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2)

1. 不得臥論

秦子曰:不得臥之證,諸經皆有,主熱者多。在外感門,有表熱、裡熱、半表半裡熱、有氣分熱、血分熱,有餘熱未盡,汗下太過諸條。在雜症門,則裡熱多而無表熱者也。今注外感者七條,內傷者六條。

白話文:

秦子說:不能臥牀的病症,六經皆有,以熱證居多。外感門中,有表熱、裡熱、半表半裡熱、有氣分熱、血分熱、餘熱未消、汗下過多的各種病症。在雜症門中,多為裡熱而無外熱。外感症共列有七條,內傷症有六條。

2. 表熱不得臥

【表熱不得臥之症】發熱身痛,無汗煩熱,不得臥,太陽經表熱症也。目痛鼻乾,身大熱,不得臥,陽明經表熱症也。時寒時熱,寒熱往來,不得臥,少陽經表熱症也。

白話文:

【表熱不得臥的症狀】發熱身痛,沒有汗水且煩熱,無法入睡,是太陽經表熱的症狀。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身體非常熱,無法入睡,是陽明經表熱的症狀。有時感到寒冷有時感到熱,寒熱交替,無法入睡,是少陽經表熱的症狀。

【表熱不得臥之因】風寒傷於太陽,鬱而發熱,則煩熱不得臥。風寒傷於陽明,鬱而發熱,則煩躁不得臥。風寒傷於少陽,鬱而發熱,則懊憹不得臥。

【表熱不得臥之脈】人迎浮緊,太陽表熱,右關洪長,陽明表熱,左關浮弦,少陽表熱。

白話文:

【失眠的病因】風寒侵犯太陽經,鬱積而發熱,就會煩熱得睡不著。風寒侵犯陽明經,鬱積而發熱,就會煩躁得睡不著。風寒侵犯少陽經,鬱積而發熱,就會懊惱得睡不著。

【表熱不得臥之治】太陽表熱,不得臥而無汗者,冬月,北方人麻桂湯,南方人,羌活湯。陽明表熱不得臥,乾葛升麻湯。少陽表熱不得臥,小柴胡湯。

白話文:

【表熱引致失眠的治療】 太陽表熱,不能入睡,但是沒有汗者,在冬季,北方人服用麻桂湯,南方人服用羌活湯。陽明表熱不能入睡,服用乾葛升麻湯。少陽表熱不能入睡,服用小柴胡湯。

麻桂湯

羌活湯

乾葛升麻湯

小柴胡湯,上四方俱見傷寒門。

白話文:

麻桂湯、羌活湯、乾葛升麻湯、小柴胡湯,這四個方劑都出現在傷寒類的治療中。

3. 裡熱不得臥

【裡熱不得臥之症】身熱汗出,渴而引飲,小便不利,太陽經裡熱也。煩渴消水,口燥唇焦,大便堅結,陽明經裡熱也。寒熱口苦,脅痛乾嘔,少陽經裡熱也。

白話文:

裡熱不得臥之症

  1. 太陽經裡熱:
  • 症狀:身體發熱,出汗,口渴,小便不利。
  • 原因:太陽經裡熱。
  1. 陽明經裡熱:

    • 症狀:煩渴消瘦,口乾舌燥,大便堅結。

    • 原因:陽明經裡熱。
  2. 少陽經裡熱:

    • 症狀:寒熱交替,口苦,脅痛,乾嘔。

    • 原因:少陽經裡熱。

白話文:

陽明經裡熱時,患者會感到口渴、消瘦、嘴巴乾舌頭燥、大便乾燥難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陽明經裡有熱。

少陽經裡熱時,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口苦、脅肋疼痛、乾嘔等症狀。這是由於少陽經裡有熱引起的。

【裡熱不得臥之因】太陽失用解表,則傳膀胱之本;陽明失用解表,則傳陽明之裡;少陽失用解表,則傳少陽之裡。邪熱傳裡,則煩躁不得臥矣。

【裡熱不得臥之脈】左尺沉數,太陽裡熱,右關沉數,陽明裡熱,左關弦數,少陽裡熱。

白話文:

裡熱導致無法入睡的原因:

太陽經失於發揮解表的作用,則熱邪傳入膀胱經的本經;陽明經失於發揮解表的作用,則熱邪傳入陽明經的裡部;少陽經失於發揮解表的作用,則熱邪傳入少陽經的裡部。邪熱傳入裡部,就會導致煩躁不安,無法入睡。

【裡熱不得臥之治】太陽裡熱,冬月五苓散,家秘用木通羌活湯。陽明裡熱,白虎湯。有下症者,承氣湯下之。少陽裡熱,家秘黃芩湯。

五苓散

白話文:

【治療裡熱而導致無法入眠】

太陽經裡熱:冬天的話可以使用五苓散,家裡的祕方是使用木通羌活湯。

陽明經裡熱:使用白虎湯。如果有大便積滯,可以使用承氣湯來瀉下。

少陽經裡熱:使用家裡的祕方黃芩湯。

豬苓,澤瀉,白朮,肉桂,白茯苓

白虎湯

白話文:

豬苓:是一種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的中藥。

澤瀉:是一種具有利尿、清熱、消腫等功效的中藥。

白朮:是一種具有健脾、燥濕、止瀉等功效的中藥。

肉桂:是一種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等功效的中藥。

白茯苓:是一種具有健脾、益氣、止瀉等功效的中藥。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承氣湯

白話文:

  • 知母:它是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除煩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陰虛發熱、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 石膏:它是一種礦物質,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高熱、煩渴、口舌生瘡等症狀。

  • 粳米:它是一種糧食,具有補中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少納呆、腹瀉等症狀。

  • 甘草:它是一種中草藥,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

枳殼,厚朴,大黃

家秘木通羌活湯

白話文:

枳殼:

枳殼是芸香科植物枳實的果皮,味苦、辛,性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消積導滯、理氣散結、寬中除脹、下氣破癥、潤腸通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腹脹、食積、便祕、癥瘕積聚等症。

厚朴:

厚朴是木蘭科植物厚朴的樹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健脾、行氣止痛、下氣消積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脘腹疼痛、嘔吐、泄瀉、痢疾、風寒感冒等症。

大黃:

大黃是蓼科植物大黃的根莖,味苦、辛,性寒。歸胃、大腸、肝經。具有瀉熱通便、清肝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便祕、黃疸、痢疾、血熱吐衄、瘡瘍腫毒等症。

木通,桔梗,羌活,荊芥

白話文:

木通:味苦,性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排石、散結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便不利、尿路感染、腎結石、尿道結石等證狀。

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排膿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咳喘痰多、咽喉腫痛、乳腺炎、瘡癤癰腫等證狀。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太陽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頭痛鼻塞、肩背痠痛、關節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等證狀。

荊芥: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鼻塞、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證狀。

家秘黃芩湯

黃芩,山梔,柴胡,甘草

白話文:

家傳的黃芩湯配方包含:黃芩、山梔、柴胡、甘草。

4. 半表半裡熱不得臥

【半表半裡不得臥之症】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心下閉結,汗吐下後,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太陽經半表半裡熱也。咽燥口乾,發熱汗出,煩躁不眠,陽明經半表半裡熱也。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得眠,少陽經半表半裡熱也。

【半表半裡不得臥之因】表邪傳裡,里不受邪,邪搏心胸,半表半裡之間,懊憹煩嘔,則不得臥矣。

白話文:

【半表半裡的失眠症】太陽病如果到了第二、三天的時間還在發病,心窩以下的地方總是感覺不舒服,並且有出汗、嘔吐、腹瀉的情形,時常反覆出現,心中感覺煩躁的,這就是太陽經的表症和裡症都出現了熱症。

咽喉乾燥、嘴巴乾乾的,發熱出汗,煩躁不安、失眠、睡不好覺,屬於陽明經的表症和裡症都出現了熱症。

時常感到身體忽冷忽熱,胸脅部的兩側感到脹滿、不舒服,心中煩悶、想吐,晚上睡不好的覺,屬於少陽經的表症和裡症都出現了熱症。

【半表半裡不得臥之脈】左關數大,下連乎尺,太陽半表半裡也。左關獨弦,少陽半表半裡也。右關獨大,浮沉皆得,陽明半表半裡也。

白話文:

【半表半裡不得臥之脈】左關脈搏數大,下連接尺脈,這是太陽經脈半表半裡的症狀。左關脈搏單獨出現,這是少陽經脈半表半裡的症狀。右關脈搏特別大,浮沉皆得,這是陽明經脈半表半裡的症狀。

【半表半裡不得臥之治】太陽者,羌活沖和湯。少陽者,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者,竹葉石膏湯合知母葛根湯。

白話文:

【治療半表半裡證不得臥】太陽證:羌活沖和湯。少陽證: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證:竹葉石膏湯合知母葛根湯。

羌活沖和湯

小柴胡湯

梔子豆豉湯

竹葉石膏湯

知母葛根湯,上五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羌活沖和湯、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竹葉石膏湯、知母葛根湯,這五種方劑都屬於傷寒門。

5. 血熱不得臥

【血熱不得臥之症】晝則了了,夜則發熱,睡中盜汗,心煩驚起,此血伏邪熱之症也。

【血熱不得臥之因】陽邪陷入血分,則陰被陽乘,正所謂血中伏火,陰分不寧,是以有不得臥之症。

【血熱不得臥之脈】脈多沉數。左關沉數,少陽血熱;左尺沉數,太陽血熱;右關沉數,陽明血熱。

白話文:

血熱不得臥之症

**症狀:**白天精神尚可,但晚上發熱,睡覺時盜汗,心煩意亂,驚醒不安。這都是血分潛伏著邪熱的症狀。

**原因:**陽氣邪氣侵入血分,陰氣被陽氣所乘,就如同血中藏著火,陰分不安寧,因此出現不得臥之症。

**脈象:**脈象多沉而數。左關脈沉而數,代表少陽經血熱;左尺脈沉而數,代表太陽經血熱;右關脈沉而數,代表陽明經血熱。

【血熱不得臥之治】清陰中伏火,丹溪有知柏四物湯。左尺沉數,加羌活、獨活。左關沉數,加柴胡、山梔。右關沉數,加升麻、葛根。睡中盜汗,時時驚醒,當歸六黃湯。

白話文:

【血熱無法入眠的治療】有學者認為,由於清陰中潛伏著內熱,所以丹溪有知柏四物湯的方劑。如果左寸脈沉、數,再加羌活、獨活。如果左關脈沉、數,再加柴胡、山梔。如果右關脈沉、數,再加升麻、葛根。如果是睡覺時盜汗,時常驚醒,就要用當歸六黃湯。

知柏四物湯,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當歸六物湯

白話文:

知柏四物湯即在四物湯的基礎上添加了黃柏和知母這兩種中藥。

當歸,黃連,黃芩,黃柏,黃耆,生地黃,熟地黃

白話文: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血。

黃耆:補氣升陽,益衛固表。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燥濕。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