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4)

1. 附肺脹

【肺脹之症】喘不得臥,短息倚肩,抬身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脹之症也。

【肺脹之因】內有鬱結,先傷肺氣,外復感邪,肺氣不得發泄,則肺脹作矣。

白話文:

【肺脹的症狀】呼吸急促到無法躺下,只能短促地呼吸,靠著肩膀支撐,抬高上身,腹部緊縮,肩背都感到疼痛,這種疼痛甚至連接到鎖骨上方的部位,這就是肺脹的症狀。

【肺脹的原因】內心有鬱結的情緒,首先會損傷肺的功能,再加上外界病邪的侵犯,使得肺的氣機無法正常運行,從而導致肺脹的發生。

【肺脹之脈】寸口獨大,或見浮數,或見浮緊,浮數傷熱,浮緊傷寒;寸實肺壅,浮芤氣脫,和緩易治,代散則絕。

白話文:

【肺脹引起的脈象】肺脹引起的脈象是:寸脈的脈搏獨大,或者脈動浮起,快速而且數次,或者脈動浮起,緊迫而且堅硬。脈浮而數,是受到暑熱而傷肺;脈浮而緊,是受到寒氣而傷肺。寸脈實大,表示肺氣壅盛;脈浮而散緩,表示元氣渙散脫落。脈和緩而平順,容易治療;脈代散急速,則病情危殆。

【肺脹之治】脈實壅盛者,葶藶瀉肺湯;肺受熱邪,加味瀉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龍湯加石膏,家秘立加味瀉白散、前胡湯、三因神秘湯,隨症加減治之。

加味瀉白散

白話文:

肺脹的治療:

  1. 脈象實而壅盛,可使用葶藶瀉肺湯。

  2. 肺部受熱邪侵襲,可使用加味瀉白散。

  3. 肺部受寒邪侵襲,可使用小青龍湯加石膏。

此外,家人私傳的加味瀉白散、前胡湯、三因神祕湯,也可以依據病情加減使用。

桑白皮,地骨皮,陳皮,石膏,桔梗,黃芩,知母,甘草

胸前滿悶,加枳殼、蘇梗。

前胡湯

白話文:

桑白皮: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潤肺、止咳的功效。

地骨皮: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功效。

陳皮:一種中藥,具有化痰、理氣、健脾的功效。

石膏: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止渴的功效。

桔梗:一種中藥,具有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黃芩: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的功效。

知母: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的功效。

甘草:一種中藥,具有補氣、益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前胡,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甘草,陳皮,枳殼,桔梗

白話文:

前胡:具有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氣管炎等疾病。

桑白皮: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疾病。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惡心嘔吐等疾病。

蘇子:具有理氣寬中、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氣喘、咳嗽氣喘等疾病。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便祕等疾病。

甘草:具有補氣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咽喉腫痛等疾病。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疾病。

枳殼:具有行氣止痛、寬胸理氣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胸悶氣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膿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痰多膿痰等疾病。

有風,加防風。有寒,加麻黃。有熱,加石膏、黃芩。

三因神秘方

白話文:

如果有風邪,加入防風。如果有寒邪,加入麻黃。如果有熱邪,加入石膏、黃芩。這是三因神秘方的內容。

蘇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陳皮,木香,枳殼

白話文:

蘇梗、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青皮、陳皮、木香、枳殼。

2. 附諸賢論

東垣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傷寒家論喘嘔,以為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為熱攻肺,故屬於上。又有膏粱之人,奉養口腹,及過愛小兒,皆能積熱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氣虛,火入於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小腹衝上者,有氣虛,有水氣乘肺者。戴復庵云,痰喘者,喘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稍減,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壓下痰火,喘即暫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獨喘症,咳逆呃噦,屬火者,亦皆如此。

白話文:

東垣醫師說:所有的痿喘嘔吐,都屬於上半身的病症。傷寒學派認為喘嘔是多餘的邪氣侵襲到體外,寒邪化熱後侵犯肺部,所以屬於上半身的病症。另外,有錢有勢的人,過度注重飲食,以及過度寵愛小孩,都會造成積熱成喘,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丹溪醫師說,喘是氣虛引起的,火氣侵入肺部,有痰的人、有火氣旺盛的人、陰虛小腹衝上的人、氣虛的人、水氣聚集在肺部的人,都會有喘的症狀。戴復庵醫師說,痰喘的人,喘的時候會有痰聲;火氣旺盛的人,喘的症狀忽好忽壞,吃東西後稍微好轉,吃完東西後仍然喘,這是因為胃中有實火,膈膜上有濃痰,吃東西後把痰火壓下去,喘的症狀就暫時停止。但是食物已經進入胃部,反而助長了火氣,喘的症狀又會大發作。不只是喘的症狀,咳嗽、打嗝、嘔吐,都是屬於火氣引起的,症狀也都類似。

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濟火。若胃絕而喘,抬肩擷肚,而無停止。丹溪云,喘須分虛實,氣虛用人參阿膠五味湯。實喘者,肺竅壅滯,右寸口沉實,宜瀉肺。虛喘者,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邪喘者,肺受外邪,伏於關竅,右寸緊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發散,則身熱退。

白話文:

如果把胃寒當成治療的目標,那麼就是用火來治療火。如果胃氣耗絕而喘息,肩膀抬高、肚子收縮,而且沒有停止的跡象。丹溪說,喘息需要區分虛實,氣虛的人使用人參、阿膠、五味湯。實喘的人,肺氣孔阻塞,右手寸口脈沉實,應該瀉肺。虛喘的人,一開始就覺得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手尺脈大而虛,應該補腎。邪喘的人,肺受到外邪侵襲,伏於關竅,右手寸脈緊盛,應該散發肺邪。也有六部(即六腑)都伏邪的,也應該發散,那麼身體的熱度就會退去。

《三因方》云,肺實者,上氣喘逆,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出,右寸氣口脈有力。肺虛者少氣不足,右寸氣口脈必無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衝於上者,陰虛喘也,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補陰化痰。

白話文:

《三因方》中說,肺實證的患者會有上氣喘逆,咽喉部逆起,想要嘔吐的症狀,同時還會自汗,並且右寸氣口脈有力量。而肺虛證的患者通常會氣息短促、不足,右寸氣口脈也一定會比較微弱。丹溪曾說,喘息從小腹下直接向上衝的,是陰虛喘,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青黛、竹瀝、陳皮,來補陰化痰。

夫陰虛作喘,實發人未發,但此方止可治血虛火沖者,若腎中真陰虛,非四物補陰血之謂,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黃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劑飲之,壯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當與陰虛龍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陰虛,則失分血虛、精虛矣。若肝腎皆虛,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腎丸,兼而治之。

白話文:

如果陰虛導致喘息,在病情尚未發作時就應該開始治療。但此方只適用於治療血虛火旺引起的喘息,如果腎中真陰虛,不僅僅是四物湯補陰血所能解決的,這種情況下,應該服用六味丸加上麥冬、五味子、黃柏、知母,或者服用知柏天地煎,煎成一大劑服用,壯大水的力量,這樣水升火降,喘息自然就會平定。這應該與陰虛龍雷相火同時治療。如果籠統地說陰虛,那就把血虛、精虛區別不開了。如果肝腎都虛,精血都不足,應該用家傳祕方的肝腎丸來治療。

按丹溪治陰火上衝作呃,用四物湯加知柏;今治陰火上衝而喘,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以呃無痰而喘必兼痰也。總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則用青龍湯等。真知其風者,則用防風湯等。真知其暑者,則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濕者,則用燥濕勝濕湯。真知其火與燥者,則用梔連湯。

白話文:

根據丹溪的治療方法,若陰火上升造成呃逆,使用四物湯加入知柏;現在治療陰火上升而喘息,使用四物湯加入青黛、竹瀝。因為呃逆沒有痰,而喘息必定伴隨痰。總之,治療喘息的方法,真正知道是因寒引起的,就使用青龍湯等藥方。真正知道是因風引起的,就使用防風湯等藥方。真正知道是因暑引起的,就使用清暑益元散。真正知道是因濕引起的,就使用燥濕勝濕湯。真正知道是因火與燥引起的,就使用梔連湯。

此皆外感也。若內傷諸喘,血虛者,四物湯加竹瀝、童便。若陰精不足,則補腎,地黃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於元氣不足,參橘煎合四君子湯。

白話文:

這些都是外感造成的。如果是內傷引起的喘息,血虛的人,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竹瀝、童便。如果是陰精不足,則補腎,可以用地黃丸或家傳祕方知柏天地煎。如果是元氣不足,可以用參橘煎合四君子湯。

3. 哮病論

秦子曰:哮與喘似同,而實異短息。喉中如水雞聲者,乃謂之哮;但張口氣急,不能轉息者,謂之喘。《正傳》云,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哮病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合而成病者,故止立一條。

白話文:

秦子說:哮喘和喘息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如果喉嚨中有像水雞的聲音,那麼這種情況叫做哮喘;如果只是張開嘴巴呼吸急促,而且不能轉動呼吸,那麼這種情況叫做喘息。《正傳》一書中說,哮喘是以聲音的名稱而命名,喘息則是根據呼吸的氣息而命名。哮喘是由於內傷痰飲、外感風寒共同導致的疾病,因此只有一個方子。

4. 哮病

【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臥,傴僂伏坐,每發六七日,輕則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則舊病復發,此哮病之症也。

白話文:

哮喘的症狀是:呼吸急促,只能靠著肩膀才能喘氣,無法平躺著睡覺,只能彎腰、駝背地坐著。每次發作大約會持續六七天,輕微的則會持續三四天,或是一個月、半個月。一旦起居不小心,就會舊病復發。這就是哮喘的症狀。

【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之脈】多見沉弦,沉數痰火,沉澀濕痰,沉遲寒飲,沉結頑痰。

白話文:

哮喘的病因是痰液飲食積留於體內,長期鬱伏,形成一個固定的病竈,潛伏於體內,一旦受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侵犯,飲食的傷害,或外感時令的風寒,束縛於肌膚表層,哮喘的症狀就發作了。

【哮病之治】身發熱者,外有感冒,先解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佐以化痰之藥。身無熱,無外邪者,消痰理氣為主,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小半夏湯。伏痰留飲,結成窠臼,控涎丹、滾痰丸,量情選用,然必氣壯人乃可。

前胡蘇子飲

白話文:

哮病的治療:

  1. 身體發熱的人,通常是外感風寒所致。治療方法是先解表,可以使用前胡蘇子飲、防風瀉白散等方劑,並配合化痰藥物。

  2. 身體不發熱,沒有外邪的人,治療方法以消痰理氣為目標。可以使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小半夏湯等方劑。

  3. 如果痰液積聚在體內,形成痰結,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控涎丹、滾痰丸等方劑。但使用這些方劑,必須在身體強壯的人身上,才會有效果。

前胡,蘇子,枳殼,半夏,橘紅,桔梗,甘草

白話文:

  • 前胡: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片互生,花白色,果實球形。

  • 蘇子:蘇葉的種子,含有揮發油、生物鹼、樹脂等。

  • 枳殼:枳樹的果皮,含有枳實苷、枳實素等。

  • 半夏: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球形,含有生物鹼、澱粉等。

  • 橘紅:橘子的皮,含有揮發油、橙皮苷等。

  • 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圓柱形,含有桔梗皁苷、桔梗多糖等。

  • 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圓柱形,含有甘草酸、甘草甜素等。

傷風加防風,傷熱,加薄荷、石膏。傷寒,加麻黃。身痛,加羌活。口乾燥,

白話文:

  • 傷風加上防風,傷熱加上薄荷、石膏。傷寒加上麻黃。身體疼痛,加上羌活。口乾加上黃芩。

加葛根。嗽不止,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

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二陳湯,見濕痰門。

三子養親湯,見食積痰門。

小半夏湯,見支飲門。

控涎丹

甘遂,大幹,白芥子

滾痰丸,見懸飲門。

白話文:

咳嗽不止時,加葛根;如果咳嗽不停,再加桑白皮。

防風瀉白散由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組成。

二陳湯用於濕痰,三子養親湯用於食積痰,小半夏湯用於支氣管炎,控涎丹用於涎液過多,滾痰丸用於懸飲。

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組成。

哮症乃肺胃二經,痰火盤結,以其發作,則喉中有聲,故知其病在肺。發作則不能飲食,故知其胃亦病。痰火伏結肺胃,外邪一束肌表,其病即發。發時如有表邪,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外邪。若痰涎壅盛,加枳桔半夏。病去之後,宜節齊化痰丸,加枳殼,半夏,兼治肺胃。夫化痰丸,化肺痰,今兼二陳,則化胃痰。

白話文:

哮喘是由於肺和胃這兩條經絡痰火凝結引起的。一旦發作,喉嚨就會有聲音,所以可以知道這種疾病在肺部。發作時就無法進食,所以可以知道胃部也生病了。痰火潛伏在肺和胃中,一旦外邪束縛了肌表,這種疾病就會發作。發作時如果有表邪,可以使用荊防瀉白散,先散去外邪。如果痰液過多,則可以加入枳實、桔梗和半夏。病好了之後,應當服用節齊化痰丸,再加入枳殼和半夏,以同時治療肺和胃。節齊化痰丸可以化解肺部的痰,現在再加入二陳湯,就可以化解胃部的痰。

若大便硬者,加玄明粉,合指迷丸,兼化大腸之痰,則去痰火之根矣。

白話文:

如果大便乾燥、硬結,可以加入玄明粉,製成合指迷丸,同時化解大腸的痰濕,如此就可以祛除痰火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