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24)
卷二 (24)
1. 附肺脹
【肺脹之症】喘不得臥,短息倚肩,抬身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脹之症也。
【肺脹之因】內有鬱結,先傷肺氣,外復感邪,肺氣不得發泄,則肺脹作矣。
【肺脹之脈】寸口獨大,或見浮數,或見浮緊,浮數傷熱,浮緊傷寒;寸實肺壅,浮芤氣脫,和緩易治,代散則絕。
【肺脹之治】脈實壅盛者,葶藶瀉肺湯;肺受熱邪,加味瀉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龍湯加石膏,家秘立加味瀉白散、前胡湯、三因神秘湯,隨症加減治之。
加味瀉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陳皮,石膏,桔梗,黃芩,知母,甘草
胸前滿悶,加枳殼、蘇梗。
前胡湯
前胡,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甘草,陳皮,枳殼,桔梗
有風,加防風。有寒,加麻黃。有熱,加石膏、黃芩。
三因神秘方
蘇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陳皮,木香,枳殼
白話文:
肺脹的症狀是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呼吸短促只能倚靠著肩膀,抬起身體會覺得腹部牽扯疼痛,肩膀和背部都疼痛,疼痛還會延伸到鎖骨上方凹陷處,這就是肺脹。
肺脹的原因是體內鬱結不通,先傷了肺氣,之後又外感邪氣,導致肺氣無法宣發,於是就形成了肺脹。
肺脹的脈象是寸關尺三部中寸口脈搏跳動特別大,或者脈象浮大而數,或者脈象浮而緊。脈象浮大而數是熱邪傷肺,脈象浮而緊是寒邪傷肺;寸脈實大是肺氣壅塞,脈象浮而軟弱是氣虛脫,脈象平和緩慢則容易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肺脹的治療方法:如果脈象實大而壅盛,就用葶藶瀉肺湯;如果是肺部受熱邪侵犯,就用加味瀉白散;如果是肺部受寒邪侵犯,就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此外還有家傳秘方,例如加味瀉白散、前胡湯、三因神秘湯,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來治療。
加味瀉白散的藥物組成:桑白皮、地骨皮、陳皮、石膏、桔梗、黃芩、知母、甘草。如果胸前感到滿悶,可以加枳殼、蘇梗。
前胡湯的藥物組成:前胡、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甘草、陳皮、枳殼、桔梗。如果兼有風邪,加防風;如果兼有寒邪,加麻黃;如果兼有熱邪,加石膏、黃芩。
三因神秘方的藥物組成:蘇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陳皮、木香、枳殼。
2. 附諸賢論
東垣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傷寒家論喘嘔,以為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為熱攻肺,故屬於上。又有膏粱之人,奉養口腹,及過愛小兒,皆能積熱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氣虛,火入於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小腹衝上者,有氣虛,有水氣乘肺者。戴復庵云,痰喘者,喘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稍減,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壓下痰火,喘即暫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獨喘症,咳逆呃噦,屬火者,亦皆如此。
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濟火。若胃絕而喘,抬肩擷肚,而無停止。丹溪云,喘須分虛實,氣虛用人參阿膠五味湯。實喘者,肺竅壅滯,右寸口沉實,宜瀉肺。虛喘者,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邪喘者,肺受外邪,伏於關竅,右寸緊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發散,則身熱退。
《三因方》云,肺實者,上氣喘逆,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出,右寸氣口脈有力。肺虛者少氣不足,右寸氣口脈必無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衝於上者,陰虛喘也,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補陰化痰。
夫陰虛作喘,實發人未發,但此方止可治血虛火沖者,若腎中真陰虛,非四物補陰血之謂,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劑飲之,壯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當與陰虛龍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陰虛,則失分血虛、精虛矣。若肝腎皆虛,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腎丸,兼而治之。
按丹溪治陰火上衝作呃,用四物湯加知柏;今治陰火上衝而喘,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以呃無痰而喘必兼痰也。總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則用青龍湯等。真知其風者,則用防風湯等。真知其暑者,則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濕者,則用燥濕勝濕湯。真知其火與燥者,則用梔連湯。
此皆外感也。若內傷諸喘,血虛者,四物湯加竹瀝、童便。若陰精不足,則補腎,地黃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於元氣不足,參橘煎合四君子湯。
白話文:
附諸賢論
東垣認為,各種痿症、喘息、嘔吐,都屬於上焦病變。傷寒學派論述喘息嘔吐,認為是過盛的邪氣侵犯外體,寒邪化熱攻伐肺臟,所以屬於上焦病變。此外,飲食過於肥甘厚膩的人,或過度溺愛孩子的人,都容易積聚內熱而導致喘息,宜用甘寒之品治療。
丹溪認為,喘息是由於氣虛,或火邪入肺,其中有痰濕者,有火邪熾盛者,有陰虛之氣從小腹衝擊上逆者,有氣虛者,還有水濕之邪乘犯肺臟者。戴復庵認為,痰喘者,喘息時伴有痰聲;火邪熾盛者,喘息時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進食後稍減,但時間久了又會加重,這是由於胃中有實火,膈上又有稠厚痰液,進食後壓制了痰火,喘息暫時緩解。但食物進入胃中後,反而助長胃火,喘息又會加劇。不僅喘息如此,咳嗽、逆氣、呃逆等症狀,屬於火邪者,也都類似。
如果誤用溫熱之品治療胃寒導致的喘息,等於是用火去助長火勢,反而加重病情。如果胃氣衰竭而出現喘息,患者會抬肩挺腹,喘息不止。丹溪認為,治療喘息要區分虛實,氣虛者可用人參阿膠五味子湯;實喘者,肺竅壅塞,右寸脈沉實有力,應瀉肺;虛喘者,先感到呼吸短促,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虛弱,應補腎;邪喘者,肺受外邪侵犯,邪氣伏於關竅,右寸脈緊而有力,應散邪氣。如果六經都受邪氣侵犯,也應該發散,使身熱消退。
《三因方》認為,肺實者,會出現上氣喘逆,咽喉中有堵塞感,好像要嘔吐一樣,並伴有自汗,右寸脈有力;肺虛者,則氣少不足,右寸脈必定無力。丹溪認為,喘息由小腹直衝上來的,是陰虛引起的喘息,可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來補益陰血,化痰止喘。
陰虛導致的喘息,在病情發作之前,可能並無明顯症狀。但這個方子只適用於血虛火盛者,如果腎中真陰虛衰,則不能單純依靠四物湯補益陰血,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黃柏、知母,或知柏地黃湯,大劑量服用,以滋補腎陰,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喘息自然就會平息。需要將陰虛引起的喘息,與陰虛火旺引起的喘息區別對待。如果籠統地歸為陰虛,則會忽略血虛和精虛的區別。如果肝腎都虛,精血都不足,則應該用家傳的補益肝腎丸,兼顧治療。
丹溪用四物湯加知柏地黃丸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呃逆;現在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喘息,則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這是因為呃逆沒有痰,而喘息必定伴有痰。總而言之,治療喘息的方法,如果真正了解是寒邪引起的,則用青龍湯等;如果真正了解是風邪引起的,則用防風湯等;如果真正了解是暑邪引起的,則用清暑益元散;如果真正了解是濕邪引起的,則用燥濕利水湯;如果真正了解是火邪或燥邪引起的,則用梔子連翹湯。
以上都是外感引起的喘息。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喘息,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加竹瀝、童尿;如果陰精不足,則需補腎,可以用地黃丸或家傳知柏地黃湯;如果元氣不足,則可用參術橘梗湯合四君子湯。
3. 哮病論
秦子曰:哮與喘似同,而實異短息。喉中如水雞聲者,乃謂之哮;但張口氣急,不能轉息者,謂之喘。《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哮病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合而成病者,故止立一條。
白話文:
哮病論
秦子說:哮喘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和短氣不同。喉嚨裡發出像水雞叫一樣的聲音,就叫做哮;只是張口呼吸急促,無法順暢呼吸的,叫做喘。《正傳》說,哮病以聲音來命名,喘病以呼吸來描述。哮病是由於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兩種因素結合而成的疾病,所以治療方法就一條。
4. 哮病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此哮病之症也。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脈】多見沉弦,沉數痰火,沉澀濕痰,沉遲寒飲,沉結頑痰。
【哮病之治】身發熱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佐以化痰之藥。身無熱,無外邪者,消痰理氣為主,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小半夏湯。伏痰留飲,結成窠臼,控涎丹、滾痰丸,量情選用,然必氣壯人乃可。
前胡蘇子飲
前胡,蘇子,枳殼,半夏,橘紅,桔梗,甘草
傷風加防風,傷熱,加薄荷、石膏。傷寒,加麻黃。身痛,加羌活。口乾燥,
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
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二陳湯,見濕痰門。
三子養親湯,見食積痰門。
小半夏湯,見支飲門。
控涎丹
甘遂,大幹,白芥子
滾痰丸,見懸飲門。
哮症乃肺胃二經,痰火盤結,以其發作,則喉中有聲,故知其病在肺。發作則不能飲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發時如有表邪,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後,宜節齊化痰丸,加枳殼,半夏,兼治肺胃。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陳,則化胃痰。
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痰,則去痰火之根矣。
白話文:
哮病
哮病的症狀是呼吸短促,倚靠著肩膀,不能仰臥,彎腰駝背地伏坐著。每次發作持續六七天,輕則三四天,有的持續一個月或半個月。生活起居稍有不慎,舊病就會復發,這就是哮病的症狀。
哮病的病因是痰飲停滯在體內,結成塊狀,潛伏於內。偶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刺激,飲食不節,或外感時令性的風寒,阻塞肌膚表面,就會誘發哮喘。
哮病的脈象多見沉弦脈,沉數脈見於痰火,沉澀脈見於濕痰,沉遲脈見於寒飲,沉結脈見於頑痰。
哮病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發熱,說明外感風邪,應先解表,可以使用前胡蘇子飲或防風瀉白散,再配合化痰的藥物。如果患者不發熱,沒有外邪,則應以消痰理氣為主,可以使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小半夏湯。對於伏痰留飲,結成塊狀的,可以使用控涎丹、滾痰丸,根據病情選擇使用,但必須是體力較好的人才能使用。
前胡蘇子飲的組成:前胡、蘇子、枳殼、半夏、橘紅、桔梗、甘草。
傷風加防風,若傷風加重,可根據情況加入薄荷、石膏(傷熱);麻黃(傷寒);羌活(身痛);葛根(口乾);桑白皮(咳嗽不止)。
防風瀉白散的組成: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二陳湯適用於濕痰。
三子養親湯適用於食積痰。
小半夏湯適用於支飲。
控涎丹的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
滾痰丸適用於懸飲。
哮病是肺胃二經痰火凝結的病症,發作時喉嚨會有聲音,所以知道病在肺。發作時不能飲食,所以知道胃也受病。痰火凝結在肺胃,外邪一阻塞肌膚表面,疾病就會發作。發作時如果伴有表邪,可以用荊防瀉白散先散表邪。如果痰涎壅盛,可以加入枳殼、橘紅、半夏。病癒後,宜服用節齊化痰丸,加入枳殼、半夏,兼治肺胃。化痰丸化解肺痰,現在加入二陳湯,則可以化解胃痰。
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加入玄明粉,配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痰,這樣就能去除痰火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