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樹葉洗劑

栗樹葉洗劑

LI SHU YE XI J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7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心經 28%
脾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2%
胃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慄樹葉洗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的作用。慄樹葉性寒,直接使用可能引起皮膚刺激或過敏反應。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寒性,減輕刺激性,使藥物更溫和,更適合外用。

其二,甘草具有抗炎止癢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和炎症。慄樹葉洗劑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其療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慄樹葉洗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蟲止癢: 雄黃性溫,有毒,具有殺蟲止癢之效。慄樹葉則具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二者合用,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滋生,減輕皮膚瘙癢症狀,特別適用於由蟲咬引起的皮膚問題。
  2. 抗菌消炎: 雄黃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抑制細菌感染,配合慄樹葉的消炎作用,可以共同作用於皮膚炎症,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然而,雄黃有毒,使用時應嚴格控制劑量,並諮詢專業醫師,避免藥物中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栗樹葉洗劑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記載主治「漆性皮炎」,即接觸生漆或漆樹後引發的皮膚過敏反應,古代稱為「漆瘡」,症見皮膚紅腫、丘疹、水皰、瘙癢灼痛,甚則糜爛滲液。其外洗之法,旨在清熱解毒、收斂止癢,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鮮板栗樹葉(君藥)

  • 特性:性味苦澀平,民間多用於收斂止血、解毒消腫。
  • 作用:針對漆瘡濕熱蘊膚之病機,其苦澀之性可清熱燥濕,收斂水皰滲液,減少皮膚糜爛。現代研究顯示,栗樹葉含鞣質、黃酮類成分,具抗炎、抑菌效果,可舒緩皮膚炎症。

2. 生甘草(臣藥)

  • 特性:甘平,為解毒調和之要藥。
  • 作用:助君藥增強解毒之效,其甘草酸成分能抑制過敏反應,減輕皮膚紅腫瘙癢。外用以「甘緩」之性緩和漆毒之烈,防止炎症擴散。

3. 雄黃粉(佐藥)

  • 特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止癢。
  • 作用:針對漆瘡濕毒鬱結,雄黃外用可抑制皮膚真菌及細菌感染(尤其伴隨搔抓後續發感染),其揮發性成分亦有局部麻醉效果,緩解灼痛感。然其毒性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長期使用。

4. 鐵鏽粉(使藥)

  • 特性:即氧化鐵,性味辛涼,古方多用於清熱鎮驚、收濕斂瘡。
  • 作用:與板栗葉協同增強收斂之效,吸附皮膚滲液,形成保護層以隔絕刺激;其涼性可輕微鎮靜皮膚灼熱感,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方劑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解濕毒、收斂止癢」為核心,針對漆瘡「濕、熱、毒」三邪交織的病理特點:

  • 鮮板栗葉+鐵鏽粉:主收斂濕瘡,控制滲出。
  • 生甘草+雄黃:主解毒殺蟲,抑制過敏與感染。
    四藥合用,外洗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藥物之代謝負擔,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路,屬標本兼顧之局部療法。

(註:組方中含雄黃,今人使用需嚴格遵循古法劑量與適應症,必要時諮詢專業中醫師。)

傳統服藥法


鮮板栗樹葉250克,生甘草31克,雄黃粉15克,鐵鏽粉31克。
水煎,外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栗樹葉洗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鮮闆栗樹葉250g,生甘草31g,雄黃粉15g,鐵鏽粉31g。 主治:漆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