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銅鏡鼻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其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鼻部疾患多由濕熱蘊結、血熱妄行引起,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驅除鼻腔內濕熱,同時涼血止血,控制鼻出血。
此外,大黃的苦寒之性,可抑制鼻腔內炎症反應,緩解鼻塞、鼻涕等症狀。
小銅鏡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小銅鏡鼻湯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或燥烈的藥物,甘草的加入可以減輕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某些藥物的抗炎作用,或者增強其他藥物的免疫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銅鏡鼻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有效治療鼻腔濕熱引起的鼻塞、流膿涕等症狀。
- 解毒消腫: 黃芩亦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清熱解毒,消散鼻腔炎症,減輕腫脹,改善鼻塞不通的狀況。
因此,小銅鏡鼻湯中加入黃芩,可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鼻腔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通鼻的效果。
小銅鏡鼻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效。對於鼻腔炎症引發的鼻塞、鼻痛、鼻流膿涕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消散腫脹,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通利鼻竅:芒硝能通利鼻竅,促進鼻腔內分泌物排出,對於鼻腔阻塞、鼻涕粘稠等症狀,能起到疏通鼻竅的作用,恢復鼻腔的通氣功能。
小銅鏡鼻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鼻炎多因熱毒上攻鼻竅,引起鼻塞、流鼻涕等症狀。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消散熱毒,從根本上緩解鼻炎。
-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改善鼻腔乾燥、黏膜脆弱等問題。鼻炎患者常伴有鼻腔乾燥、鼻黏膜充血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潤燥,修復鼻黏膜,緩解這些不適。
小銅鏡鼻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鼻腔局部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對於因血瘀所致的鼻塞、鼻淵、鼻息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潤燥通便: 桃仁性潤,可滋潤乾燥的鼻腔,並促進腸道蠕動,緩解因燥熱便祕引起的鼻出血、鼻腔乾燥等問題。
總之,桃仁的加入,有助於改善鼻腔微循環、清除瘀血、潤燥通便,從多方面改善鼻部疾病,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銅鏡鼻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用於產後惡露不盡、積聚成病,或血氣鬱結導致的心腹疼痛,其主治範疇包括:
- 產後餘疾:產後氣血虛弱,惡露排出不暢,瘀血內停,引發腹痛。
- 惡露不除:瘀血留滯子宮,阻礙新血生成,形成病理性積聚。
- 血氣結搏:氣滯血瘀相互搏結,致使經絡不通,「不通則痛」,故見心腹疼痛。
- 遁屍、三十六屍疾:古代所指「屍病」多與瘀血、邪毒內潛相關,此方通過活血破結,治療瘀阻所致的隱匿性疼痛(如慢性腹痛、瘀血病證)。
此方針對「瘀熱互結」之病機,既化瘀又清熱,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以攻逐瘀熱為核心。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邏輯
銅鏡鼻(燒末):
- 古代認為銅鏡鼻(銅製鏡鈕)燒末後有「破積血,散結氣」之效,屬金屬類藥物,取其重鎮下行之性,助破瘀。
- 現代觀點:銅化合物或具微量礦物質作用,但需謹慎其安全性(此處僅分析傳統理論)。
大黃、芒消(硝):
- 大黃苦寒,瀉熱通便,活血祛瘀,與芒消配伍(類似「大承氣湯」部分結構),峻下熱結,使瘀熱從腸道排出。
- 芒消鹹寒軟堅,助大黃瀉下,共治「熱結旁流」或瘀熱內阻。
桃仁、乾地黃: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針對「血結」;
- 乾地黃滋陰養血,防攻逐藥傷陰,兼能涼血止血,治產後陰血虧虛夾瘀者。
黃芩、甘草:
- 黃芩清熱燥濕,瀉肝膽之火,防止瘀久化熱;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大黃、芒消峻烈之性。
酒煎煮:
- 酒性溫通,助藥勢行散,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組方思路
全方以「攻逐瘀熱」為主軸,結合:
- 破血逐瘀(銅鏡鼻、桃仁)
- 瀉下通腑(大黃、芒消)
- 養陰清熱(乾地黃、黃芩)
- 調和緩急(甘草、酒)
體現「瘀血去則新血生」之理,適用於實證為主、瘀熱互結之證,產後使用需辨明「正氣未衰」方可峻攻。
可能的現代對應病症
推測可應用於以下情況(需中醫辨證):
- 產後子宮復舊不良、胎盤殘留
- 慢性盆腔炎、附件囊腫屬瘀熱型
- 不明原因頑固性腹痛(如腸黏連)
總結
小銅鏡鼻湯為古代攻瘀瀉熱之峻劑,其組成結合「破血、瀉下、清熱」三法,針對「瘀熱搏結」之痛證,體現急則治標的思維。然方中銅鏡鼻現已罕用,臨床需考量替代方案或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銅鏡鼻10銖(燒末),大黃2兩,甘草2兩,黃芩2兩,芒消2兩,乾地黃2兩,桃仁50枚。
以酒6升,煮取3升,去滓,納鏡鼻末3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銅鏡鼻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銅鏡鼻10铢(燒末),大黃2兩,甘草2兩,黃芩2兩,芒消2兩,乾地黃2兩,桃仁50枚。 主治:産後餘疾,惡露不除,積聚作病,血氣結搏,心腹疼痛。亦治遁屍心腹痛,及三十六屍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