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20)
卷二 (20)
1. 痰飲眩暈
【痰飲眩暈之症】胸前飽悶,噁心嘔吐,膈下漉漉水聲,眩悸不止,頭額作痛,此痰飲眩暈之症也。
【痰飲眩暈之因】飲食不節,水穀過多,胃強能納,脾弱不能運化,停留中脘,有火者則煅煉成痰;無火者則凝結為飲。中州積聚,清明之氣,窒塞不伸,而為噁心眩暈之症矣。
【痰飲眩暈之脈】滑大而數,痰火之診。沉弦不數,乃是寒飲。右關滑大,脾胃之痰,右關沉弦,脾胃之飲。左關滑大,肝膽之痰,左關朝寸,膽涎沃心。右關朝寸,熱痰刑金。
【痰飲眩暈之治】脾胃有痰,右關脈滑者,二陳湯、導痰湯。滑大而數,有熱者,加梔連。沉細而遲,有寒者,加石菖蒲、白芥子。若實痰膠固,胸中作脹作痛,脈數有力者,滾痰丸下之。若脾虛不能運化而成痰者,六君子湯,補脾化痰。若脾胃雖虛,虛中尚有滯者,大安丸。
大便燥結,或大便不結,而澀滯不順者,指迷丸。左關滑數,肝膽有痰,青黛膽星湯。火旺者,兼用瀉青丸。膽涎沃心,心火上衝者,硃砂安神丸,加陳膽星,牛黃清心丸,加川連、膽星。
二陳湯
導痰湯,見中風諸條。
滾痰丸,見腹痛。
六君子湯,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
指迷丸,見痠軟。
青黛膽星湯,即膽星湯加青黛。
瀉青丸
膽草,山梔(炒黑),大黃(酒蒸),川芎,當歸,羌活,防風
硃砂安神丸,見內傷中風。
牛黃清心丸,見外感中風。
白話文:
痰飲眩暈
胸部感到飽脹悶痛,噁心嘔吐,胃部有咕嚕咕嚕的水聲,頭暈目眩,心悸不安,頭額疼痛,這些都是痰飲導致眩暈的症狀。
痰飲眩暈的原因是飲食不節制,攝入水穀過多,胃的消化功能強盛可以容納食物,但脾臟的運化功能薄弱,無法將食物有效轉化,導致食物停留在中脘(上腹部),若體內有熱,則會將停滯的食物轉化為痰;若體內無熱,則會凝結成飲。中焦積聚痰飲,阻礙了清氣的升發,導致噁心、眩暈等症狀。
痰飲眩暈的脈象表現為脈搏滑大而數,這是痰火證的表現;如果脈象沉弦而不數,則屬寒飲證。右關脈滑大,表示脾胃有痰;右關脈沉弦,表示脾胃有飲;左關脈滑大,表示肝膽有痰;左關脈朝寸(脈象表現在寸口部位),表示膽涎上逆犯心;右關脈朝寸,表示熱痰傷及肺金。
痰飲眩暈的治療方法:如果脾胃有痰,右關脈滑,則使用二陳湯、導痰湯;如果脈象滑大而數,伴有發熱,則加梔子、連翹;如果脈象沉細而遲,伴有怕冷,則加石菖蒲、白芥子;如果痰飲凝聚成塊,胸部脹痛,脈象數而有力,則服用滾痰丸;如果因脾虛不能運化而導致痰飲,則服用六君子湯以補脾化痰;如果脾胃虛弱,但同時又有停滯,則服用大安丸。
如果大便秘結,或者大便不成形但澀滯不通暢,則服用指迷丸;如果左關脈滑數,表示肝膽有痰,則服用青黛膽星湯;如果體內火旺,則同時服用瀉青丸;如果膽涎上逆犯心,心火上炎,則服用硃砂安神丸加陳皮、膽星,或牛黃清心丸加川連、膽星。
二陳湯、導痰湯、滾痰丸、六君子湯、大安丸、指迷丸、青黛膽星湯、瀉青丸、硃砂安神丸、牛黃清心丸的組成及用法,請參考相關書籍。
2. 火沖眩暈
【火沖眩暈之症】暴發倒僕,昏不知人,甚則遺尿不覺,少頃,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此火沖眩暈之症也。
【火沖眩暈之因】《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言風主乎動,木旺火生,則為旋轉,此五志厥陽之火上衝,而為實火眩暈之症。若肝腎之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衝清道,亦令人頭旋眼黑,此陰火上衝,而為虛火眩暈之症。又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亦令人頭目冒眩之症,此命門真火不足,而為虛陽上浮眩暈之症也。
【火沖眩暈之脈】脈多洪數,洪為陽盛,數為火熱。左寸洪數,心火妄動;左關洪數,肝膽之熱;左尺洪數,腎與膀胱;右寸洪數,肺中之熱;右關洪數,脾胃之火;右尺洪數,三焦之熱;兩尺空大,沉按不數,虛陽之別。
【火沖眩暈之治】心火妄動,左寸洪數者,導赤各半湯。左寸細數者,天王補心丹。肝膽有火,左關數大者,梔子清肝散;熱甚者,龍膽瀉肝湯。肝經血少,左關細數者,知柏四物湯、家秘肝腎丸。左尺數大,膀胱、小腸實熱者,火府丹、知柏導赤散;熱甚者,梔連導赤散。
左尺細數,精血虛而火旺者,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膠,收斂陰中之火以降之。肺熱上衝,右寸數大者,家秘瀉白散。右寸細數,肺陰不足者,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脾胃有火,右關數大者,梔連平胃散、乾葛清胃散。右關細數,脾陰不足者,知梔補血湯、知柏戊己湯;虛而熱甚者,梔連補血湯、梔連戊己湯。三焦熱甚,右尺實數者,竹葉石膏湯,加山梔、黃芩。
虛陽上浮,右尺浮大,沉按無力者,當用八味腎氣丸,溫補天真,斂真陽之火,攝伏以降之。
導赤各半湯,見中風中熱門。
天王補心丹,見內傷嗽血門。
梔子清肝散
梔子,丹皮,柴胡,當歸,白芍藥,牛蒡子,黃芩,甘草
龍膽瀉肝湯,見脅痛。
知柏四物湯,見呃症門。
家秘肝腎丸,見內傷嗽血。
火府丹,治熱結上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黃芩,山梔
知柏導赤散,治熱結中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知母,黃柏
梔連導赤散,治熱結下焦,小便不利。
生地,木通,甘草,山梔,川黃連
知柏天地煎,見內傷嗽血門。
家秘瀉白散,見咳嗽門。
二冬二母湯,見燥熱咳嗽。
清金一物丸,見傷熱咳嗽。
梔連平胃散,見內傷呃症。
乾葛清胃散
升麻,丹皮,生地,當歸,石膏,川黃連,乾葛,甘草
知柏補血湯
知母,黃柏,黃耆,當歸身
知柏戊己湯
知母,黃柏,甘草,白芍藥
梔連補血湯
山梔,黃連,黃耆,當歸
梔連戊己湯
山梔,黃連,甘草,白芍藥
竹葉石膏湯
知母,石膏,揀冬,竹葉,山梔,黃芩
八味腎氣丸,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
楨按:火沖眩暈之症,有三大法門。有五志厥陽之火,膏粱積熱之火,二者皆能上衝致眩,此名實火眩暈,當用導赤各半湯、火府丹、龍膽瀉肝湯、梔連平胃散、竹葉石膏湯等以清之。有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衝而暈者,此名陰火眩暈,當用天王補心丹、知柏四物湯、肝腎丸、天地煎等,養陰滋陰,斂而降之。
有真陽不足,無根之火,失守上炎,亦令人眩冒不止,此名虛陽眩暈,當用桂附八味丸、四逆湯等,攝伏降之。例如發熱煩躁等症,亦有三條分別:實火攻衝而煩躁者,名曰實熱煩躁,此火擾於中,大用苦寒之藥,以直折之;有真陰內耗而煩躁者,名曰陰虛煩躁,此陰虧火旺,當用養陰之藥,滋陰降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有真陽不足,虛陽上浮而煩躁者,名曰陰極發躁,此陰寒之極,反見虛陽之假象,當用補陽之藥,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
白話文:
火沖眩暈是一種突然發作、昏倒不省人事,嚴重時甚至會尿失禁的症狀。過了一會兒,會出汗然後醒來,恢復正常,這就是火沖眩暈。
火沖眩暈的成因,《內經》中提到所有眩暈都與肝有關,因為風主導運動,肝木旺盛則生火,導致旋轉眩暈。這是由於五志之火(肝火)上衝,屬於實火眩暈。如果肝腎陰虛,如同雷火上衝,也會導致頭暈眼花,這是陰虛火旺導致的虛火眩暈。還有一種情況是真陽不足,虛陽上浮,也會造成頭暈目眩,這是由於命門真火不足引起的虛陽上浮眩暈。
火沖眩暈的脈象通常是脈象洪大而數,洪代表陽盛,數代表火熱。不同部位的脈象反映不同的臟腑火熱情況:左寸脈洪數代表心火旺盛;左關脈洪數代表肝膽熱;左尺脈洪數代表腎與膀胱有熱;右寸脈洪數代表肺熱;右關脈洪數代表脾胃有火;右尺脈洪數代表三焦有熱;而兩尺脈空大、按之不數則代表虛陽上浮。
火沖眩暈的治療方法根據脈象和臟腑病變而有所不同,需辨證施治。例如,心火旺盛則用導赤散或天王補心丹;肝膽有熱則用梔子清肝散或龍膽瀉肝湯;肝陰不足則用知柏四物湯或家秘肝腎丸;膀胱小腸實熱則用火府丹或知柏導赤散;腎陰虛火旺則用知柏天地煎加玄武膠;肺熱則用家秘瀉白散;肺陰不足則用二冬二母丸合青金丸;脾胃有火則用梔連平胃散或乾葛清胃散;脾陰不足則用知梔補血湯或知柏戊己湯;三焦熱盛則用竹葉石膏湯加山梔、黃芩;虛陽上浮則用八味腎氣丸。
總體而言,火沖眩暈的治療可分三大類:實火眩暈(五志厥陽之火、膏粱積熱之火上衝),用清熱瀉火之法;陰虛火旺眩暈(真陰不足),用滋陰降火之法;虛陽上浮眩暈(真陽不足),用溫補腎陽之法。 文中提到的諸多方劑,如導赤各半湯、天王補心丹、梔子清肝散、龍膽瀉肝湯等等,以及其組成藥物,皆在此文中有所描述。 煩躁的治療也同樣分為實熱煩躁、陰虛煩躁和陰極發躁三種類型,分別採用清熱、滋陰和溫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