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碧玉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碧玉散治療的病症多為熱毒蘊結,導致的紅腫疼痛,芒硝可以清熱解毒,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二、引藥入腑: 芒硝性滑,可以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腸胃,促進藥力發揮。碧玉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芒硝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碧玉散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有毒,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邪避疫,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碧玉散中加入雄黃,目的在於利用其毒性,殺滅病竈中的蟲毒,達到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的效果。
- 外用為主:碧玉散為外用藥,由於雄黃毒性較強,不宜內服。其在碧玉散中使用劑量較小,且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減輕毒性,確保藥效安全。
碧玉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等症狀,皆有良好的療效。
碧玉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青黛在此方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碧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碧玉散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辛燥,甘草可以緩解其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二、緩解毒性:甘草具有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同時,甘草還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藥物作用更加顯著。
碧玉散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薄荷性寒,味辛,入肺、肝經,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
對於碧玉散所治療的症狀,例如風熱感冒、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等,薄荷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此外,薄荷還能促進汗腺分泌,有助於散熱解表,進一步提升藥效。因此,薄荷在碧玉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碧玉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醫家古籍記載,碧玉散的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特別針對心肺積熱上攻咽喉所導致的病症,並兼具外治皮膚疾患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心肺積熱,上攻咽喉: 《衛生寶鑒》、《奇效良方》皆指出,碧玉散主治心肺積熱,熱邪上擾咽喉,導致腫痛閉塞,水漿難下,甚至出現喉痹、重舌、木舌等症狀。此時,方中青黛涼血解熱,可清泄熱毒,緩解腫痛。
- 外治皮膚疾患: 《仁齋直指方論》、《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等記載碧玉散可治癬、瘡瘍等皮膚病。其原理可能在於青黛、芒硝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效,能有效對抗皮膚炎症。
- 口瘡:《聖濟總錄》提到,碧玉散用於治療口瘡,且對其他藥物無效的口瘡有效。雖然此處方組成僅有膽礬,但根據其他記載,推測此處的碧玉散亦可能包含青黛等清熱解毒之藥,故能緩解口瘡的紅腫熱痛。
2. 引導熱邪下行:
- 雖然芒硝以通便功效著稱,但在此方中,可能兼具引導熱邪下行的作用,使積聚在咽喉的熱毒,透過排泄管道排出,緩解局部腫脹。
3. 調和藥性,兼顧脾胃:
- 甘草在此方中,不僅調和諸藥藥性,亦具有緩急止痛、調和脾胃之效,以防苦寒藥物過於傷及脾胃,導致不適。
應用範圍:
碧玉散的應用範圍廣泛,不僅內服,亦可外用,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 咽喉腫痛: 由於心肺積熱所致的咽喉腫痛、閉塞,吞嚥困難等。
- 各種皮膚炎症: 如癬、瘡瘍、浸淫黃水瘡等。
- 口瘡: 對其他藥物效果不佳的口瘡,可考慮使用。
- 眼疾:如《審視瑤函》提到碧玉散可用於治療眼睛腫脹、紅赤昏暗、羞明怕日、翳膜?肉等眼疾。
- 其他兼症: 《麻科活人全書》提及,碧玉散可清肝火。另有醫案將碧玉散用於治療氣喘、嘔吐等病症。
- 配合其他方劑: 碧玉散亦常作為加減方應用,如《醫方集解》、《成方切用》提及,在六一散基礎上加青黛即為碧玉散,加薄荷則為雞蘇散,以增強清熱解毒、清肝或清肺之效。
注意事項:
- 雖然碧玉散多為清熱解毒之品,但古籍中亦有提及,體虛氣弱者,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寒傷脾胃。
總結:
碧玉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尤其適用於心肺積熱上攻咽喉所致的相關病症,亦可外治多種皮膚疾患。本方靈活多變,既可單獨應用,亦可作為加減方,發揮其獨特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膽礬半兩(鍋子內燒通赤,地上出火毒)。
上研細。
每取少許,敷瘡上,有清涎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碧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一。 組成:銅青3錢,麝香1字,輕粉1字。 主治:牙疳腫爛。
碧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膽礬半兩(鍋子內燒通赤,地上出火毒)。 主治:口瘡,諸藥不效者。
碧玉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三。 組成:僵蠶1兩,青黛1兩,蒲黃2兩,盆消2兩,甘草2兩,薄荷3兩。 主治:咽喉腫痛。
碧玉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辰砂1錢,桂府滑石(水飛過)6兩,甘草1兩,青黛少許。 主治:散肝火。主治:暑月小便不利。
碧玉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六。 組成:朴消(明淨者)1兩,雄黃(明亮者)2錢,青黛1錢,甘草1錢,薄荷1錢半。 主治:喉痹。痰涎塞盛。
碧玉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三。 組成:黃柏末5錢,紅棗肉(燒炭存性)5錢。 主治:燕窩瘡,俗名羊鬍子瘡。生於下頦,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紅熱癢微痛,破津黃水,形類黃水瘡,浸淫成片,但疙瘩如攢,由脾胃濕熱而成;及黃水瘡,初如粟米,癢而兼痛,破流黃水,浸淫成片,隨處可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