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三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3)

1. 濕溫痠軟

【濕溫痠軟之症】頭痛項強,骨節煩疼,發熱多汗,兩脛逆冷,遍身痠軟,煩悶引飲,胸滿嘔吐,此濕溫痠軟之症也。

【濕溫痠軟之因】地之濕氣上升,天之熱氣下降,濕溫之氣,充塞兩間,人為濕熱所傷,則痠軟之症作矣。

【濕溫痠軟之脈】左脈浮數,太陽濕溫。右關脈數,陽明濕溫。六脈弦數,少陽濕溫。

【濕溫痠軟之治】頭痛項強,骨節煩疼,兩脛逆冷,太陽表症也,羌活防風湯。有汗者,合神術湯。發熱多汗,煩躁煩渴,陽明經症也,葛根湯,合神術湯。寒熱往來,胸滿嘔吐,少陽經症也,小柴胡合神術湯。陽明少陽合病者,聖惠方絕妙。

羌活防風湯

羌活,防風,甘草,陳皮

神術湯,通治濕溫。

蒼朮,石膏

乾葛湯,見前條。

小柴胡湯,見後痰飲痠軟條。

聖惠方,見前條。家秘治痠軟要方。

白話文:

濕溫痠軟症狀包括頭痛、頸項僵硬、骨節疼痛、發熱多汗、小腿冰冷、全身痠軟無力、煩躁口渴想喝水、胸悶嘔吐。

這種病是地上的濕氣上升,天上的熱氣下降,濕熱之氣充斥全身,人體受濕熱侵襲而導致痠軟。

脈象表現為:左脈浮數(太陽經濕溫);右關脈數(陽明經濕溫);六脈弦數(少陽經濕溫)。

治療方法:頭痛、頸項僵硬、骨節疼痛、小腿冰冷屬於太陽經表證,可用羌活防風湯,若已出汗則加神術湯;發熱多汗、煩躁口渴屬於陽明經證,可用葛根湯加神術湯;寒熱往來、胸悶嘔吐屬於少陽經證,可用小柴胡湯加神術湯;如果同時出現陽明、少陽經證,則可用聖惠方。

羌活防風湯的藥物組成:羌活、防風、甘草、陳皮。

神術湯(主治濕溫):蒼朮、石膏。

葛根湯(方劑內容前面已提及)。

小柴胡湯(方劑內容在後面痰飲痠軟條目中提及)。

聖惠方(方劑內容前面已提及),是治療痠軟的家傳秘方。

2. 內傷痠軟

3. 痰飲痠軟

【痰飲痠軟之症】胸次不寬,噁心飽悶,時或四肢重滯,不能舉動,或背心一片,冰冷如石,時或間日而發作如瘧,此痰飲痠軟之症也。

【痰飲痠軟之因】飲食過飽,停積中焦,熱氣勝則成頑痰結痰,水氣勝則成留飲伏飲,聚於胃中,攻注手足肩背,則痠軟等症作矣。

【痰飲痠軟之脈】右關脈滑,胃家有痰。左關弦滑,肝膽留涎。脈滑不數,留飲伏飲。脈滑而數,結痰熱痰。

【痰飲痠軟之治】右關脈滑,噁心飽悶者,桔梗湯、平胃二陳湯。背心一片如冰者,水煮金花丸。四肢不能舉動,便實者,指迷丸。間日發作者,平胃二陳湯。左關弦數,脅下作脹者,膽星湯,有寒熱,合小柴胡湯。

桔梗湯

枳殼,桔梗,半夏,陳皮

平胃二陳湯

半夏,陳皮,蒼朮,厚朴,甘草,白茯苓

水煮金花丸

半夏,膽星,天麻,雄黃

上為細末,白麵為丸。

指迷丸

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玄明粉

膽星湯,家秘治膽火成痰,四肢痠軟。

陳膽星,柴胡,黃芩,陳皮,甘草,青黛,海石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陳皮,甘草,人參

白話文:

痰飲痠軟

胸部感覺不舒暢,噁心、胃脹,有時四肢沉重遲鈍,無法活動,或者背部冰冷一片,像冰塊一樣,有時隔天發作,像瘧疾一樣,這就是痰飲痠軟的症狀。

痰飲痠軟的原因是飲食過飽,停積在中焦(胃部),熱氣盛則形成頑固的痰,水氣盛則形成停滯的積液,聚集在胃中,衝擊手足、肩背,就會出現痠軟等症狀。

痰飲痠軟的脈象是:右關脈滑利,表示胃中有痰;左關脈弦滑,表示肝膽有痰涎;脈滑而脈搏不快,表示有停滯的積液;脈滑而脈搏快,表示有結塊的痰熱。

痰飲痠軟的治療方法:如果右關脈滑,噁心胃脹,可以用桔梗湯、平胃二陳湯;如果背部冰冷一片,可以用水煮金花丸;如果四肢無法活動,大便乾燥,可以用指迷丸;如果隔天發作,可以用平胃二陳湯;如果左關脈弦數,脅肋下脹痛,可以用膽星湯,如果還有寒熱症狀,則加用小柴胡湯。

桔梗湯組成:枳殼、桔梗、半夏、陳皮

平胃二陳湯組成:半夏、陳皮、蒼朮、厚朴、甘草、白茯苓

水煮金花丸組成:半夏、膽星、天麻、雄黃 (製法:研磨成細粉,用麵粉做成丸藥)

指迷丸組成: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玄明粉

膽星湯組成:陳膽星、柴胡、黃芩、陳皮、甘草、青黛、海石 (家傳秘方,治療膽火化痰導致的四肢痠軟)

小柴胡湯組成:柴胡、黃芩、陳皮、甘草、人參

4. 積熱痠軟

【積熱痠軟之症】四肢煩疼,時或重滯,手足心時冷時熱,或發熱如瘧,時或清爽,時或倦怠,時或身重,如負重物,小便黃赤,大便乍難乍易,此積熱痠軟之症也。

【積熱痠軟之因】或膏粱積熱,濕熱甚於腸胃之中,或飲酒使內,熱氣聚於脾中而不散,或多飲茶湯,水濕久積於內,則成積熱痠軟之症矣。

【積熱痠軟之脈】多見弦數,弦主脾病,數主脾熱。右關弦數,腸胃積熱。左脈弦數,肝膽之熱。

【積熱痠軟之治】膏粱積熱,梔連二陳湯、清胃湯。熱氣聚於脾中者,梔連戊己湯。木火乘脾者,龍膽瀉肝湯。

梔連二陳湯

山梔,川黃連,陳皮,甘草,半夏,白茯苓

家秘用此方。清胃家痰火,胸前飽悶,加蒼、樸。

清胃湯,治胃中有火無痰。

升麻,川黃連,山梔,甘草,丹皮

口乾渴,加乾葛。唇焦消水,加石膏。

梔連戊己湯

山梔,川黃連,白芍藥,甘草

家秘用此方,清脾火,兼清肝火。

龍膽瀉肝湯,治肝膽實火。

龍膽草,黃芩,山梔,知母,天門冬,麥門冬,柴胡,人參,甘草,川黃連

痠軟痿攣,病在筋脈。方書以為肝經所主,然細詳病情,實陽明經主病者多。以陽明為宗筋之會,主束骨而利機關,且陽明為水穀之海,濕熱本於此。濕熱在經,未變燥熱,濕主乎柔,則發酸軟,濕熱變燥,則燥主乎剛,燥傷血脈,筋勁脈強。二症起病相同,傳變各別,故治法各異。

治痿攣,用清潤宗筋,治痠軟,主清燥宗筋,家秘平胃散、蒼獨三妙丸,合聖惠方,治痠軟之大法也。

白話文:

積熱痠軟

四肢疼痛,時而加重,手腳心時冷時熱,或發熱像瘧疾一樣,時而清爽,時而疲倦,時而身體沉重,像背負重物,小便黃赤,大便時而通暢時而困難,這就是積熱痠軟的症狀。

積熱痠軟的原因可能是過度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積熱,濕熱在腸胃中積聚,或是飲酒過度,熱氣聚集在脾臟而無法散去,或是過量飲茶,水濕長期積聚於體內,都會導致積熱痠軟。

積熱痠軟的脈象多見弦數脈,弦脈主脾臟疾病,數脈主脾臟有熱。右關脈弦數,表示腸胃積熱;左脈弦數,表示肝膽有熱。

積熱痠軟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因為過度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積熱,則可用梔連二陳湯或清胃湯;熱氣聚集在脾臟者,可用梔連戊己湯;肝膽之火乘克脾土者,可用龍膽瀉肝湯。

梔連二陳湯:山梔子、川黃連、陳皮、甘草、半夏、白茯苓。家中祖傳秘方,用於清胃化痰火,胸悶者可加蒼朮、厚樸。

清胃湯:用於治療胃中有火但無痰的情況。升麻、川黃連、山梔子、甘草、丹皮。口乾舌燥者加葛根;嘴唇乾燥脫水者加石膏。

梔連戊己湯:山梔子、川黃連、白芍藥、甘草。家中祖傳秘方,用於清脾火,兼清肝火。

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肝膽實火。龍膽草、黃芩、山梔子、知母、天門冬、麥門冬、柴胡、人參、甘草、川黃連。

痠軟痿攣,病在筋脈。雖然古籍認為是肝經病變,但仔細分析病情,多數是陽明經的疾病。因為陽明經是宗筋的聚集處,主司骨骼的束縛和關節的活動,而且陽明經又是水谷的匯聚之處,濕熱本源於此。濕熱在經絡中,尚未轉化為燥熱,濕性柔弱,所以表現為痠軟;濕熱轉化為燥熱,燥性剛烈,燥熱傷及血脈,則筋脈強直。這兩種情況的發病原因相同,但發展過程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

治療痿攣,應以滋潤宗筋為主;治療痠軟,應以清燥宗筋為主。家中祖傳的平胃散、蒼朮獨活三妙丸,配合聖惠方的方劑,是治療痠軟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