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三 (26)
卷三 (26)
1. 內傷筋攣
楨按:諸公之論,極為正當,但尚未發明內經論痿,以陽明積熱相傳於肺,治宜獨取陽明,以澄其源,則不消爍血液,而主潤宗筋,能束骨利機關。故下文核明曰: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病,則宗筋熱而縱,帶脈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積熱,內傷成痿之症,必當獨取陽明,而為治痿下手真訣。
夫內經治病獨詳於針灸,而針法則曰:虛者當補,實者當取,今言獨取陽明者,以痿症乃陽明實熱致病耳。然亦不特專務用藥,即針取陽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氣通天論云:因於濕,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張,此言痿攣之症,不獨內傷,亦有外感於濕,若攘奪而去之,則濕久變熱,熱久變燥,燥傷血液,亦成痿攣,申明濕熱未變燥熱,可用祛濕清熱之法。若已成痿攣,亦宜清熱潤燥,主潤宗筋,若誤投燥濕,則違悖主潤宗筋之經旨。
《內經》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則發腦疽。又云: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此真膏粱積熱,非肝腎經虛,細按諸條,皆五臟生熱發毒,手足不舉,足躄痿攣,皆因膏粱積熱而起,須要清腸胃之積熱。然論禁忌燥熱之藥,即專用滋陰降火,亦非肝腎經虛,而不對病者也。
但清腸胃積熱,不比他經。他經之熱易清,膏粱積熱,隨清隨起。若縱肆口腹,則飲酒焉,酒熱上熏於肺矣。厚味焉,膏粱積熱矣,即鹽從火化,鹹味太多,亦能發渴發熱。駱龍吉云,藥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雖日進清熱,而積熱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萬全也。夫膏粱積熱,乃油膩葷腥之濕熱,若見濕熱下瀉,則不生疔發毒。
若濕熱不得下泄,則壅腫而發毒矣。若日久變燥,二便阻澀,則為土太過,手足不舉矣。故清除積熱,則二便如常。脾胃清和,輸化水穀,生精養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
白話文:
我認為各位的論述非常正確,但還沒有闡明《內經》中關於「痿症」的論點,認為這是因為陽明經積熱傳到肺部所導致,治療應該單獨針對陽明經,清除熱的源頭,這樣就不會損耗血液,而能滋潤宗筋,使骨骼強健、關節靈活。所以下文明確說明:「陰陽之氣會集於宗筋,宗筋匯於氣衝穴,而陽明經主管宗筋,它連結帶脈,也聯絡著督脈。如果陽明經生病,宗筋就會因為熱而鬆弛,帶脈無法牽引,就會導致腿腳痿軟無力。」這是說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內傷而形成痿症的情況,必須單獨針對陽明經來治療,這才是治療痿症的真正關鍵。
《內經》在治療疾病方面特別重視針灸,針灸的原則是:「虛弱的要補,實證的要瀉」。現在說要「單取陽明」,是因為痿症是陽明經的實熱所造成的。然而,治療也不僅僅只用藥物,用針灸來治療陽明經也是一種方法。另外,《生氣通天論》說:「因為濕氣侵襲,濕熱沒有及時清除,大筋就會軟弱萎縮,小筋會鬆弛無力。」這說明痿軟攣縮的症狀,不只有內傷引起,也可能是外感濕邪造成的。如果及時祛除濕邪,濕氣久了就會轉變成熱,熱久了就會變成燥,燥傷血液,也會形成痿軟攣縮。這是在說明濕熱還沒轉變成燥熱之前,可以用祛濕清熱的方法治療。如果已經形成痿軟攣縮,也應該清熱潤燥,滋潤宗筋。如果誤用燥濕的藥物,就違背了滋潤宗筋的原則。
《內經》又說:「飲食過於肥甘厚膩,腳上會長出大疔瘡。」又說:「能吃卻口渴,就會發腦疽。」還說:「脾土太過,會讓人四肢無力。」這些都說明了過食肥甘厚膩會產生積熱,而不是肝腎虛弱。仔細分析這些條文,都是五臟生熱而發毒,手腳無力、腳部癱瘓、痿軟攣縮,都是因為肥甘厚膩產生積熱引起的,必須清除腸胃的積熱。但論及禁忌使用燥熱的藥物,即使只用滋陰降火的方法,如果不是針對肝腎虛弱,也是不對症的。
然而,清除腸胃積熱和清除其他經脈的熱不一樣。其他經脈的熱比較容易清除,但肥甘厚膩產生的積熱,常常清除後又會產生。如果放縱口腹之欲,飲酒會使熱氣上熏於肺部;吃厚味會產生肥甘厚膩的積熱;即使鹽吃多了,從火化熱,太鹹也會導致口渴發熱。駱龍吉說,用藥必須對症下藥,如果飲食不注意清淡,即使每天服用清熱的藥,積熱還是會不斷產生,偶爾清熱一次,就會被多次暴飲暴食所抵消,我知道這樣是無法根治的。肥甘厚膩的積熱,就是油膩葷腥所產生的濕熱,如果濕熱能夠向下排泄,就不會產生疔瘡和毒瘡。
如果濕熱無法向下排泄,就會壅塞腫脹而發毒。如果時間長了轉變成燥,大小便不暢,就會導致脾土太過,手腳無力。所以清除積熱,就能使大小便恢復正常。脾胃清和,能運化水穀,產生精血,滋潤宗筋,使關節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