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翹湯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疏散風熱:連翹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連翹湯方劑中加入連翹,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連翹湯的組成中包含瞿麥,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連翹本身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而瞿麥則以利尿通淋見長,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同時又能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有助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 疏散熱毒,利水消腫: 瞿麥能利水消腫,配合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腫脹,例如發熱、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
總之,瞿麥在連翹湯中發揮了輔助清熱解毒,促進利尿通淋的作用,提高了藥方的療效。
連翹湯中加入大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通腑排毒: 連翹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而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兩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促進體內毒素排出,適用於熱毒壅盛,熱結腸胃所致的症狀。
- 消腫止痛,化瘀散結: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配合連翹的消腫止痛作用,共同達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結的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鬱結所致的腫痛、瘡瘍等病症。
連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連翹性寒,味苦,擅於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連翹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增強療效: 甘草能緩解連翹的苦味,使其更容易服用,並能提高連翹的藥效。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健脾益氣的作用,與連翹協同作用,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翹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連翹湯》為古代治療「瘰疬馬刀」之方劑。瘰疬即頸項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結塊,馬刀則指形似長貝之結核,多因肝鬱化火、痰熱互結或氣血瘀滯所致,屬現代淋巴結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等範疇。該方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為主,兼顧活血化痰,適用於熱毒壅滯、痰瘀交阻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瀉火
- 黃芩、黃連:苦寒直折上焦熱毒,尤善清心肝之火,為瘰疬火毒證之基礎藥對。
- 連翹:既清熱解毒,又散結消腫,為「瘰疬聖藥」,名方「連翹散」即以此為君。
- 石膏(加減):若火毒熾盛(痛牽腮顴),石膏清胃火以助降熱。
2. 涼血活血
- 赤芍、當歸:瘰疬日久多兼血瘀,赤芍涼血散瘀,當歸活血養血,防苦寒傷正。
3. 化痰軟堅
- 天花粉、玄參:養陰潤燥、化痰散結,玄參尤擅治瘰疬,《本草綱目》謂其「消癭瘤結核」。
- 貝母(加減):痰凝明顯(局部木硬)加貝母化痰開鬱,外以醋漱去痰涎,標本兼治。
4. 理氣疏鬱
- 枳殼:行氣破滯,氣行則痰消火降,契合瘰疬肝鬱病機。
- 梔子(加減):氣滯化火(脹痛)或單純氣鬱,梔子清三焦鬱火並利濕散結。
5. 驅蟲消疳
- 使君子(加減):若疳蟲蝕瘡(局部色黑),使君子殺蟲消積,針對蟲毒病因。
6. 祛風透邪
- 防風(加減):風邪襲表(腫勢明顯)加防風疏風散結,助連翹透邪外達。
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 清解為主,兼顧標本:以黃芩、黃連、連翹直攻熱毒,輔以活血化痰藥疏通經絡瘀阻,符合「熱者寒之」「結者散之」原則。
- 動態加減,因證施治:根據火、風、氣、痰、蟲等不同兼證靈活調整,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精髓。
- 內外結合:內服湯劑調理氣血,外用醋漱法局部祛痰,增強療效。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瘰疬馬刀之病機層層設藥,展現中醫複方「多靶點」治療特色。
傳統服藥法
黃芩1錢5分,黃連1錢5分,當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連翹1錢,天花粉7分,玄參7分,枳殼5分。
火勝則痛,必牽扯腮顴,加石膏;風勝則腫,加防風;氣勝則長,加梔子;氣鬱則脹,亦加梔子;痰勝則木,加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瀉其風熱;疳(匿心)則黑,加使君子肉;蟲蝕則
水2鐘,煎8分,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連翹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連翹2斤,瞿麥1斤,大黃3兩,甘草1兩。 主治:瘰癧馬刀。
連翹湯, 出處:《痧痘集解》卷六。 組成:連翹、防風、甘草、荊芥、木通、車前、山梔、紫草、瞿麥。 主治:麻疹。
連翹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連翹、川芎、黃芩、芒消、荊芥、薄荷各等分,甘草。 主治:瘰癧堅硬者,不分新久大小。
連翹湯,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組成:連翹、人參、川芎、黃連、生甘草、陳皮、白芍、木通。 主治:小兒頭面遍身生瘡,非乾搽藥,忽然自平,加痰喘者。
連翹湯, 出處:《經效産寶》卷下。 組成:連翹子10分,升麻10分,芒消10分,玄參8分,芍藥8分,白蘞8分,漢防己8分,夜乾8分,大黃12分,甘草6分,杏仁80個(去尖)。 主治:利下熱毒。主治:産後妒乳並癰。
連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 組成:連翹1兩,大黃半兩(銼,炒),當歸(切,焙)1兩,木香半兩,麥門冬(去心)1兩(焙),防風(去叉)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犀角屑1兩,麝香(研)1錢,枳殼(銼,麸炒,去瓤)半兩,惡實(炒)半兩。 主治:傷寒後毒氣攻手足,腫滿疼痛,心神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