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喉散

漱喉散

SHU H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痧喉證治匯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8%
肺經 9%
三焦經 9%
脾經 9%
腎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漱喉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效。對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消腫止痛: 芒硝具有引火下行、消腫止痛之效。咽喉腫痛時,芒硝可引火下行,消散炎症,緩解疼痛。同時,芒硝的滑利特性,也能幫助清除咽喉部的積聚物,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芒硝在漱喉散中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咽喉炎症,促進康復。

漱喉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喉部不適,如喉嚨疼痛或潰瘍。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因為雄黃具有抗菌消炎的特性。雄黃含有的硫化物能有效抑制細菌及真菌的生長,有助於清除喉部的病原體,減輕炎症反應。此外,雄黃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癒合,從而提高喉部的恢復速度。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視為一種具備熱性質的藥材,能夠清熱解毒,適用於因風熱或熱毒引起的喉部症狀。因此,將雄黃納入漱喉散中,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更能針對病因進行調理,達到解毒消炎的目的。這也顯示了中醫在用藥上講究的配伍原則,旨在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漱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漱喉散針對「爛喉痧」而設。此症屬溫病範疇,臨床以咽喉腐爛、紅腫灼痛、伴發痧疹(皮膚紅疹)為特徵,多因熱毒熾盛、壅滯咽喉所致。其病機核心為熱毒化腐成膿,痰火膠結喉間,故需清熱解毒、化痰消腫、祛腐生新。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元明粉(芒硝精製品)

  • 性味功效:辛、鹹、寒,歸胃、大腸經。具瀉熱通便、軟堅散結、清熱消腫之效。
  • 方中角色
    外用時,其寒性可直折火毒,鹹味能軟化腐爛組織,促進痰膿排出。以蘿蔔汁調用,借蘿蔔辛涼之性(《本草綱目》載其「散服及炮煮服食,下氣消穀,去痰癖」),增強清熱化痰之功,並導熱毒從上而解(漱吐)。

2. 雄黃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外用治癰疽疔瘡、喉風喉痹。
  • 方中角色
    其辛溫之性可開泄痰毒,與元明粉寒涼配伍,形成「寒溫並用」之勢,既能制約雄黃溫燥傷陰之弊,又可協同化解熱毒痰瘀。雄黃殺蟲解毒之力,尤擅處理「腐爛」性病變,抑制咽喉部化膿性感染。

3. 土牛膝汁(增效用)

  • 輔助功效:土牛膝苦酸平,能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咽消腫,尤擅治喉痹癰腫。其汁液調和外用,可增強消腫排膿之效,並引藥直達病所。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毒、化痰腐、通泄並舉」為核心:

  • 內病外治:透過漱喉、外掃之法,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咽喉患處,避開內服毒性風險(如雄黃)。
  • 標本兼顧
    • 治標:元明粉軟堅滌痰,雄黃解毒祛腐,迅速緩解局部潰爛疼痛。
    • 治本:蘿蔔汁與土牛膝清熱化痰,透泄血分熱毒,防止熱毒內陷。
  • 給藥途徑巧思:以毛筆蘸藥汁「掃塗」,精準作用於腐爛黏膜,結合「漱吐」排出痰涎熱毒,符合「給邪出路」原則。

此方體現了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熱毒壅喉之急症,以簡峻之藥直攻病所,配伍寒溫相制,共奏消腫潰堅之效。

傳統服藥法


元明粉、雄黃。
上為細末。
每用2-3錢,調入蘿蔔汁,燉溫1大碗,以毛筆蘸汁洗掃之,或漱喉,吐去老痰。有土牛膝打汁調和更妙,但不可多咽,防作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漱喉散, 出處:《痧喉證治匯言》。 組成:元明粉、雄黃。 主治:爛喉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