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淋蘸方

雄黃淋蘸方

XIONG HUANG LIN ZH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心經 29%
肝經 16%
脾經 12%
肺經 12%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是一種源自於礦石的中藥材,主要成分為硫化砷,具有獨特的藥理功效。在中藥方劑中,雄黃淋蘸方的使用通常是針對某些皮膚疾病及其相關症狀。其主要功效包括解毒、消腫以及抗菌。雄黃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強烈的燥濕功效,能夠有效地改善皮膚的炎症和瘙癢,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用於治療皮膚癬類或其他真菌感染。此外,雄黃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速受損組織的癒合。

然而,因為雄黃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必須謹慎,並且不可過量服用。這也是為什麼在臨牀應用中,雄黃通常會與其他和諧的藥材配伍,以達到平衡效果,降低其潛在的副作用。因此,雄黃淋蘸方的組成不僅體現了中醫治療的複雜性,也強調了中藥材搭配的重要性,需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

雄黃淋蘸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疽毒等問題。其中,甘草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甘草具有和中、調和諸藥的功效,它能夠減少其他藥材的刺激性,增強整體方劑的協同作用。此外,甘草還具備潤肺止咳、調理脾胃的特性,可以改善方劑的口感及消化吸收效果,達到增強療效的目的。

在雄黃淋蘸方中,甘草的加入不僅平衡了雄黃的燒灼性,還能幫助減輕患者的不適感。更重要的是,甘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甘草的甘甜滋味使這個方劑更加柔和,對於虛弱患者也相對友好。因此,甘草在此方劑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它不僅是調和的媒介,更是整個方劑的靈魂所在,充分顯示出中醫藥對於組方設計的深厚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古代文獻記載,本方主治「虛勞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療者」,意指因虛勞(長期氣血虧虛或勞損)導致的陰部腫大(可能涉及睪丸、外陰或腹股溝淋巴結),腫脹如升斗般明顯,且伴有硬結疼痛,屬頑固難治之症。此類症狀可能與現代醫學的慢性炎症(如附睪炎、疝氣)、淋巴結腫大或陰囊水腫等相關。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雄黃(主藥)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袪痰、散結消腫。
    • 外用作用:雄黃含硫化砷,具抗菌、消炎效果,古代多用於瘡瘍腫毒、濕疹疥癬。此處以油研後綿裹,可能為減緩刺激性,並透過外洗滲透病灶,以消腫散結。
  2. 甘草(輔藥)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補益脾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外用能緩和皮膚炎症。
    • 配合邏輯:甘草可調和雄黃之毒性,並增強抗炎作用;其甘緩特性亦能舒緩局部疼痛,與雄黃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解毒散結:雄黃為核心,針對「核痛」(硬結疼痛),推測其辛溫走竄之性能疏通局部氣血瘀滯,化解濕毒凝聚。
  2. 溫通消腫:虛勞陰腫可能伴隨氣血運行不暢,雄黃溫性配合溫洗法(煎煮後趁熱外洗),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腫脹。
  3. 外治直達病所:透過淋洗外治法,藥效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雄黃的毒性風險,且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四、配伍特點

  • 簡潔對證:僅兩味藥,主次分明,雄黃攻邪、甘草護正,體現「峻藥緩用」思路。
  • 外用安全:相較內服,外用雄黃(尤以油研綿裹)可降低毒性,集中藥力於局部病灶。

總結:此方以雄黃解毒散結為主,甘草調和為輔,透過外洗法治療虛勞陰腫,推測其機理為抗菌消炎、促進局部代謝,適用於慢性頑固性陰部腫痛。方劑結構簡單,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與「外治緩急」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油研綿裹),甘草1尺。
上以水3升,煮取2升,去滓。看冷熱,於密室中洗之。後以暖棉衣裹之,1日1度用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雄黃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骨質疏鬆症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淋蘸方,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雄黃1兩(油研綿裹),甘草1尺。 主治:虛勞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