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冰散
TOU B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9)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6%
三焦經 8%
肝經 8%
腎經 8%
小腸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肺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透冰散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對於熱邪壅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便祕腹脹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通利二便。
- 消腫止痛:芒硝能引熱下行,並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局部紅腫疼痛,芒硝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總之,透冰散中加入芒硝,旨在通過其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壅盛,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透冰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透冰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侵襲、肺熱咳嗽等症,方中藥物多偏寒涼,而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傷正氣。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止咳平喘、潤肺止渴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知母等相配伍,能增強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透冰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冰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胸膈熱,口內生瘡」,屬上焦熱證範疇。其證因熱邪蘊積胸膈,上攻口腔,致生瘡潰瘍,或伴口乾舌燥、煩熱等症。方名「透冰」,喻其清熱之力如冰透徹,能速解鬱熱。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樸消(芒硝)
- 性味鹹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瀉熱通便、軟堅散結。
- 此方取其局部外用,藉其清熱解毒之性,直接滲透口腔瘡面,剝蝕熱毒腐肉,緩解腫痛。
龍粉(龍腦、冰片)
- 性辛涼,芳香走竄,擅清熱止痛、生肌斂瘡。
- 外用可助開竅散火,迅速緩解口瘡灼痛,並引藥透達黏膜深層。
甘草
- 甘平緩急,既能解毒和藥,又可緩和樸消、冰片之峻烈,保護口腔黏膜,兼顧標本。
合方邏輯與機理
- 清熱瀉火:樸消直折胸膈實熱,冰片辛涼透散,二者一瀉一透,共除滯熱。
- 斂瘡止痛:冰片局部麻醉,甘草抗炎生肌,協同促進口瘡癒合。
- 外用直達病所:三藥為末「乾摻入口」,避開脾胃吸收,專攻上焦熱毒,符合「熱者寒之」「火鬱發之」原則。
推論應用
此方設計簡峻,側重外治實熱口瘡。若內服需調整配伍(如加黃芩、梔子等清上焦藥),然古籍明載外用,反映古人對黏膜給藥的直觀經驗,亦彰顯攻邪務速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樸消1錢,龍粉1錢,甘草1錢。
上為末。
乾摻入口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心胸煩熱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透冰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朴消1錢,龍粉1錢,甘草1錢。 主治:胸膈熱,口內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