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咽喉碧玉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青黛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部位的炎症反應,起到改善症狀的作用。
此外,青黛還可化瘀止血,對於咽喉部位的瘀血積聚,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咽喉碧玉散中加入青黛,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的目的。
咽喉碧玉散中包含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味苦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咽喉碧玉散主治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芒硝能清熱解毒,消散咽喉局部炎症,緩解腫痛。
-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直達咽喉部位,增強藥效。咽喉碧玉散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板藍根等,亦需芒硝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作用,快速緩解咽喉腫痛。
咽喉碧玉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解毒: 蒲黃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聲嘶、口乾舌燥等熱毒引起的症狀。
- 止血生肌: 蒲黃還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以幫助咽喉部位的損傷組織癒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蒲黃在咽喉碧玉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咽喉炎症,促進傷口癒合,改善患者的症狀。
咽喉碧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咽喉疼痛及炎症:甘草性甘,味平,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對於咽喉炎症所造成的疼痛、腫脹,甘草能有效緩解症狀,並促進炎症消退。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甘草性平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對咽喉造成過度刺激。同時,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咽喉碧玉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心肺積熱上攻」所致咽喉病症,關鍵病機為熱毒壅滯上焦,具體表現如咽喉腫痛閉塞、水漿難下,甚則化生喉疖、重舌(舌下血脈腫脹)、木舌(舌體僵硬腫大),以及喉科急症「乳蛾」(扁桃體炎)。其功效側重於清熱解毒、消腫利咽,兼能涼血散結,屬清熱瀉火劑範疇。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析
青黛(1兩)
- 性味鹹寒,歸肝、肺經,長於清解心肺肝經鬱熱,為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要藥。
- 所含靛藍、靛玉紅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之效,針對咽喉腫痛熱毒熾盛者,直接清熱瀉火。
盆消(芒硝,1兩)
- 苦鹹大寒,善瀉熱通便、軟堅散結,藉瀉下之功導心肺積熱從腸道而出,屬「上病下治」之法。
- 外用能滲透黏膜消腫,與青黛協同增強清熱效力,防治熱毒壅結成癰(如喉疖)。
蒲黃(1兩)
- 甘平入血分,既活血化瘀以防熱毒瘀滯,又止血生新,適用於熱傷血絡之重舌、木舌。
- 與青黛配伍,涼血而不留瘀,散結而不傷正,針對腫脹閉塞之症。
甘草末(1兩)
- 甘平調和諸藥,緩解芒硝峻下之性,並能清熱解毒、潤緩咽喉之急迫腫痛。
- 所含甘草酸具抗炎護膜作用,保護潰瘍黏膜。
治療原理綜論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瀉火散結為輔」為核心,機理可分三層:
- 直折火勢:青黛、芒硝內外分消熱毒,一清一瀉,遏止熱邪上攻咽喉。
- 消腫通閉:蒲黃活血散結,芒硝軟堅滲透,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所致腫脹堵塞。
- 黏膜修復:甘草調護咽喉黏膜,緩解刺激,與砂糖製丸時更增潤澤之效。
劑型運用特點
散劑「乾摻咽內」或丸劑「噙化」均為傳統外治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透過黏膜吸收,兼有局部清潔與藥效持續釋放之優勢,尤適急症。
傳統服藥法
青黛1兩,盆消1兩,蒲黃1兩,甘草末1兩。
上為細末。每用藥少許乾摻在咽,咽內細細咽津,綿裹噙化亦得。若作丸,砂糖為丸,每兩作50丸。
每服1丸,噙化咽津亦得。
碧玉散(《衛生寶鑒》卷十一)、羅青散(《瑞竹堂方》卷五)。本方改為丸劑,名「碧玉丸」(見《醫方大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咽喉碧玉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青黛1兩,盆消1兩,蒲黃1兩,甘草末1兩。 主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或生喉癤、重舌、木舌腫脹。咽喉單雙乳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