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8)
卷二 (8)
1. 嗽血論
秦子曰:咳血即嗽血。外感咳血之症,乃是邪壅於肺,擇其何邪而施治,則愈矣。故丹溪曰: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散之清之而已;不比內傷門損於胃者之難治也。
白話文:
咳血就是嗽血。外感引起的咳血,是因為邪氣阻塞肺部,只要找出是什麼邪氣,對症下藥就能治癒。所以丹溪先生說:肺部阻塞引起的咳血比較容易治療,只要疏散、清熱就可以了;不像內傷、胃部受損引起的咳血那麼難治。
2. 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之症】身發寒熱,喘促氣逆,咳嗽不止,嗽痰帶血,甚則吊動胃氣,嘔吐痰涎,飲食齊出,此外感嗽血之症也。
【外感嗽血之因】有肺胃伏火,失於清理,風寒外束,肺熱內郁,肺主皮毛,不得發泄,上衝於喉;又有時令燥熱,傷其肺氣,清化之令不行,相傅之官怫逆,二者皆令咳嗽吐血者也。
【外感嗽血之脈】左脈浮大,表邪未散;右寸數大,火邪傷肺;或見沉數,肺中伏火;若見躁疾,燥火刑金。
【外感嗽血之治】表邪外束,身發寒熱,咳嗽帶血者,瀉白散加荊、防、柴、葛。熱邪伏內者,瀉白散加乾葛、石膏。燥火傷肺,清燥救肺湯主之。
瀉白散
桑皮,地骨皮,甘草,荊芥穗,防風,柴胡,葛根
又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乾葛,石膏
清燥救肺湯
桑葉,石膏,甘草,人參,桑白皮,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知母,地骨皮
白話文:
外感咳嗽吐血的症狀是:身體發冷發熱,呼吸急促氣喘,咳嗽不止,咳出的痰液帶血,嚴重時還會影響胃氣,嘔吐痰涎,吃下去的食物也一起吐出來,這就是外感咳嗽吐血。
外感咳嗽吐血的原因是:肺胃有潛伏的熱邪,沒有及時清除;風寒邪氣從體表入侵,肺部熱邪鬱結於內;肺主司皮膚毛髮,氣血不得宣洩,上衝到咽喉;或者因為季節乾燥炎熱,損傷了肺氣,肺氣的清肅功能失調,肺與脾之間的氣機逆亂,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咳嗽吐血。
外感咳嗽吐血的脈象是:左脈浮大,表示外邪尚未散去;右寸脈有力數大,表示熱邪傷及肺部;或者脈象沉而有力數快,表示肺部有潛伏的熱邪;如果脈象急促有力,表示燥熱之邪損傷肺金。
外感咳嗽吐血的治療方法:如果外邪入侵,身體發冷發熱,咳嗽帶血,可以使用瀉白散加荊芥、防風、柴胡、葛根。如果熱邪伏於體內,可以使用瀉白散加乾葛、石膏。如果燥熱傷肺,則用清燥救肺湯治療。
瀉白散的組成:桑皮、地骨皮、甘草、荊芥穗、防風、柴胡、葛根。
另一種瀉白散的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乾葛、石膏。
清燥救肺湯的組成:桑葉、石膏、甘草、人參、桑白皮、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知母、地骨皮。
3. 內傷嗽血
【內傷嗽血之症】身無表邪,咳嗽吐血,《金匱》有三大法門,若先咳嗽吐痰,後咳嗽吐血者,此是肺胃積熱,痰火上衝之症也;若先咳吐純血,後乃咳嗽吐痰者,此是陰虛陽旺,勞瘵骨蒸之症也;若面色白,脈沉遲,內無熱者,此是土不生金,陽虛不能收攝之症也。
【內傷嗽血之因】有膏粱積熱,痰火伏於肺胃之間,久嗽失治,土中之火刑金,即《金匱》所云:酒客致咳,必致吐血之一條也。有房勞精竭,腎火刑金;有思慮傷脾,脾火消陰;有鬱怒傷肝,肝火怫鬱;有用心太過,心火妄動,即《金匱》咳逆上氣,脈數有熱之一條也;有陽虛不足,血虛氣弱,土不生金,即《金匱》病人面色白,內無熱,脈沉遲之一條也。
【內傷嗽血之脈】右手洪數,膏粱積熱,若見滑大,痰火內結;左尺躁疾,房勞精竭;右關細數,脾陰消竭;左關弦數,肝家鬱結;左寸躁疾,心火妄動;六脈沉遲,陽虛之別。
【內傷嗽血之治】膏粱積熱,熱傷肺金之氣,瀉白散合乾葛石膏湯。熱傷肺金之血,黃芩一物湯。胃火上衝,清胃湯、化痰丸。房勞精竭,腎火刑金,先用犀角地黃湯,後用歸芍天地煎、三才丹。脾陽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歸脾湯。脾陰不足,土中之火刑金,加味戊己湯。
怒動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飲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補肝散。心火妄動者,導赤各半湯。心血不足者,天王補心丹。腎火不足,陽虛不能攝血者,八味腎氣丸。
瀉白散,治火傷肺氣,咳嗽痰血。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黃芩一物湯,治火傷肺血,咳嗽痰血。
黃芩
清胃湯,治胃火上衝。
升麻,黃連,生地,山梔,甘草,乾葛,石膏
化痰丸
天門冬,栝蔞霜,連翹,香附,黃芩,海石,青黛,桔梗
犀角地黃湯,涼血止血之方。
犀角,生地,丹皮,白芍藥,黃芩,荊芥,山梔
歸芍天地煎
天門冬,生地,當歸,白芍藥,丹皮,山梔
玄武膠收厚膏服。
三才丹
天門冬,生地,人參
家秘肝腎丸
天門冬,地黃,白芍藥,當歸,黃柏,知母
上為細末,玄武膠為丸。
加味歸脾湯
當歸,白茯神,黃耆,白朮,木香,人參,甘草,龍眼肉,遠志,酸棗仁
加味戊己湯
白芍,甘草,黃柏,知母
柴胡飲子,治怒動肝火,木火上衝。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人參,當歸,大黃,白芍藥
加味補肝散,治肝血虛,火旺。
當歸,生地,白芍,川芎,廣皮,甘草,柴胡,山梔,黃芩
導赤各半湯,治心火妄動,上刑肺金。
生地,木通,甘草,川黃連,麥門冬,犀角
天王補心丹
人參,玄參,丹參,五味子,柏子仁,當歸,遠志,桔梗,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甘草,黃連,酸棗仁,白茯神
腎氣丸,治腎陽不足,真火衰者。
生地,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附子,肉桂
秦子曰:先嗽痰,後見血,皆是胸膈痰盛,此膏粱積熱,實火攻衝,先傷肺經之氣,煅煉而咳白痰,日久不愈,因傷肺經之血,逼迫而嗽血者也;治宜瀉白散,加石膏、知母,先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犀角地黃湯、黃芩一物湯,清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酒客致咳,必致吐血,六脈數大,宜清肺胃兩家之火者也。
若先咳血,後嗽痰,皆是陰虛火動,津竭血燥,水中火發,先傷肺經之血,故先咳純血,日久不愈,後傷肺經之氣,然後而嗽白痰,治宜犀角地黃湯,加荊芥、黃芩,先涼肺經血分之火,以治其本,後用天地煎、玄武膠,合瀉白散,清肺經氣分之火,以治其標,此即《金匱》陰虛勞瘵之症,六脈細數,不可補氣,而遵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條者也。
有真陽不足,脾腎虛寒,面色痿黃,時或咳嗽見血,脈多空大無力,此土不生金,肺經虧損,肺氣虛,不能攝血,大宜溫補,切忌苦寒,此即《金匱》面色白,脈沉遲,越人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之條也。夫吐血與咳血不同,咳血純是肺家伏火,故一切溫劑補劑,與兜澀之劑,皆不可用;節齋有服參必死之戒,單為積熱痰盛,咳血嗽血者言。至吐血家,亦有久吐而致陽虛者。
蓋吐血雖是陽旺,若久而不止,則真陽亦虛,故仲景有血脫益氣之法;又有吐血不止,用柏葉湯。柏葉性燥,《綱目》但有益脾之名,仲景以久吐不止,則陽隨陰耗,用寒涼止血之藥皆不應,故用柏葉性燥辛香之味,引血歸於脾經,是以原文止治久吐血,且曰不止者,並不列於咳血嗽血門中,今人不會前人本意,誤治咳血嗽血,余並表而出之。
白話文:
【內傷嗽血的症狀】患者身上無外感邪氣,主要症狀為咳嗽並吐血。《金匱要略》指出治療此病症有三大原則。如果先是咳嗽吐痰,之後轉為咳嗽吐血,這通常是肺和胃部有積熱,痰火上衝的病症。反之,若是先咳出純血,後來才咳嗽吐痰,這可能是陰虛陽旺,勞瘵骨蒸的病症。再者,如果患者面色蒼白,脈象沉遲,身體內部無熱象,則可能是脾不能滋養肺,陽虛無法控制血液的病症。
【內傷嗽血的原因】可能由飲食過度,導致肺胃間積熱,痰火潛伏。長時間咳嗽未得適當治療,脾臟中的火氣傷害到肺,如同《金匱要略》所說,嗜酒者易咳嗽,最終導致吐血。也可能因過度房事導致精氣耗盡,腎火傷肺;或因思慮過度,脾火消耗陰氣;或因生悶氣傷肝,肝火鬱結;或因用腦過度,心火妄動。此外,陽虛血弱,脾不能滋養肺,也是原因之一。
【內傷嗽血的脈象】右手脈象洪大且數,可能是飲食過度導致肺胃間積熱,若脈象滑大,則可能是痰火在體內結聚。左手尺脈躁疾,可能是房事過度導致精氣耗盡。右手關脈細數,可能是脾陰虛竭。左手關脈弦數,可能是肝氣鬱結。左手寸脈躁疾,可能是心火妄動。六脈沉遲,則是陽虛的表現。
【內傷嗽血的治療】飲食過度導致肺胃間積熱,治療上可使用瀉白散合乾葛石膏湯。若肺部出血,則可用黃芩一物湯。胃火上衝,可使用清胃湯、化痰丸。房事過度導致精氣耗盡,腎火傷肺,先使用犀角地黃湯,後用歸芍天地煎、三才丹。脾陽不足,脾不能滋養肺,則使用加味歸脾湯。脾陰不足,脾中火氣傷肺,則使用加味戊己湯。
【藥方】
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黃芩一物湯:黃芩。
清胃湯:升麻、黃連、生地、山梔、甘草、乾葛、石膏。
化痰丸:天門冬、栝蔞霜、連翹、香附、黃芩、海石、青黛、桔梗。
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丹皮、白芍藥、黃芩、荊芥、山梔。
歸芍天地煎:天門冬、生地、當歸、白芍藥、丹皮、山梔。
三才丹:天門冬、生地、人參。
加味歸脾湯:當歸、白茯神、黃耆、白朮、木香、人參、甘草、龍眼肉、遠志、酸棗仁。
加味戊己湯:白芍、甘草、黃柏、知母。
柴胡飲子:柴胡、黃芩、廣皮、甘草、人參、當歸、大黃、白芍藥。
加味補肝散:當歸、生地、白芍、川芎、廣皮、甘草、柴胡、山梔、黃芩。
導赤各半湯:生地、木通、甘草、川黃連、麥門冬、犀角。
天王補心丹:人參、玄參、丹參、五味子、柏子仁、當歸、遠志、桔梗、生地、天門冬、麥門冬、甘草、黃連、酸棗仁、白茯神。
腎氣丸:生地、山藥、澤瀉、丹皮、山萸肉、白茯苓、附子、肉桂。
秦子認為,若是先咳嗽吐痰,後出現吐血,通常都是胸膈部位痰液過多,這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肺胃間積熱,實火攻衝,先傷害到肺部的氣,產生大量白色痰液,長時間未能痊癒,進一步傷害到肺部的血,迫使患者吐血。治療上,應先使用瀉白散,加入石膏和知母,先清除肺部氣分的火,從根本上治療,之後使用犀角地黃湯和黃芩一物湯,清除肺部血分的火,從表面治療。
若是先吐血,後咳嗽吐痰,通常都是陰虛火動,津液枯竭,血燥,火從水中發出,先傷害到肺部的血,因此先純吐血,長時間未能痊癒,後傷害到肺部的氣,之後才咳嗽吐痰。治療上,應先使用犀角地黃湯,加入荊芥和黃芩,先清除肺部血分的火,從根本上治療,後使用天地煎和玄武膠,結合瀉白散,清除肺部氣分的火,從表面上治療。
對於真陽不足,脾腎虛寒,面色萎黃,偶爾咳嗽吐血,脈象空大無力,這可能是脾不能滋養肺,肺部功能受損,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應適度溫補,避免苦寒藥物,這就是《金匱要略》提到的面色蒼白,脈象沉遲,扁鵲所說的損傷肺部,應補充氣力的情況。吐血和咳血不同,咳血完全是肺部潛伏的火氣所致,因此溫補藥物,收澀藥物都不能使用。節齋警告服用人參必死,主要是針對飲食過度,痰液過多,咳血吐血的患者。至於吐血患者,也可能因長期吐血導致陽虛。
吐血雖是陽氣旺盛的表現,但如果持續不斷,真陽也會虛弱,因此張仲景提出血脫益氣的方法;又提出吐血不止,可使用柏葉湯。柏葉性質燥烈,《本草綱目》只提到它對脾臟有益,張仲景認為,長期吐血不止,則真陽隨著陰血的流失而耗盡,使用寒涼止血藥物都無法奏效,因此使用柏葉性質燥烈,帶有辛香氣味,能引導血液回歸脾臟,因此原文僅針對長期吐血不止的情況,並未將其列在咳血吐血的範疇中。現代人不瞭解前人的真正意圖,錯誤地治療咳血吐血,我在此將這些情況一併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