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胃散

LIA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肝經 13%
肺經 12%
脾經 12%
三焦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7%
腎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涼胃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青黛為蓼藍葉經發酵製成的藍色粉末,性寒,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涼胃散主要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胃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青黛的清熱解毒之功,可以幫助清熱解毒,緩解胃熱之症,起到涼胃止痛的作用。

涼胃散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的功效。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腑泄熱,對於胃熱引起的口渴、胃痛、便祕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芒硝還具有引藥下行的功效,能將其他藥物引導至胃部,加強其清熱瀉火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涼胃散方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的作用。涼胃散主治胃熱熾盛,症狀如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胃脘灼痛、便祕等,大黃可有效清熱瀉火,緩解上述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胃部血液循環,改善胃部瘀血,有助於緩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涼胃散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熱熾盛所致的相關症狀。

涼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涼胃散通常用於治療胃熱、口乾舌燥等症狀,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寒涼,造成脾胃虛寒的副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健脾、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夠補益脾胃之氣,幫助胃氣恢復正常,同時也增強了涼胃散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涼胃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涼胃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小兒多汗:尤其夜間汗出,伴有頭髮枯黃、身體消瘦等症狀,多由血熱引起。
  • 胃火旺盛:可見燥渴內熱、肌肉消瘦、月經不行(婦女)、消穀善飢、小便黃赤等症狀。

治療原理

涼胃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熱者寒之」的原則,通過清熱瀉火、滋陰養血來達到治療目的。以下分析各篇古文內容,探討其治療原理:

  1. 《幼幼新書》| 劉昉:指出小兒夜間汗出多因「血熱」,即體內熱邪過盛。熱邪熏蒸,迫使津液外泄,故見多汗;熱邪耗傷陰血,導致頭髮枯黃、身體消瘦。涼胃散中的青黛、芒硝、大黃均有清熱之效,能夠清除體內熱邪,使津液不再外泄,從而止汗。

  2. 《續名醫類案》| 魏之琇:記載一婦人素有胃火,使用涼胃散後症狀緩解。其後因勞累過度,胃火復熾,並伴有陰血虧虛的症狀。醫者薛氏認為此時單純清胃熱不足以治本,還需滋養陰血。因此,他先用逍遙散加丹皮、炒梔清胃熱,再用八珍湯加茯苓、遠志以養脾血。這說明涼胃散雖能清胃火,但對於陰血虧虛者,需配合滋陰養血之法。

  3. 《醫宗必讀》| 李中梓:提到「涼胃散,脾胃有熱,消穀善飢,溺色黃赤。」這裏明確指出涼胃散可治療脾胃熱盛導致的消穀善飢、小便黃赤等症狀。其方中黃連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陳皮理氣健脾,茯苓利水滲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理氣、利濕之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涼胃散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瀉火來治療熱證。其中,青黛、芒硝、大黃清熱瀉火,針對熱邪本身;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刺激性。當熱邪清除後,相關症狀自然得到改善。但需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陰血不足的情況,還需配合滋陰養血的藥物,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另外,古代的[涼胃散]與現代的[涼胃散]在組成上有所差異,古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多汗,而現代主要用於治療胃火上炎所致的口臭、牙痛、口腔潰瘍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青黛半兩,馬牙消半兩,大黃(蒸)半兩,甘草(炙)1分。
上為末。
每服半字,蛤粉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涼胃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玉決》。 組成:青黛半兩,馬牙消半兩,大黃(蒸)半兩,甘草(炙)1分。 主治:小兒多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