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消散

MANG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寒性指數

4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脾經 14%
胃經 10%
小腸經 9%
肺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7%
膀胱經 7%
三焦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2%
心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芒硝為芒消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成分,其作用在於: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清除腸道積滯,緩解便祕,利於排毒。
  2. 清熱解毒:芒硝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其排出體外,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故芒消散中加入芒硝,旨在利用其瀉下通便與清熱解毒之雙重功效,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之目的。

芒消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消散主治濕熱蘊結,症見身熱煩躁、小便短赤、大便祕結等。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熱解毒,通泄腸道,使濕熱之邪得以降泄。
  2. 活血化瘀:芒消散方中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而大黃兼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促進濕熱之邪外泄。

故芒消散方中加入大黃,可發揮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濕熱蘊結之目的。

芒消散方劑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芒消散方劑主治濕熱蘊脾,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而赤茯苓可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促進小便通暢,緩解水腫。
  2. 燥濕化痰: 赤茯苓能燥濕化痰,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芒硝、車前子等共同作用,消散痰濁,利水通淋,達到治療濕熱蘊脾、小便不利等目的。

芒消散方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與芒消散方中其他藥材如芒硝、車前子等,共同發揮利水通淋的作用。

此外,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膀胱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木通在芒消散方中,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芒消散方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濕解毒之功效。芒消散方以芒硝為主,瀉下通便,但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內熱。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平衡芒硝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二、解毒利濕:黃芩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解毒利濕的功效。芒消散方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便祕、腹痛等症,黃芩的解毒利濕作用,可協助芒硝消散濕熱,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芒消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芒消散方中多用寒涼藥物,如芒硝、石膏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避免因寒涼傷脾而影響藥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咳的功效,與芒消散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利濕通便的療效,進一步達到治療熱病、濕熱、便祕等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芒消散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它可治療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不通、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症。木通性寒,味甘,歸腎經,具有利尿通淋之功,可治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症。木通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治療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芒消散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水消腫、補氣、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芒消半兩,蒲黃半兩,芎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鬼箭羽半兩,生乾地黃(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原書(文瑞樓本)作「芒消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芒消散性寒,味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芒消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結膜炎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背部膿瘡黃熱病眼睛紅痛心情煩燥皮膚顏色發黃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芒消散,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主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芒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三。 組成:芒消(别研)半兩,赤茯苓(去黑皮,爲末)1兩。 主治:膀胱結熱不通。

芒消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川芒消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梔子仁1兩,甘草1兩(生,銼),黃芩1兩。 主治:發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煩躁,臍腹妨悶。

芒消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川芒消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赤茯苓3分,木通1兩(銼),黃芩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8-9歲兒臟腑結實壯熱。

芒消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川芒消2兩,前胡1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葛根1兩(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 主治:傷寒先下,九日不解,致令內實,胸脅逆滿,日晚即潮熱者。

芒消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川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梔子仁1兩,鉤藤(銼)1兩,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丹石毒攻眼,疼痛、腫、生翳,心神躁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