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葛散子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解毒辟邪: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辟邪、殺蟲止癢之效。古人認為,雄黃可驅除瘴癘之氣,並能治療因邪氣入侵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瘟疫、瘧疾等。葛散子作為一種解毒散寒的方劑,加入雄黃旨在增強其解毒辟邪功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止癢殺蟲:雄黃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疥瘡等皮膚病。葛散子中加入雄黃,除了解毒外,還可發揮止癢殺蟲的作用,幫助治療皮膚病症。
葛散子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葛散子中其他藥材性味偏寒涼,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使藥物更加平和、安全。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葛散子主治發熱、口渴、煩躁、頭痛等症狀,而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疼痛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葛散子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葛散子主治脾虛氣滯、食積不化,而當歸可以補益氣血,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積不化、腹痛等症狀。
- 配合葛根,增強散寒止痛功效:葛散子方劑以葛根爲主,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的功效。當歸與葛根相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發揮散寒止痛、調和氣血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脾虛氣滯、食積不化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葛散子」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幼幼新書》記載,「葛散子」主要用於治療嬰兒驚癇掣瘲,且症狀嚴重,一日一夜發作次數可達百餘次。此病症描述為現代醫學中的嬰幼兒高熱驚厥或癲癇發作,表現為抽搐、痙攣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葛散子」的組成藥味看似簡單,但其配伍蘊含著一定的治療原理:
解毒鎮驚、辟穢止痙:
- 雄黃: 雄黃性辛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為驚癇多與體內邪毒積聚有關,雄黃的解毒之性能夠清解體內毒邪,從而達到鎮驚止痙的目的。此外,雄黃具有辟穢之功,有助於改善驚癇的環境。
調和脾胃、緩急止痛:
- 甘草: 甘草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甘草能夠緩和雄黃的辛燥之性,同時調和脾胃,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並且能夠緩解肌肉痙攣所帶來的疼痛感。
養血活血、平肝息風:
- 當歸: 當歸性溫,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嬰幼兒驚癇多與肝風內動有關,而肝風的產生又與陰血不足相關。當歸能夠補養陰血,使肝血充足,從而起到平肝息風的作用,防止驚癇發作。
整體配伍:
- 葛散子由雄黃、甘草和當歸三味藥物組成,其組方思路著重於「解毒、調和、養血」的結合。雄黃以解毒鎮驚為主,甘草以調和脾胃,當歸以養血活血。三者相互協同,在解毒的同時兼顧扶正,從而達到緩解驚癇的目的。
總結:
葛散子的組方精妙之處在於,在治療驚癇的同時,考慮到嬰幼兒體質的特殊性,以及驚癇可能存在的病理機制,在解毒的基礎上,兼顧了調和脾胃和養血。此方藥效雖強,但亦不乏溫和之處,可謂治療嬰幼兒驚癇的經典方劑。雖然方中並未直接使用平肝熄風之藥,但從整體配伍來看,當歸的養血之功,對於緩解肝風內動亦有輔助作用。
傳統服藥法
葛(炒)6分,雄黃6分,甘草(炙)6分,當歸3兩(好者)。
上為末。
取1小豆大,乳汁和令咽之,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葛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 組成:葛(炒)6分,雄黃6分,甘草(炙)6分,當歸3兩(好者)。 主治:嬰兒驚癇掣瘲,1日1夜百餘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