐然悶,名曰寒熱,此言風寒在表發寒熱也。有風氣入胃不得外泄,則為熱中,此言風邪入里發熱也。有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泣出,此言人弱汗多,熱氣外泄,而為虛寒也。有風氣與太陽俱入,散於分肉之間,肌肉憤䐜而有瘍,此言風毒逆於肉裡而發瘡瘍也。

有衛氣有所凝而不行,其肉有不仁,此言惡癘之風,傷人衛氣,閉塞血脈而為麻風癩風也。以上,《內經》總敘風邪之症也。又云:風中五臟六腑之俞,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此言風邪中於各經之俞,或左或右,則為卒中偏風,半身不遂之症也。又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目風。

此言頭風之症,能害人目也。又云:飲酒中風,多汗不可單衣,喘息惡風,口乾善渴,則為漏風。此言因酒熱得風,故多汗惡風,口乾善渴,表裡皆病之症也。又云: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言入房汗出,風中於內,必病遺尿便澀之症也。又云:新浴中風,頭多汗惡風。苦先一日則病甚頭痛,名首風。

此言因浴見風而成頭風頭痛之症也。又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此言外傷於風之飧泄症也。又云:外在腠理,汗出汗泄衣,身體盡痛,名泄風。此言因自汗,成痛風之症也。以上,《內經》論外感風中也。

又云:春甲乙傷於風,嗌乾善怒,憎女子,名肝風;夏丙丁傷於風,善嚇色赤,言不快,名心風;季夏戊己傷於風,四肢不欲動,微黃不嗜食,名脾風;秋庚辛傷於風,多汗惡風,時咳短氣,名肺風;冬壬癸傷於風,面龐然浮腫,有病不能正立,名腎風。又云:食飲不下,隔塞不通,失衣則脹,食寒則泄,形瘦腹大,名胃風。

以上,《內經》論內傷風邪也。至《千金方》,則以《內經》風論發卒中條,立名中風,而以半身不遂,為偏枯;身無痛,四肢不收,為風痱;奄忽不知人,為風懿;痹而不仁,為風痹,類中風,即為當今中風之祖。至仲景《金匱》,其第一條則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此發《內經》所中為偏風之條,而以脈之微數,以明不同中寒中濕也。

第二條言: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縱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此發《內經》偏枯中風之症。

若脈微數,則為風熱;若脈不數,而見浮緊,則為風寒;風寒初中皮膚,失治,則或左或右,喎僻不遂;故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此申明風邪之中人經絡臟腑,次序輕重之不同也。第三條言: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

白話文:

《內經》認為中風症狀成因不同,例如:風寒侵襲肌膚腠理,則開則寒冷,閉則胸悶,稱為寒熱,指表證寒熱;風邪入侵胃部無法排出,則發熱,指裡證發熱;體質瘦弱者,體表散熱過多,則出現畏寒、出汗,指虛寒;風邪與太陽經氣一同入侵,散佈於肌肉之間,則肌肉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瘡瘍;衛氣凝滯不通,肌肉失去知覺,指惡性風邪損傷衛氣,阻塞經脈,導致麻風等疾病。以上是《內經》對風邪總體症狀的描述。

此外,《內經》還提到:風邪侵犯五臟六腑的經穴,則導致偏癱;風邪循行風府穴向上,則為頭痛和眼疾;飲酒後受風,多汗、怕風、口乾舌燥,為表裡俱病;房事後汗出受風,則導致尿頻尿澀;沐浴後受風,頭痛加劇,為頭痛;久病受風,則導致腸風洩瀉;外感風邪,汗出不止,全身疼痛,為痛風。以上是《內經》對外感風邪的論述。

《內經》還指出:春季受風,咽喉乾燥易怒,厭惡女性,為肝風;夏季受風,易驚恐、面紅,言語不清,為心風;長夏受風,四肢無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為脾風;秋季受風,多汗怕風,咳嗽氣促,為肺風;冬季受風,面部浮腫,站立困難,為腎風;飲食不消,食慾不振,脫衣則脹,進食生冷則洩瀉,形體消瘦,腹部膨大,為胃風。以上是《內經》對內傷風邪的論述。

《千金方》則根據《內經》關於風邪導致中風的論述,將中風分為:半身不遂(偏枯),肢體無力(風痱),突然昏迷(風懿),肢體麻痺(風痹)。這些都屬於中風的範疇,成為現代中風理論的先驅。

張仲景《金匱要略》則進一步闡述:中風導致半身不遂或單肢不遂,為痹症,脈象微弱而頻數,這是與中寒、中濕不同的表現。

《金匱要略》又指出:脈象浮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交加,邪氣在皮膚;脈浮,為血虛,經絡空虛,邪氣不除,則導致半身不遂;邪氣緩慢運行,正氣則急促,正氣牽引邪氣,則導致口眼歪斜;邪氣在經絡,則肌肉麻木;邪氣在經脈,則肢體沉重;邪氣入腑,則神志不清;邪氣入臟,則言語困難,流涎。這是對《內經》中偏枯中風的詳細描述。

如果脈象微弱而頻數,則為風熱;如果脈象不頻數而浮緊,則為風寒;風寒初期在皮膚,不及時治療,則導致半身不遂;邪氣在經絡,則肌肉麻木;邪氣在經脈,則肢體沉重;邪氣入腑,則神志不清;邪氣入臟,則言語困難。這說明風邪侵犯人體經絡臟腑的順序和輕重程度不同。

《金匱要略》還提到:脈象遲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氣緩慢則失血,衛氣緩慢則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