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11)
卷二 (11)
1. 內傷嗽血
腎氣丸,治腎陽不足,真火衰者。
生地,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附子,肉桂
秦子曰:先嗽痰,後見血,皆是胸膈痰盛,此膏粱積熱,實火攻衝,先傷肺經之氣,煅煉而咳白痰,日久不愈,因傷肺經之血,逼迫而嗽血者也;治宜瀉白散,加石膏、知母,先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犀角地黃湯、黃芩一物湯,清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酒客致咳,必致吐血,六脈數大,宜清肺胃兩家之火者也。
若先咳血,後嗽痰,皆是陰虛火動,津竭血燥,水中火發,先傷肺經之血,故先咳純血,日久不愈,後傷肺經之氣,然後而嗽白痰,治宜犀角地黃湯,加荊芥、黃芩,先涼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天地煎、玄武膠,合瀉白散,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陰虛勞瘵之症,六脈細數,不可補氣,而遵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條者也。
有真陽不足,脾腎虛寒,面色痿黃,時或咳嗽見血,脈多空大無力,此土不生金,肺經虧損,肺氣虛,不能攝血,大宜溫補,切忌苦寒,此即《金匱》面色白,脈沉遲,越人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之條也。夫吐血與咳血不同,咳血純是肺家伏火,故一切溫劑補劑,與兜澀之劑,皆不可用;節齋有服參必死之戒,單為積熱痰盛,咳血嗽血者言。至吐血家,亦有久吐而致陽虛者。
蓋吐血雖是陽旺,若久而不止,則真陽亦虛,故仲景有血脫益氣之法;又有吐血不止,用柏葉湯。柏葉性燥,《綱目》但有益脾之名,仲景以久吐不止,則陽隨陰耗,用寒涼止血之藥皆不應,故用柏葉性燥辛香之味,引血歸於脾經,是以原文止治久吐血,且曰不止者,並不列於咳血嗽血門中,今人不會前人本意,誤治咳血嗽血,余並表而出之。
白話文:
[內傷嗽血]
腎氣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腎陽不足,真火衰弱的人。
藥方組成:生地、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附子、肉桂。
秦子說: 如果是先咳嗽有痰,然後才咳出血,這通常是因為胸膈部位的痰太多了,是吃了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熱,實火向上衝擊,先傷害了肺經的氣,經過一段時間,就把肺裡的水分烤乾了,所以咳嗽出來是白痰。如果這種情況久了不治療,就會損傷到肺經的血,導致血被逼迫出來,所以咳血。這種情況要用瀉白散,再加石膏、知母,先清除肺經氣分中的火熱,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然後再用犀角地黃湯、黃芩一物湯,清除肺經血分中的火熱,這是治療表面的症狀。這就像《金匱要略》說的,喝酒的人咳嗽,常常會吐血,脈象會呈現快速有力的狀態,這時就要清除肺和胃的火。
如果先咳血,然後才咳嗽有痰,這通常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虛火妄動,津液枯竭,血液乾澀,水不能制約火,火就旺盛起來。這種情況先傷害了肺經的血,所以先咳出純血。如果這種情況久了不治療,就會進一步損傷肺經的氣,然後才開始咳嗽有白痰。這種情況要用犀角地黃湯,再加荊芥、黃芩,先冷卻肺經血分中的火,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然後再用天地煎、玄武膠,配合瀉白散,清除肺經氣分中的火,這是治療表面的症狀。這就像《金匱要略》裡說的,陰虛勞損的人,脈象會呈現細而快的狀態,這種情況不能用補氣的藥,要遵循滋養腎陰的原則,來抑制虛火。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陽氣嚴重不足,脾腎虛寒,臉色萎黃,有時候會咳嗽帶血,脈象多半空虛無力。這是因為脾土不能生養肺金,導致肺經虧損,肺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藥,絕對不能用苦寒的藥。這就像《金匱要略》裡說的,臉色蒼白,脈象沉緩無力,越人說這是肺受到損傷,要用益氣的方法。吐血和咳血是不一樣的,咳血完全是肺裡有火伏藏著,所以一切溫熱補益的藥,和收澀的藥,都不能用。節齋曾說,吃人參一定會死,這句話是針對那些體內積熱,痰多,咳血的人說的。至於吐血,有的人吐血時間久了,也會導致陽氣虛弱。
吐血雖然大多是陽氣旺盛,但如果吐血久了不止,陽氣也會虛衰。所以張仲景說,血脫要用益氣的方法;還有止不住的吐血,可以用柏葉湯。柏葉性味偏於燥熱,《本草綱目》只說它有健脾的作用,張仲景認為,吐血久了不止,陽氣會隨著陰血耗散,用寒涼的止血藥都不管用,所以才用柏葉這種性味燥熱辛香的藥,來引導血回到脾經。所以原文說柏葉湯是治療久吐血,而且特別說明是「不止」的情況,並沒有把它歸在咳血的範圍內。現在的人不明白前人的意思,錯誤地用這個方子治療咳血,所以我特別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