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DIAO WEI CHENG QI JIA SHENG DI CONG R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0%
心經 10%
腎經 7%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承氣湯中加入大黃,乃因其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

方中生地黃滋陰清熱,蓯蓉補腎潤腸,二者合用,可滋陰潤燥,緩解便祕。而大黃則可瀉熱通便,幫助排出宿便,改善腸道功能。

三藥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因燥熱便祕所致的胃腸不適,並達到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之效。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方中生地、蓯蓉等藥性偏寒涼,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胃。
  2.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和胃,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胃氣不和、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方中承氣湯瀉下力強,甘草能保護脾胃,避免瀉下過度傷及脾胃。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此方中生地蓯蓉滋陰潤燥,但若熱結於腸,則難以發揮藥效。芒硝可瀉熱解毒,使腸道通暢,利於生地蓯蓉滋陰潤燥,發揮最佳療效。
  2. 引藥入腎:芒硝具有引藥入腎之功效。此方中生地蓯蓉滋陰養血,蓯蓉補腎壯陽,芒硝可引導藥物深入腎經,增強藥效,達到滋陰補腎,潤燥通便的效果。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大腸經,具滋陰潤燥、補腎益精之效。此方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但同時可能耗傷津液,因此加入肉蓯蓉以滋補陰液,避免因瀉下而導致陰虛內熱。
  • 潤腸通便: 肉蓯蓉富含黏液質,能潤滑腸道,促進排泄,有助於緩解便祕。此方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肉蓯蓉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使排便更順暢。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承氣湯原方偏於燥烈,加入生地黃可以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傷陰耗血,更適合熱盛傷陰、津液不足的患者。
  2. 保護脾胃,助消化: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脾胃得血而濡潤,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更好地發揮承氣湯瀉熱通便的作用,促進腸胃蠕動,緩解便祕症狀。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中加入蜂蜜,主要原因如下:

  1. 緩和藥性:方中承氣湯性峻猛,蜂蜜具有潤燥和緩的功效,能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避免出現腹瀉等副作用。
  2. 滋陰潤腸:生地、蓯蓉皆具滋陰潤腸功效,蜂蜜能輔助滋陰補液,使藥效更顯著。蜂蜜亦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有助於緩解便祕。

總之,蜂蜜的加入,不僅能緩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加平和有效。

主治功效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組成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舉、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黃。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治陰虛發熱、眩暈、耳鳴、心悸失眠、盜汗、咳嗽瀉肺、腸燥便祕。
  • 蜂蜜:補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解毒、潤肺、潤燥、健脾胃。

主治

  • 小兒痘病:兒童患上的痘瘡疾病。
  • 陽明腑證:指中醫學中的陽明腑症候,主要表現為發熱、口乾、便祕、腹痛等症狀。
  • 潮熱譫語:患者出現潮熱(體溫忽冷忽熱)和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
  • 腹痛便祕:患者出現腹部疼痛和便祕的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以大黃、甘草、芒硝、肉蓯蓉、生地黃作為主藥,配合蜂蜜,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氣養血、潤肺止咳的作用,可治療小兒痘病、陽明腑證、潮熱譫語、腹痛便祕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大便秘結大腸激擾綜合症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出處:《四聖懸樞》卷三。 組成:大黃2錢,甘草1錢,芒消2錢,肉蓯蓉3錢,生地3錢,白蜜半杯。 主治:小兒痘病,陽明腑證,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