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泄瀉論

秦子曰:泄瀉之症,或瀉白,或瀉黃,或瀉清水,或瀉水穀,不雜膿血,名曰泄瀉。若帶稠黏之積,則是痢疾,而非泄瀉之症矣。今列外感五條,內傷五條,又五更泄瀉五條。

白話文:

泄瀉論

秦子說:泄瀉的症狀,有時瀉出白色大便,有時瀉出黃色大便,有時瀉出清水,有時瀉出未消化的食物和水,但不夾雜膿血,這就叫做泄瀉。如果大便稠黏,帶有積滯,那就是痢疾,而不是泄瀉。現在列舉外感五種原因,內傷五種原因,以及五更泄瀉五種原因。

2. 外感泄瀉

3. 外感風瀉

【風瀉之症】自汗頭汗,惡風發熱,頭痛額疼,瀉下水穀,或下清水,此傷風飧泄之症也。

【風瀉之因】風邪入於腸胃之間,則有泄瀉之患。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此即風邪內陷之症也。

【風瀉之脈】多浮而弦,左關浮弦,風木之邪。大腸脈浮,乃是腸風。右關脈浮,胃風之診。

【風瀉之治】左關浮弦,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大腸脈弦,風入陽明,乾葛防風湯,調下六一散。右關脈弦,風邪入胃,防葛湯,調胃苓散。總之,有表當散表,表既散,當分利小便,風散濕去,則瀉自止。

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荊芥,羌活,川芎,乾葛,陳皮,甘草

五苓散

白朮,澤瀉,豬苓,肉桂,白茯苓

乾葛防風湯

乾葛,防風,荊芥,羌活,川芎,枳殼,甘草

六一散

滑石,甘草

防風湯

防風,葛根

胃苓散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白茯苓,澤瀉,豬苓,肉桂

白話文:

外感風瀉

風瀉的症狀是:自汗、頭汗、怕風發熱、頭痛額痛、腹瀉,瀉出的可能是水穀,也可能是清水,這是風寒導致腸胃不適引起的腹瀉。

風瀉的原因是:風寒侵入腸胃之間,就會導致腹瀉。古書上說:「春天受風寒之邪,夏天就容易腹瀉。」這就是風寒內侵的症狀。

風瀉的脈象:大多浮而弦,左關脈浮弦,是風寒邪氣;大腸脈浮,是腸道受風;右關脈浮,是胃受風。

風瀉的治療:如果左關脈浮弦,用柴胡防風湯,配合五苓散;如果大腸脈弦,是風寒侵入陽明經,用乾葛防風湯,配合六一散;如果右關脈弦,是風寒侵入胃經,用防風葛根湯,配合胃苓散。總之,如果表證未解,就要先解表,表證解除了,就要利尿,風寒邪氣去除,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4. 外感寒邪瀉

【寒瀉之症】惡寒身痛,不發熱,口不渴,小便清白,腹中疼痛,泄瀉水穀,此寒邪直中三陰經之寒瀉症也。若惡寒身痛,身反發熱,口反渴,此寒傷三陽經之熱瀉症也。

【寒瀉之因】真陽素虛,偶值時令之寒,直中三陰之經,則身不發熱,口不發渴,小便清利,腹中疼痛,而中寒下利之症作矣。若腸胃有熱,外寒束於皮毛,內熱不得發泄,則寒變為熱,而成傷寒熱利之症矣。

【寒瀉之脈】右關沉遲,寒中太陰。左尺沉遲,寒中少陰;左關沉遲,寒中厥陰。若身熱脈浮緊,寒傷太陽也。身熱脈浮弦,寒傷少陽也。身熱脈長,右寸關獨大,寒傷陽明也。

【寒瀉之治】三陰寒瀉,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主之。寒傷三陽熱瀉,應解表,太陽,羌活湯;陽明,葛根湯;少陽,小柴胡湯。應清熱者,葛根黃芩黃連湯、黃芩湯主之。

理中湯,見前。

四逆湯,見前。

真武湯

生薑,白朮,附子,白芍藥,白茯苓

羌活湯

羌活,防風,川芎,黃芩,蒼朮,白芷

葛根湯

葛根,桂枝,芍藥,甘草,麻黃

有汗去麻黃。無汗面赤,加白芷。寒熱加柴胡。裡熱加黃芩。身痛加羌活。小便不通,加木通、車前子。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陳皮,人參,半夏,甘草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黃芩湯

黃芩,大棗,甘草,白芍藥

白話文:

外感寒邪瀉

寒瀉的症狀表現為:畏寒、全身疼痛,不發燒,不口渴,尿液清澈,腹部疼痛,腹瀉(瀉出水谷),這是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所引起的寒瀉症。如果出現畏寒、全身疼痛,但反而發燒,而且口渴,這是寒邪侵犯三陽經引起的熱瀉症。

寒瀉的病因是:先天陽氣不足,遇到外界的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就會導致不發燒、不口渴、尿液清澈、腹部疼痛,以及腹瀉等寒邪傷中下焦的症狀。如果腸胃本來就有熱,而外寒又束縛在皮膚毛髮,內熱無法發散,寒邪就會轉化為熱邪,從而形成傷寒熱瀉的症狀。

寒瀉的脈象:右關脈沉而遲緩,表示太陰經受寒;左尺脈沉而遲緩,表示少陰經受寒;左關脈沉而遲緩,表示厥陰經受寒。如果出現發燒、脈象浮而緊,表示太陽經受寒;如果出現發燒、脈象浮而弦,表示少陽經受寒;如果出現發燒、脈象長,而且右寸關脈特別大,表示陽明經受寒。

寒瀉的治療:三陰經受寒引起的寒瀉,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治療。三陽經受寒引起的熱瀉,需要解表,太陽經可用羌活湯;陽明經可用葛根湯;少陽經可用小柴胡湯。如果需要清熱,則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或黃芩湯治療。

(文中提及的各個湯劑組成如下,不再贅述)

5. 外感中暑瀉

【中暑瀉之症】時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煩悶口渴,板齒乾焦,暴瀉糞水,腸鳴飧泄,痛瀉交作,此暑熱之症也。

【中暑瀉之因】火令當權,天之熱氣下降,地之濕氣上升,暑濕之氣,充塞宇內,人感熱淫之邪,傷於腸胃,暑瀉作矣。

【中暑瀉之脈】虛細中暑,洪滑中熱,濡散暑濕,促結鬱熱。

【中暑瀉之治】宜清理暑濕,分利陰陽,脈虛細,藿香參橘煎,調服六一散,脈洪滑熱重者,黃連香薷飲,調服六一散,熱輕者,木通湯,調下六一散。胸次不舒,平胃六一散。

參橘煎

人參,橘紅,藿香

三味同煎。

黃連香薷飲

黃連,香薷,厚朴,扁豆,甘草

平胃六一散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滑石

白話文:

夏秋季節,突然肚子痛、煩躁、口渴、嘴唇乾裂,接著腹瀉稀水便,腸鳴腹瀉,疼痛和腹瀉反覆發作,這就是中暑引起的腹瀉。

中暑腹瀉是因為盛夏酷暑,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暑濕之氣充滿天地,人體感受暑熱邪氣的侵襲,損傷腸胃,從而引起腹瀉。

中暑腹瀉的脈象,虛弱細小的脈象表示氣虛,洪大滑利的脈象表示裡熱,濡弱散漫的脈象表示暑濕,促數而結滯的脈象表示鬱熱。

治療中暑腹瀉應該清熱利濕,調理陰陽。如果脈象虛弱細小,就用參橘煎,並服用六一散;如果脈象洪大滑利,熱重,就用黃連香薷飲,並服用六一散;如果熱象較輕,就用木通湯,並服用六一散;如果胸悶不適,就服用平胃六一散。

參橘煎的藥方:人參、橘紅、藿香三味藥一起煎煮。

黃連香薷飲的藥方:黃連、香薷、厚朴、扁豆、甘草。

平胃六一散的藥方: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