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13)
卷二 (13)
1. 血虛勞傷
【血虛勞傷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煩熱,毛焦皮燥,暮夜發熱,晝則身涼,小便赤澀,大便乾結,此血虛勞傷之症也。
白話文:
肌肉消瘦,手心、腳心、胸中、背中心、腹中心五個部位感覺煩熱,頭髮枯焦,皮膚乾燥,到了晚上發熱,白天則全身發涼,小便赤黃澀痛,大便乾結。這是血虛勞傷的症狀。
【血虛勞傷之因】陽盛陰虛,五志厥陽之火,時動於中,煎熬真陰,陰血日損,陽火獨旺,來克肺金,則血虛喘咳之症作矣。
白話文:
血虛勞傷的原因:
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五臟的情志活動過於旺盛,就像太陽的火熱一樣,時常在身體內部活動,煎熬消耗了真正的陰精,陰血日益減少,陽火獨自旺盛,來剋制肺金,那麼血虛喘咳的症狀就出現了。
【血虛勞傷之脈】虛小細數,兼見芤澀,細小血虛,芤澀血痹。左寸細數,心血不生;左關細數,肝血不榮;右脈細數,脾虛血少;右脈芤澀,陽明血結。
白話文:
【血虛勞傷的脈象】脈象虛小細數,兼見芤澀,細小是血虛,芤澀是血痹。左寸脈細數,是心血不足;左關脈細數,是肝血不榮;右脈細數,是脾虛血少;右脈芤澀,是陽明血結。
【血虛勞傷之治】血虛,用四物湯。血痹,用活血湯。心血不生,天王補心丹。肝血不榮,補肝湯。脾虛血少者,歸脾湯。
四物湯,見前咳嗽。
活血湯
白話文:
【血虛勞傷的治療】血虛,使用四物湯。血痹,使用活血湯。心血不生長,使用天王補心丹。肝血不榮,使用補肝湯。脾虛血少的,使用歸脾湯。
當歸,赤芍藥,丹皮,紅花
白話文:
當歸:
- 性味:辛、甘,溫。
- 歸經:肝、心、脾。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腸燥便祕等。
赤芍藥:
- 性味:酸、苦,寒。
- 歸經:肝、脾。
- 功效:活血化瘀、涼血散瘀、清熱解毒。
- 主治: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瘡瘍腫痛等。
丹皮:
- 性味:苦、寒。
- 歸經:心、肝。
-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肝明目。
- 主治:熱毒血瘀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心悸、月經不調、痛經等。
紅花:
- 性味:辛、溫。
- 歸經:心、肝。
-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行氣活血。
- 主治: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跌打損傷等。
四味煎湯。
天王補心丹,見前咳嗽。
補肝湯,見前肝勞。
歸脾湯,見嗽血。
白話文:
四味煎湯。
天王補心丹,參見前面的咳嗽條目。
補肝湯,參見前面的肝勞條目。
歸脾湯,參見嗽血條目。
家秘補陰丸,治陰虛內熱。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白話文:
家祕補陰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取四種藥材研成末,再用天地煎膏製作成丸劑。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黃柏,知母(各二兩),天門冬,生地(各八兩)
家秘補陽丸,治陽虛內寒。四味為末,天地煎膏。
白話文:
當歸:四兩。
白芍藥:四兩。
黃柏:二兩。
知母:二兩。
天門冬:八兩。
生地黃:八兩。
當歸,白芍藥(各四兩),肉桂,附子(各一兩),天門冬,生地(各八兩)
家秘坎離丸,治陰陽兩虛。
白話文:
當歸和白芍藥各四兩、肉桂和附子各一兩、天門冬和生地各八兩
補陰丸加鹿角膠三兩。補陽丸加玄武膠三兩。
白話文:
補陰丸加上鹿角膠三兩。補陽丸加上玄武膠三兩。
2. 飲症論
秦子曰:濃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屬火化,飲屬水濕,《金匱》論之甚詳,分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者條目外,又有留飲、伏飲二者。今余先將仲景所立六者,詳別明之。至燥痰、火痰、風痰等,另立痰症內。
白話文:
秦伯御說:濃稠渾濁的是痰,清稀稀薄的是飲;痰屬於火熱型,飲屬於水濕型,《金匱要略》中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述,把痰飲分為懸飲、溢飲、支飲四種。除這四種外,還有留飲、伏飲兩種。現在我先把仲景所提出的六種痰飲,詳細地區分說明。至於燥痰、火痰、風痰等,另外列在痰症之內。
3. 痰飲
【痰飲之症】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白話文:
痰飲的症狀是,原本體型較胖的人逐漸變瘦,水液在腸間流動,發出淅淅的聲音,心口和胸部感到脹滿,視物時有眩暈感,這就稱為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停積於胃,則成痰飲。痰飲內積,外不榮於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熱痰。
白話文:
【痰飲的成因】飲食不節制,喝水也不忌口,胃雖然能容納,但脾卻無法運化,肺也無法調理,停積在胃裡,就形成了痰飲。痰飲內積,外在肌肉表皮就無法得到滋潤,原本肥胖的人就漸漸消瘦;痰飲從胃裡流下來,水在腸道裡流動,就會有瀝瀝的聲音。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凝結,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廣蒼樸二陳湯。
苓桂朮甘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白話文:
【痰飲之治】
《金匱》中提出了兩種治療痰飲的方法:
-
溫藥和之:對於痰飲病,應當使用溫藥來調和,但不立方(不固定藥方),因為水寒凝結,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藥物,反而凝結不散。
-
苓桂朮甘湯:對於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的患者,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若短氣,有微飲,應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可以推廣蒼樸二陳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腎氣丸,治痰飲短氣,當從小便去者。
白話文:
茯苓:茯苓是一味中藥,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心悸失眠、小便不利等症狀。
桂枝:桂枝是一味中藥,性溫、味辛,歸肺、心、膀胱經。桂枝具有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風寒、頭痛身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白朮:白朮是一味中藥,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健脾、止瀉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腹瀉、水腫等症狀。
甘草:甘草是一味中藥,性平、味甘,歸心、脾、肺、胃經。甘草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心悸失眠、咳嗽咳痰等症狀。
懷生地,澤瀉,白茯苓,山藥,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
推廣蒼樸二陳湯,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
逆。
白話文:
懷生地、澤瀉、白茯苓、山藥、丹皮、山茱萸、附子、肉桂,這些藥材可以配伍成蒼樸二陳湯,用於治療胃中積水,胸悶嘔吐卻不口渴的症狀。如果飲水傷及肺部,則會出現喘咳;飲水傷及胃部,則會導致嘔逆。
熟半夏,廣皮,甘草,白茯苓,熟蒼朮,厚朴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薑。
白話文:
熟半夏:具有化痰、降逆、止嘔的功能,適用於痰多、嘔吐的症狀。
廣皮:具有理氣、化痰、止咳的功能,適用於咳嗽、痰多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清熱、解毒的功能,適用於氣虛、疲倦、脾胃虛弱等症狀。
白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的功能,適用於水腫、尿少、脾虛、腎虛等症狀。
熟蒼朮:具有燥濕、化痰、健脾、行氣的功能,適用於痰多、食積、腹脹、泄瀉等症狀。
厚朴:具有行氣、化痰、消食、止痛的功能,適用於胸悶、氣滯、痰多、食積、腹脹等症狀。
4. 懸飲
【懸飲之症】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氣逆,引痛胸肋,謂之懸飲,此即《金匱》懸飲症也。
白話文:
喝了水之後,水分停留在肋骨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氣體會逆流,牽拉引起胸部和肋骨疼痛,這種情況稱為懸飲,也就是《金匱要略》中描述的懸飲症狀。
【懸飲之因】飲食不節,水漿不忌,脾肺不能運化,水流在脅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氣逆,阻絕肝膽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脅,而成懸飲之症矣。
【懸飲之脈】或沉或弦,沉為有水,故曰懸飲。弦為氣結,故曰內痛。
白話文:
懸飲症的原因:飲食不節制,水漿不加節制,脾肺不能運化水液,水液流至脅下,上攻肺部,所以咳嗽吐痰,氣息逆亂,阻隔肝膽升發的命令,因此疼痛牽引至胸脅,形成懸飲症。
【懸飲之治】《金匱》隻立一方,曰脈沉而弦,懸飲內痛,十棗湯主之。以懸飲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廣二方,滾痰丸、加味二陳湯。
大棗湯
白話文:
《懸飲病症及治療》
《金匱要略》中只記載了一種治療懸飲的方劑,叫做十棗湯。
懸飲是中醫的一種病症,症狀是腹部脹痛、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口渴,喜飲水,但飲水後疼痛加劇。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十棗湯,是用來治療懸飲引起的疼痛的,所以採用了瀉下的方法。
現在我推廣了兩種方劑,滾痰丸和加味二陳湯。
芫花,甘遂,大戟
滾痰丸
白話文:
芫花:
芫花是一種中草藥,味甘、性寒,歸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下攻積、消腫排膿的功效。主治熱毒痢疾、腸癰腹痛、瘡瘍腫毒等症。
甘遂:
甘遂是一種中草藥,味苦辛、性寒,歸胃大腸經。具有瀉下積滯、攻逐痰飲、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痰飲積滯、水腫脹滿、腹痛泄瀉等症。
大戟:
大戟是一種中草藥,味辛、性烈,歸肺胃大腸經。具有瀉下積滯、逐水消腫、截瘧止痢的功效。主治實熱積滯、水腫脹滿、瘧疾痢疾等症。
請注意,中草藥的使用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青礞石,大黃,沉香,黃芩
加味二陳湯
白話文:
-
青礞石:又名膽礬,是膽汁混和硫酸銅結晶而成的藍色礦物。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膽疾病、皮膚病等。
-
大黃:又名黃藥、通便藥,是茜草科植物大黃的根莖。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痢疾等。
-
沉香:又名烏沉水、伽羅,是瑞香科植物沉香樹的木質部分。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益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腹痛、腹瀉、氣虛等。
-
黃芩:又名黃根、土黃芩,是脣形科植物黃芩的根部。具有清熱燥濕、止血安胎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性病、痢疾、腸炎等。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枳實,桔梗,杏仁,栝蔞仁
有熱加川連。嗽加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結胸脅。
白話文:
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枳實、桔梗、杏仁、栝蔞仁,如果病人有熱症,可以加入川連;如果病人有咳嗽,可以加入貝母。陶氏用這個方子治療痰結胸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