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DIAO WEI CHENG QI JIA SHAO YAO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5%
心經 12%
肺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心包經 4%
腎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方中加入大黃,旨在瀉去胃腸積熱,解除便祕,使腸胃氣機通暢,恢復正常運作。

2. 攻下瘀滯: 大黃兼具活血化瘀之功,可將腸胃積滯的瘀血攻下,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促進腸道蠕動,恢復正常排泄功能。

因此,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大黃,可起到瀉熱通便、攻下瘀滯的雙重作用,有效緩解便祕、腹痛、腹脹等症狀,達到調理胃腸的功能。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添加甘草,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緩和藥性:方中含有芒硝、大黃等峻烈之品,容易傷胃。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可以減輕芒硝、大黃對胃部的刺激。
  2.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各味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甘草可以與大黃配伍,使其瀉下而不傷正氣,並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此方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口渴、便祕等。芒硝能清熱瀉火,軟堅通便,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便祕,消除熱結。

二、引藥入腸:芒硝具有引藥入腸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此方中的大黃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芒硝可以幫助大黃更好地發揮作用,並使其藥力直達腸道,促進排便。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承氣湯的燥烈之性: 承氣湯以大黃、芒硝等寒涼之品為主,瀉下力強,易傷陰耗津。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可緩解大黃瀉下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防止津液過度損耗。
  2. 兼顧滋陰養血: 白芍具養血柔肝、止痛緩急之功。因承氣湯瀉下後,往往會出現陰虛血少、腹痛等症狀,白芍可滋陰養血,緩解症狀,使瀉下作用更加平和有效。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添加「生地黃」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結腸胃、實熱便祕等症,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有助於緩解腸胃熱結,促進排便。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邪傷陰或燥邪傷津而導致的口渴、便祕、小便赤澀等症,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加入生地黃有助於改善因熱結導致的陰虛津虧,使排便順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原理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中醫兒科治療「疹病陽明府證」之範疇,主要針對小兒疹病過程中,熱邪內傳陽明胃腑,化燥成實所致之證候,其核心症狀為:

  1. 煩熱:陽明熱熾,擾及心神。
  2. 譫語:熱盛上擾神明,意識昏蒙。
  3. 便秘:腸道津虧,燥屎內結,腑氣不通。

此證屬「陽明實熱兼陰傷」,病機為熱結於胃腸,耗傷陰液,故需「瀉熱通腑」與「養陰涼血」並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解析

  • 調胃承氣湯(大黃、芒消、甘草)

    • 生大黃(3錢):苦寒瀉下,清熱解毒,通導腸腑積滯,直折陽明實火。
    • 芒消(1錢):鹹寒軟堅潤燥,助大黃瀉下燥屎,兼清熱除煩。
    • 甘草(1錢):甘緩和中,調和大黃、芒消峻烈之性,使瀉下而不傷正氣,契合「調胃」之意。
    • 配伍思想:此三藥為《傷寒論》「調胃承氣湯」原方,專治陽明燥熱初結,腑實未甚而陰液未大傷者,瀉熱而不損胃氣。
  • 加芍藥、生地黃

    • 芍藥(2錢):酸甘微寒,養陰和營,緩急止痛,兼制大黃之峻瀉,防熱邪耗傷肝陰。
    • 生地黃(3錢):甘寒滋陰涼血,清熱生津,針對熱邪傷陰之煩熱譫語,補充陰液以制陽亢。
    • 配伍思想:疹病多夾血分伏熱,加芍藥、生地黃,既助清熱涼血,又防瀉下傷陰,體現「存陰」之法。

2. 全方治療原理

  • 瀉熱通腑:以大黃、芒消為主,攻下陽明腑實,使熱邪從大便而解,斷絕熱擾神明之弊。
  • 養陰護正:芍藥、生地黃合用,滋養陰血,緩解熱毒灼津之耗傷,尤其適用於小兒稚陰之體,防瀉下過猛致虛。
  • 標本兼顧:調胃承氣湯治「標」(燥屎熱結),芍藥地黃治「本」(陰血虧損),共奏「瀉實不忘補虛」之效。

3. 針對疹病的特殊性

小兒疹病(如麻疹、風疹)本屬外感溫熱邪毒,若熱毒內傳陽明,易與腸中糟粕相結,形成「腑實熱盛」之變證。此時單用清解透表不足,需通腑瀉熱以「釜底抽薪」;然小兒臟腑嬌嫩,故佐以養陰藥,防峻下傷正,體現「祛邪護正」之兒科用藥特色。


三、綜論

此方為「通下法」與「養陰法」之結合,承襲張仲景「承氣湯」瀉熱思路,又融合後世溫病學派「顧護陰液」之治法,適用於熱結較輕而陰傷已現者。其組方嚴謹,瀉中有補,對小兒疹病陽明熱結兼陰傷者,既能急下存陰,又能防過劑傷正,展現中醫「辨證論治」之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生大黃3錢,生甘草1錢,芒消1錢,芍藥2錢,生地3錢。
流水煎半杯,去滓,入芒消煎化,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破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出處:《四聖懸樞》卷四。 組成:生大黃3錢,生甘草1錢,芒消1錢,芍藥2錢,生地3錢。 主治:小兒疹病陽明府證,煩熱譫語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