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附諸賢論

王節齋云:夏秋暑濕熱三氣,傷於陽明胃家,輕者即發為瘧等症,重則伏而不發,積久則發外感熱病。若傷陽明大腸,輕者即發霍亂泄瀉之症,重則伏而不發,煅煉煎熬,而發赤白痢下矣。又云:瘧是暑風之邪,治法宜發散,又須分別陰分、陽分,以及新久。新發者宜散表,久病宜扶正為主,虛人不可過服克削。

若陽分氣瘧,多汗,用黃耆、人參、白芍藥以斂之。無汗,用柴胡、蒼朮、葛根、羌活、黃芩以發之。若陰分血瘧,多汗,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黃耆以斂之。若無汗,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以發之。

楨按:此皆言內傷瘧也。若外感氣分瘧,多汗,當用桂枝、石膏等以止之。無汗,當用麻黃、川芎、當歸等以發之。薛立齋云:瘧疾皆因先傷於暑,次感於風,客於營衛之間,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營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瘧作,離則病退,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邪在表屬太陽,則日作,邪稍傳內在陽明少陽,則間日作。若深入三陰,則三日一作。

邪走血分,則日晏作。邪走氣分,則日早作。準繩云:仲景、易老治瘧之法,用於外因暑邪,病在盛熱之時為宜。若深秋悽清之候,與七情痰食諸條,尚未盡備,故又廣諸治法。然暑月之瘧,必脈浮惡寒、無口渴裡熱,方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藥。脈洪數長實,無表邪,有裡熱,方可用白虎等涼藥。

脈沉實,有便閉腹痛裡實症者,方可用大柴胡、承氣等下藥。若脈細緩芤微,四肢倦怠,得之傷暑傷熱,宜以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治之,雖人參白虎,尚不可用。若內外俱熱,引飲自汗,熱退後,其脈洪實如舊,即處暑後,單進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時行,瘧發時,惡寒雖甚,然實系熱邪,再無虛寒之理,經云: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陰實者,言邪在於陰,非陰氣虛也。陽虛者,言陽邪內陷,非陽氣虛也。

如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皆虛則遍身骨節俱痛。此之謂寒,乃陰陽交爭互作之寒,非真寒也。方用柴胡、升、葛、羌、防,以升舉陽氣之隨邪陷入陰中者。使之返還陽分,則惡寒自已,以當歸、紅花引入血分,又以豬苓分利陰陽,使其不復陷入陰中,一劑可愈矣。若寒一陣熱一陣者,方用柴、葛、羌、防,以升舉陽氣,使惡寒自已。

又以石膏、知母、黃芩,清其里分之熱,使其發熱自除,更以穿山甲穿通經絡,以豬苓分別陰陽,不使交併,復以甘草和之,一劑而愈矣。嘗考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烏梅、檳榔、山甲等,皆言治瘧,以知母性寒,入足陽明,治獨盛之火熱,草果性溫,入足太陰,治獨盛之惡寒。二經合和,則無陰陽交錯之患,是以為君。

白話文:

附諸賢論

王節齋說:夏天和秋天的暑濕熱三種邪氣,會損傷陽明胃經,輕者立即發作瘧疾等症狀,重者潛伏不發,時間久了就會發作外感熱病。如果損傷陽明大腸經,輕者立即發作霍亂腹瀉等症狀,重者潛伏不發,經過長時間的煎熬,就會發作赤白痢疾。他又說:瘧疾是暑熱風邪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發散,還要區分陰陽、新舊。新發的瘧疾宜散表,久病的瘧疾應以扶正為主,體虛的人不能服用過多峻猛的藥物。

如果陽分氣虛型瘧疾,多汗,就用黃耆、人參、白芍藥來收斂汗液;如果無汗,就用柴胡、蒼朮、葛根、羌活、黃芩來發汗。如果陰分血虛型瘧疾,多汗,就用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黃耆來收斂汗液;如果無汗,就用柴胡、蒼朮、川芎、紅花、升麻來發汗。

我認為:這些都是指內傷引起的瘧疾。如果是外感氣分型瘧疾,多汗,應該用桂枝、石膏等藥物來止汗;如果無汗,應該用麻黃、川芎、當歸等藥物來發汗。薛立齋說:瘧疾都是因為先受暑邪的侵害,然後感受風邪,停留在營衛之間,再次遇到風寒,閉塞不出,滯留在腸胃之外,與營衛氣血一起運行,白天在陽分,晚上在陰分,聚集則瘧疾發作,分離則疾病好轉。邪氣停留在陰分則感寒,邪氣停留在陽分則感熱。邪氣在表層屬太陽經,則每天發作;邪氣稍微傳入陽明、少陽經,則隔日發作;如果深入三陰經,則三天發作一次。

邪氣走血分,則下午發作;邪氣走氣分,則早晨發作。準繩說:張仲景、葉天士治療瘧疾的方法,適用於外感暑邪,病情處於熱盛的時候。如果到了深秋寒冷的季節,以及七情、痰飲、食積等情況,這些方法還不夠全面,所以又廣泛地增加了許多治療方法。然而,夏季的瘧疾,必須是脈浮、惡寒、無口渴、無裡熱,才能使用麻黃、桂枝、羌活等表藥。如果脈洪數有力,沒有表邪,有裡熱,才能使用白虎湯等涼藥。

如果脈沉實,有便秘、腹痛、裡實的症狀,才能使用大柴胡湯、承氣湯等瀉下藥。如果脈細弱無力,四肢倦怠,是因傷暑傷熱引起的,宜用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治療,即使是人參白虎湯,也不可以使用。如果內外俱熱,自汗,熱退後,脈洪實如舊,那在處暑後,單獨服用白虎湯也沒有害處。又說,在溽暑季節流行的瘧疾,發病時,即使惡寒很重,實際上也是熱邪,並沒有虛寒的道理。經書上說:陽氣聚集在陰分,則陰實而陽虛;陰實是指邪氣在陰分,並不是陰氣虛弱;陽虛是指陽邪內陷,並不是陽氣虛弱。

如果陽明經虛弱,則寒慄、頷下腫脹;如果太陽經虛弱,則腰背頭項疼痛;如果三陽經都虛弱,則全身骨節都疼痛。這種寒,是陰陽交爭互作引起的寒,並不是真正的寒邪。治療方法是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來提升陽氣,使隨邪氣陷入陰分中的陽氣回歸陽分,這樣惡寒自然就會消失。再用當歸、紅花引入血分,又用豬苓分利陰陽,使邪氣不再陷入陰分,一劑藥就能痊癒。如果是一陣寒、一陣熱,就用柴胡、葛根、羌活、防風,來提升陽氣,使惡寒自然消失。

再用石膏、知母、黃芩,來清熱,使發熱自然消除;再用穿山甲通利經絡,用豬苓分利陰陽,使陰陽不再交爭,再用甘草調和諸藥,一劑藥就能痊癒。我曾經考究本草書,知母、草果、常山、烏梅、檳榔、穿山甲等藥物,都說能治療瘧疾。知母性寒,入足陽明經,治療單獨盛行的火熱;草果性溫,入足太陰經,治療單獨盛行的惡寒。這兩個經絡互相協調,就沒有陰陽交錯的禍患,所以它們是君藥。

常山能吐出胸中鬱結的痰飲,以調節寒熱,是臣藥;烏梅、檳榔,能去除痰飲、破除滯氣,是佐藥;穿山甲能出入陰陽,通利經絡,是使藥;甘草調和諸藥。這個方劑是針對脾胃有鬱結痰飲的人使用的,療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