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黃散

睡黃散

SHU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1%
脾經 11%
三焦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睡黃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硫化鉛礦石,具有較強的鎮靜和抗癲癇作用。雄黃中的成分可以透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達到一定的鎮靜效果,從而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

另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解毒、驅邪的功能,有助於化解內部的病理性因素,從而促進身體的康復。其獨特的化學成分使得雄黃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毒性,應謹慎使用,特別是在劑量和用法上需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因此,在使用睡黃散時,應考慮其療效與風險,以確保安全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睡黃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睡黃散多用於治療熱病,熱邪壅滯,導致便祕、發熱、神昏等症狀。芒硝能清熱瀉火,通利大便,使熱邪得以降解,達到清熱解毒、醒神止痛的功效。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下行,使其藥效直達病竈。睡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芒硝能引導這些藥物下行至腸胃,發揮其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功效。

睡黃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睡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性寒,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的療效。

睡黃散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牛黃味苦性涼,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睡黃散治症多為熱病昏迷、神志不清,而牛黃能清心火、開竅醒神,使神志恢復,故為方中必不可少之藥。

二、鎮驚安神:牛黃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對於熱病引起之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能起到平息躁動、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正常意識。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睡黃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睡黃散》首載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主治「鼻衄」(鼻出血),並提及對「時氣舌脹、咽喉腫及熱極者」有效。其特色在於服藥後患者「相次便睡,微有汗出」,推測其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達到止血、緩解熱毒上攻所致腫痛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黍粘子(牛蒡子)

    • 性味辛涼,歸肺、胃經,能疏散風熱、解毒利咽。
    • 本方取其「清上焦熱」之力,針對咽喉腫脹、熱極上衝之病機,兼助透邪外解。
  2. 雄黃

    • 性溫燥有毒,但少量用之可「解毒辟穢」,古籍常用於熱毒壅盛之證(如咽喉腫痛)。
    • 與牛蒡子配伍,一涼一溫,共奏瀉火解毒之效。
  3. 馬牙消(芒硝)

    • 苦寒瀉下,能清熱軟堅,引熱下行。
    • 通過瀉熱通便,使上焦火熱從腸道外泄,減輕鼻衄、舌脹等「熱亢於上」之症。
  4. 牛黃

    • 苦涼,為經典清熱解毒藥,擅長息風開竅、涼血消腫。
    • 少量加入可增強全方涼血止血、鎮靜安神之效,助「便睡」以調和氣血。
  5. 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峻烈之性,並保護脾胃。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瀉火為輔:以牛蒡子、牛黃清上焦熱毒,雄黃、芒硝瀉火解毒,形成「上清下瀉」之勢,使熱邪從汗(微汗)、二便(芒硝通腑)分消。
  • 涼血與安神並行:熱極易擾心神,牛黃配合微量芒硝的沉降之性,可引火下行,助患者「便睡」以恢復陰陽平衡。
  • 外用內服結合:以豬膽汁(苦寒清熱)和新汲水(清涼之性)調服,增強清熱涼血之效,尤適合熱毒熾盛之急症。

四、延伸應用思考
本方雖原治鼻衄,但從組成推測,可能亦用於「風熱上攻」或「熱毒內蘊」所致的急性咽喉腫痛、高熱煩躁等症,符合「異病同治」原則。其「睡」的機制,或與熱退神安、氣血調和相關,非單純鎮靜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黍粘子1兩半(微炒),雄黃半兩,馬牙消半兩,甘草半兩,牛黃少許。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用豬膽汁與新汲水調下。患者相次便睡,微有汗出。如時氣舌脹,咽喉腫及熱極者,如前法斟酌多少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睡黃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黍粘子1兩半(微炒),雄黃半兩,馬牙消半兩,甘草半兩,牛黃少許。 主治:鼻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