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龍丹
HUO LO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一引《集玄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火龍丹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便止痛的功效。火龍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癤腫瘡瘍、腸燥便祕等症,芒硝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排泄,使毒熱得以宣泄,達到治療目的。
二、引藥下行: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加強療效。火龍丹中往往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芒硝可引導這些藥物下行,並將其藥力集中於腸道,更有效地治療腸胃熱毒。
火龍丹是一種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雄黃。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砷化物,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在傳統中醫中被用來清熱解毒、驅寒除濕、消腫止痛。其特性使其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比如在處理某些感染或火毒引起的病症時,雄黃可協助提高療效。
另一個原因是雄黃在古代被認為可以用於防治蛇蟲咬傷,其解毒性能在某些情況下能夠迅速反應,對抗毒素。而火龍丹作為一種強效的解毒藥方,包含雄黃,使其在面對各種急性病症時具有更高的治療效能。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臨牀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使用以防止中毒。因此,在使用火龍丹時,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確保安全與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龍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古籍記載主治「諸心腹痛」,然細究其組成藥物,多為溫補腎陽、益氣養血之品,推測其「心腹痛」之症,當屬虛寒性質。古人認為「陽虛生內寒」,腎陽不足可導致心腹冷痛,故以溫補下元、散寒止痛為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補腎壯陽為核心:
- 巴戟天、肉蓯蓉、菟絲子、破故紙(補骨脂)、杜仲皆入腎經,溫補腎陽,強筋骨、益精髓。
- 肉桂助命門之火,散寒止痛,與補腎藥協同增強溫熱之效。
- 此類藥物針對腎陽虧虛所致之畏寒、腹痛、陽痿等症,符合「服一月陽舉久戰」之描述,推測亦用於腎虛性功能障礙。
益氣養血以固本:
- 人參、白朮、黃耆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氣足則血行,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
- 當歸養血活血,與補氣藥相配,改善氣血兩虛之證。
- 麥冬、五味子滋陰斂氣,防止溫燥藥物傷陰,亦能養心安神。
調和心理與氣機:
- 遠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腎,緩解因虛寒或憂思引起的心神不寧。
- 全方補而不滯,兼顧心腎相交,氣血雙補,標本兼治。
綜合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以「溫補腎陽」為主導,輔以益氣養血,適用於:
- 腎陽虛衰引起的心腹冷痛、腰膝痠軟、畏寒肢冷。
- 氣血不足兼有寒象的疲勞、痿弱之症。
- 性功能障礙(如陽痿、早泄)屬腎陽不足者。
治療原理
通過補腎助陽、溫通經脈以散寒止痛;補益氣血以增強體質,改善虛寒狀態。方中藥物多溫熱,適合虛寒證,若陰虛火旺或實熱證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人參5兩,白朮5兩,巴戟天5兩,杜仲5兩,菟絲子5兩,麥冬5兩,肉蓯蓉1大枚,破故紙2兩,遠志2兩,肉桂2兩,黃耆8兩,當歸3兩,北五味1兩。
上藥各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5錢,酒下。服1月,即陽舉可以久戰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火龍丹,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一引《集玄方》。 組成:焰消1錢,雄黃1錢。 主治:諸心腹痛。
火龍丹, 出處:《傅青主男科》。 組成:硫磺(醋制)1兩,胡椒1錢,白礬4錢。 主治:冷氣心腹痛。
火龍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五。 組成:細鐵屑(篩去粗,淘去細,餘存留鍋中,炒,放冷)1斤,硇砂(研細)2錢。 主治:痹證。
火龍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蛇床子2兩(微炒),枯白礬2兩,韶粉3錢。 主治:暖肚,止冷疼。主治:婦人赤白帶下,腹肚疼痛及冷痛。
火龍丹,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真茅山蒼朮3錢,丁香1錢,麝香5分,白豆蔻1錢5分,鬱金1錢5分,蟾酥8分,木香1錢5分。 主治:霍亂,烏痧膨悶,遍身疼痛,由寒火凝結者。
火龍丹,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人參5兩,白朮5兩,巴戟天5兩,杜仲5兩,菟絲子5兩,麥冬5兩,肉蓯蓉1大枚,破故紙2兩,遠志2兩,肉桂2兩,黃耆8兩,當歸3兩,北五味1兩。 主治:男子五臟陽氣虛衰,陽事不堅,精難射遠,令人無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