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明

《症因脈治》~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食積痰

【食積痰之症】飽滿不食,噁心嘔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遺大腸,時瀉時止,或時吐痰,口中覺甘,此食積痰之症也。

【食積痰之因】胃強能納,脾弱不運,前食未消,後食隨進,停積成痰,故曰食積痰也。

【食積痰之脈】脈多滑大,滑大不數,寒凝痰結;滑大而數,積痰而熱。

【食積痰之治】宜消食化痰,佐以利氣宣導,導痰湯、枳樸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甚者,滾痰丸。

導痰湯

南星,橘紅,白茯苓,半夏,甘草,枳殼

枳樸二陳湯,治胃家有痰。

枳實,厚朴,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

三子養親湯,治食積痰。

山楂子,萊菔子,白芥子

滾痰丸,見前懸飲。

白話文:

食積痰的症狀是:腹部飽滿不想吃東西,噁心嘔吐,或者四肢疼痛,肩背酸痛,大便不通暢,時而腹瀉時而停止,有時會吐痰,口中感覺甜膩,這些都是食積痰的表現。

食積痰的原因是:胃的消化能力強,能吃很多東西,但脾臟的運化功能弱,之前的食物還沒消化,新的食物又吃進來了,導致食物停積在體內形成痰液,所以稱為食積痰。

食積痰的脈象:脈象多為滑大,如果滑大而脈搏不快,是寒凝痰結;如果滑大而脈搏很快,是痰積化熱。

治療食積痰的方法:應該以消食化痰為主,輔以理氣和宣導痰氣的藥物,可以用導痰湯、枳樸二陳湯、三子養親湯來治療;症狀嚴重者,可服用滾痰丸。

導痰湯的藥物組成:南星、橘紅、白茯苓、半夏、甘草、枳殼。

枳樸二陳湯用於治療胃部有痰。藥物組成:枳實、厚朴、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

三子養親湯用於治療食積痰。藥物組成:山楂子、萊菔子、白芥子。

滾痰丸的配方,請參考之前的懸飲(原文中未列出滾痰丸配方)。

2. 丹溪雜治

濕痰用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風痰頭痛、發熱,脈浮大,祛風丸、導痰丸。

寒痰身不熱,口不渴,脈沉遲。

熱痰面赤多汗,口渴眼爛,煩躁,燥結,脈數,用梔連二陳湯,或加石膏、黃芩、竹瀝、蘿蔔汁、化痰丸。

血虛痰,五心煩熱,形體滑瘦,六脈細數,加減四物湯,加貝母、杏仁、青黛。

氣虛痰,面黃肌瘦,六脈濡緩,六君子湯。

精虛痰,骨蒸潮熱,虛火時升,脈多細數,地黃丸、加減二冬湯、固本丸,加玄武膠,佐以理氣之藥。

食積痰,痰味甘甜。五更咳嗽,或成瘧痢,六脈沉滑,或見數大沉實,枳朮丸、保和丸。

老痰,即結痰,頑痰,堅結膠固,吐咯難出,脈見沉牢,海石青黛丸加半夏、栝蔞、膽星。

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結痰也,宜節齋化痰丸。

痰在膈上,六脈弦遲,白芥子可以引達。

痰在腸胃間,腸鳴而濯濯有聲,脈見沉滑,導痰湯。

痰在皮裡膜外,或結核,或麻痹,非竹瀝不能通,非薑汁不能散。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最為要藥,然須看虛實。

腎氣丸,治腎陽不足,不能納火歸源,水泛為痰者最效;腎水陰虛火旺,金水皆枯者,斷斷不可用。

十棗、控涎三花、神佑諸湯,治脅痛,虛人不可妄施。

痰飲在胃,每多攻注,四肢肩背,或為麻木,軟痹腫痛,指迷丸主之。

指迷丸,消胃家上結之痰,化大腸下凝之垢。

半夏(四兩),白茯苓(三兩),廣皮(三兩),枳殼(一兩),元明粉(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竹瀝為丸,鉤藤湯送下。肝膽有火,加膽星;痰積不消,加海石。

按:節齋化痰丸,化肺中燥痰,兼化胃痰者,今指迷丸,消胃中濕痰,兼消腸中痰者也。

飲因水濕,痰因火動,然就火而論,有濕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為燥痰,胃火成痰為濕痰;治燥用潤,治濕用燥,人人知之。用潤而已結之痰,凝滯不化;用燥助火,則痰愈生。思得《金匱》以門冬、半夏同用,又以石膏、半夏同用;節齋化痰丸,以香附、天冬同用,凡此皆是用潤以制燥,用燥以制潤。

方書以二陳湯,加梔連,治濕火之痰;家秘以二陳湯,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火之痰,良以用半夏,則已結之痰,從半夏而化,同石膏,則燥熱之火,從石膏而清,半夏同石膏,亦能散熱,石膏同半夏,亦能化痰,立此法門,用燥不犯辛燥,用潤不犯凝滯。家秘治夾食傷寒,用平胃保和散恐太燥,多衝竹瀝、蘿蔔汁,廣而推悟者也。

白話文:

丹溪雜治:

濕痰用二陳湯;體虛者,用六君子湯。

風痰引起頭痛、發熱,脈搏浮大有力,可用祛風丸、導痰丸。

寒痰表現為身體不發熱,口不渴,脈搏沉而遲緩。

熱痰表現為面紅多汗、口渴眼澀、煩躁不安、大便乾燥,脈搏數而有力,可用梔子連翹二陳湯,或加石膏、黃芩、竹瀝、蘿蔔汁,以及化痰丸。

血虛痰表現為五心煩熱、體形消瘦、脈搏細數,可用加減四物湯,並加入貝母、杏仁、青黛。

氣虛痰表現為面色萎黃、肌膚消瘦、脈搏濡弱,可用六君子湯。

精虛痰表現為骨蒸潮熱、虛火時常上升、脈搏多細數,可用地黃丸、加減二冬湯、固本丸,加玄武膠,再佐以理氣的藥物。

食積化痰,痰液味甘甜,五更咳嗽,或伴有瘧疾或痢疾,脈搏沉而滑,或見數大沉實,可用枳實朮甘湯、保和丸。

老痰,也就是陳舊頑固的痰,堅硬凝結,難以咳出,脈搏沉而有力,可用海石青黛丸,並加入半夏、栝樓、膽星。

痰阻咽喉,咳不出也咽不下,屬於老痰或陳舊痰,宜用節齋化痰丸。

痰阻膈上,脈搏弦而遲,可用白芥子引導痰液排出。

痰阻腸胃,腸鳴漉漉作響,脈搏沉而滑,可用導痰湯。

痰阻皮膚或皮下組織,可能形成結核或麻痺,必須用竹瀝通利,薑汁散結。

滾痰丸,攻瀉腸胃痰積,是很重要的藥物,但需根據虛實情況使用。

腎氣丸,治療腎陽不足,不能將水火歸於正位,導致水液泛濫成痰者最有效;但若腎陰不足,火旺盛,金水都枯竭者,絕對不能使用。

十棗湯、控涎三花湯、神佑諸湯,治療脅痛,體虛者不可隨便使用。

痰飲停滯胃中,常會波及四肢肩背,導致麻木、軟弱、腫痛,可用指迷丸治療。

指迷丸,能消除胃部上積之痰,化解大腸下凝之垢。

組成:半夏四兩,白茯苓三兩,廣皮三兩,枳殼一兩,滑石一兩,甘草五錢。

製法:研成細末,用竹瀝做成丸劑,用鉤藤湯送服。肝膽有火,可加膽星;痰積不消,可加海石。

說明:節齋化痰丸,化解肺部燥痰,兼化胃中之痰;而指迷丸,消解胃中濕痰,兼消腸中之痰。

飲邪由水濕引起,痰邪由火動引起,但就火而言,又有濕火、燥火之分。肺火化痰為燥痰,胃火化痰為濕痰;治療燥痰用滋潤的方法,治療濕痰用乾燥的方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只用滋潤的方法,則已結之痰會更加凝滯不化;而用乾燥的方法助長火勢,則痰液會更多。因此參考《金匱要略》中用麥冬、半夏同用,以及用石膏、半夏同用的方法;節齋化痰丸,用香附、天冬同用,這些都是用滋潤制燥,用乾燥制潤的方法。

方書中用二陳湯加梔子連翹,治療濕熱之痰;家傳秘方則用二陳湯加知母、石膏,兼治燥熱之痰,因為使用半夏,可以使已結之痰得以化解;同用石膏,則燥熱之火可以被清除。半夏與石膏同用,也能散熱;石膏與半夏同用,也能化痰,這就是治療的根本方法。使用乾燥的方法不犯辛燥,使用滋潤的方法不犯凝滯。家傳秘方治療夾雜食物的傷寒,用平胃保和散恐怕太燥,因此多加竹瀝、蘿蔔汁,這就是廣泛推廣和理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