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脈治》~ 卷二 (17)
卷二 (17)
1. 食積痰
【食積痰之症】飽滿不食,噁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此食積痰之症也。
白話文:
(食積痰之症)吃飽後不思飲食,出現噁心、嘔吐,或四肢痠痛、肩背疼痛,大便次數增多,時而腹瀉時而停止,有時會吐痰,口中覺得甜絲絲的,這是食積痰惹的禍。
【食積痰之因】胃強能納,脾弱不運,前食未消,後食隨進,停積成痰,故曰食積痰也。
【食積痰之脈】脈多滑大,滑大不數,寒凝痰結;滑大而數,積痰而熱。
白話文:
【食積痰的原因】胃的功能強健能夠接受食物,但脾的功能較弱無法好好運轉,前面的食物還沒有消化完,後面的食物又接著進來,這樣就會停留積累形成痰,所以稱為食積痰。
【食積痰的脈象】脈象多呈現滑大,如果滑大而不快,表示是因為寒氣凝滯導致痰液聚集;如果是滑大且快,則表示有食積痰並伴有熱象。
【食積痰之治】宜消食化痰,佐以利氣宣導,導痰湯、枳樸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甚者,滾痰丸。
導痰湯
白話文:
【食積痰的治療】應當消食化痰,輔以疏通氣機的藥物,導痰湯、枳樸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痰甚者,用滾痰丸。
南星,橘紅,白茯苓,半夏,甘草,枳殼
白話文:
南星、橘紅、白茯苓、半夏、甘草、枳殼。
枳樸二陳湯,治胃家有痰。
枳實,厚朴,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
三子養親湯,治食積痰。
白話文:
枳樸二陳湯,用於治療胃中有痰的情況。
成分包括:枳實、厚朴、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
三子養親湯,用於治療食物積滯和痰。
山楂子,萊菔子,白芥子
白話文:
- 山楂子:性味酸、甘、微溫,具有消食導滯、活血化瘀、降脂降壓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食積、消化不良、血瘀、高脂血症、高血壓等症狀。
- 萊菔子:性味辛、甘、溫,具有消食化積、降氣化痰、利尿通便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積食、氣滯痰多、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白芥子:性味辛、溫,具有溫中止瀉、消食化積、散寒除濕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腹瀉、消化不良、積食、寒濕痺痛等症狀。
滾痰丸,見前懸飲。
白話文:
萊菔子性溫味辛甘,可以消食化積、降氣化痰、利尿通便,適用於消化不良、積食、氣滯痰多、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白芥子性溫味辛,可以溫中止瀉、消食化積、散寒除濕,適用於腹瀉、消化不良、積食、寒濕痺痛等症狀。滾痰丸用於治療懸飲,方法請參考前文。
2. 丹溪雜治
濕痰用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白話文:
濕痰使用二陳湯;身體虛弱的,使用六君子湯。
風痰頭痛、發熱,脈浮大,祛風丸、導痰丸。
寒痰身不熱,口不渴,脈沉遲。
白話文:
頭痛並伴有發燒,脈搏浮大,治療方法是服用祛風丸和導痰丸。
熱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爛,煩躁,燥結,脈數,用梔連二陳湯,或加石膏、黃芩、竹瀝、蘿蔔汁、化痰丸。
白話文:
當出現熱痰、臉色泛紅、多汗、口渴、眼睛紅腫、煩躁不安、燥結等症狀時,應服用梔連二陳湯。如果症狀較嚴重,可以加入石膏、黃芩、竹瀝、蘿蔔汁、化痰丸等藥材來治療。
血虛痰,五心煩熱,形體滑瘦,六脈細數,加減四物湯,加貝母、杏仁、青黛。
氣虛痰,面黃肌瘦,六脈濡緩,六君子湯。
白話文:
如果有氣血虛弱引起的痰多,五心煩熱,形體枯瘦,六脈細數,可以加減四物湯,加入貝母、杏仁、青黛一起服用。
精虛痰,骨蒸潮熱,虛火時升,脈多細數,地黃丸、加減二冬湯、固本丸,加玄武膠,佐以理氣之藥。
白話文:
精氣虧虛引起的痰飲、骨蒸潮熱、虛火時常上升,脈象多細數,可用地黃丸、加減二冬湯、固本丸,加上玄武膠,再佐以理氣的藥物。
食積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瘧痢,六脈沉滑,或見數大沉實,枳朮丸、保和丸。
白話文:
飲食積滯導致痰多,痰液帶有甜味。在凌晨五更時分咳嗽,或者發展成瘧疾或痢疾,六脈沉滑,或見數次脈搏大且沉實,可以用枳術丸或保和丸來治療。
老痰,即結痰,頑痰,堅結膠固,吐咯難出,脈見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蔞、膽星。
白話文:
頑固的痰,又稱結痰,堅硬黏稠像膠水一樣難以咳出。脈象沉穩牢固,可用海石青黛丸,加上半夏、栝蔞、膽星等藥材。
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結痰也,宜節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脈弦遲,白芥子可以引達。
痰在腸胃間,腸鳴而濯濯有聲,脈見沉滑,導痰湯。
痰在皮裡膜外,或結核,或麻痹,非竹瀝不能通,非薑汁不能散。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最為要藥,然須看虛實。
白話文:
痰卡在喉嚨,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這就是老痰積痰了,應該要吃節齋化痰丸。痰停在橫膈膜上,脈象弦細而遲,可以用白芥子引導它出來。痰積在腸胃之間,腸子咕嚕咕嚕作響,脈象沉而滑,要服用導痰湯。痰滯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可能形成結核或麻痺,只有用竹瀝才能通開,用薑汁才能散掉。滾痰丸可以攻瀉腸胃中的痰積,是治療痰積的要藥,但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服用。
腎氣丸,治腎陽不足,不能納火歸源,水泛為痰者最效;腎水陰虛火旺,金水皆枯者,斷斷不可用。
白話文:
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腎陽不足,不能納火歸源,水泛為痰的疾病,對於腎水陰虛火旺,金水皆枯的患者,絕對不能使用。
十棗、控涎三花、神佑諸湯,治脅痛,虛人不可妄施。
痰飲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為麻木,軟痹腫痛,指迷丸主之。
指迷丸,消胃家上結之痰,化大腸下凝之垢。
白話文:
十棗、控涎三花、神佑諸湯,用來治療脅痛,但是體虛的人不可以隨便使用。
痰飲停留在胃中,常常會引起四肢、肩背的症狀,比如麻木、軟弱、痠痛,指迷丸可以治療這些症狀。
指迷丸能夠消除胃部的痰結,化解大腸中的積垢。
半夏(四兩),白茯苓(三兩),廣皮(三兩),枳殼(一兩),元明粉(一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半夏(200公克),白茯苓(150公克),廣皮(150公克),枳殼(50公克),元明粉(50公克),甘草(25公克)
上為細末,竹瀝為丸,鉤藤湯送下。肝膽有火,加膽星;痰積不消,加海石。
按:節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濕痰,兼消腸中痰者也。
白話文:
將中藥研磨成細粉,和竹瀝製成藥丸,用鉤藤湯送服。若肝膽有火,再加入膽星。若有痰積無法消化,再加入海石。
飲因水濕,痰因火動,然就火而論,有濕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為燥痰,胃火成痰為濕痰;治燥用潤,治濕用燥,人人知之。用潤而已結之痰,凝滯不化;用燥助火,則痰愈生。思得《金匱》以門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節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潤以制燥,用燥以制潤。
白話文:
飲水過多會濕氣積聚於體內,導致痰液生成,而引發痰液的病因則與火熱有關。火熱的生成與濕氣和燥氣有關。肺氣的火熱太盛生成痰液,會造成燥痰;胃氣的火熱太盛生成痰液,就會產生濕痰。治療燥痰應採用滋潤的方法;治療濕痰應採用燥烈的方法;大家都知道這個。不過,如果單純地使用潤燥的方法治療痰液,會造成痰液凝結,不能化解。如果單純地使用燥烈的方法,反而會導致痰液增生。所以考慮將《金匱要略》中門冬和半夏同用的方法,以及石膏和半夏同用的方法,還有節齋化痰丸中香附和天冬同用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方法都兼顧了潤燥和燥潤的調和。
方書以二陳湯,加梔連,治濕火之痰;家秘以二陳湯,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則已結之痰,從半夏而化,同石膏,則燥熱之火,從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熱,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門,用燥不犯辛燥,用潤不犯凝滯。家秘治夾食傷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衝竹瀝、蘿蔔汁,廣而推悟者也。
白話文:
方書用二陳湯加梔連,治療濕熱造成的痰;家傳祕方用二陳湯加知母、石膏,同時治療燥熱造成的痰,妙用半夏,則已經結成的痰,從半夏而化解,配伍石膏,則燥熱之火,從石膏而清涼,半夏與石膏同用,既能清熱,石膏與半夏同用,又能化痰,確立了這個治療方法,應用燥性藥物不犯辛燥之忌,應用潤性藥物不犯凝滯之忌。家傳祕方治療夾雜飲食的傷寒,用平胃保和散恐怕太過燥熱,多加竹瀝、蘿蔔汁,廣泛推導和研究的人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