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通膈湯

牛黃通膈湯

NIU HUANG TONG G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2%
肺經 9%
三焦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5%
腎經 3%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通膈湯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開竅:牛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方中加入牛黃,可有效清熱解毒,開通心胸,緩解高熱神昏、痰濁壅塞之症。
  2. 化痰散結:牛黃亦有化痰散結之功,能化解痰濁,消散胸中鬱結。此方用於治療熱痰阻滯,氣機不利之症,牛黃的加入有助於痰濁的化解,使氣機通暢。

牛黃通膈湯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基於芒硝的以下兩點特性: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此方治胸膈痞滿、熱毒壅滯,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大腸,使熱毒得以宣泄,達到通膈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可引藥下行,將其他藥物引入下焦,加強其瀉熱通便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胸膈痞滿的消除。

因此,芒硝在牛黃通膈湯中起到疏通氣機、清熱解毒、通利大腸的作用,是治療胸膈痞滿的重要藥物。

牛黃通膈湯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膈: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腑、解毒之效。牛黃通膈湯主治熱邪壅塞,心胸煩悶,氣逆喘促,大黃可瀉熱解毒,通利腸胃,使熱邪得以下泄,解除心胸鬱熱,通暢氣機。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牛黃通膈湯中,牛黃、冰片等藥物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與大黃相輔相成,增強通絡化瘀之效,使血行通暢,心肺功能得以改善。

牛黃通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牛黃通膈湯以牛黃、麝香等辛烈之品為主,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使藥力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協調,並能增強藥物的功效。例如,甘草能增強牛黃的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通膈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初覺中風1-2日屬實證者」,尤其針對「風痰」壅塞之證。中風初期若見痰熱閉阻、腑氣不通,症見神昏、喉間痰鳴、便秘、面赤氣粗等實熱象,此方旨在通泄痰熱、開竅醒神,以「利下」為愈病之度,屬急下存陰、釜底抽薪之治法。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一兩)

    • 為君藥,性寒沉降,瀉熱通腑,攻逐積滯,直折陽明實火。中風痰熱內閉時,腑氣不通則濁氣上攻心腦,大黃導火下行,緩解風火痰熱上擾之勢。
  2. 牛黃(三錢,研)

    • 為臣藥,清心豁痰、開竅醒神。風痰蒙蔽清竅時,牛黃能解熱毒、化痰利竅,協同大黃使痰熱從下而泄,兼顧神昏之標。
  3. 樸消(三錢,研)

    • 助大黃軟堅瀉下,咸寒潤燥,穿透痰熱膠結,增強通腑滌痰之效。與牛黃同研調服,取其迅捷之性,速開壅塞。
  4. 甘草(一兩,炙)

    • 緩和大黃、樸消峻烈之性,調和藥性,防苦寒傷胃,兼能益氣和中,於攻邪中顧護正氣。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通腑瀉熱」為核心,結合「化痰開竅」,體現「上病下治」之法。風痰實熱壅盛時,藉通降陽明以泄少陰(心)之火,使痰熱隨腸道而去,神志得清。方中牛黃與硝、黃並用,標本兼治:牛黃治痰熱之標,硝、黃治腑實之本,甘草居中調停。

適用機理
中醫認為「中風實證」多因痰熱內結、氣血上逆,此方針對痰熱腑實證,通過瀉下使「邪有出路」,降低顱內氣血上沖之壓力,符合《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牛黃(研)3錢,樸消3錢(研),大黃1兩,甘草1兩(炙)。
上藥除研藥為末外,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牛黃、樸消一半調服。以利為度,須動三兩行,未利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通膈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八。 組成:牛黃(研)3錢,朴消3錢(研),大黃1兩,甘草1兩(炙)。 主治:初覺中風1-2日屬實證者,風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