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風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以及一些風疹、癤瘡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有其歷史與藥理依據的。雄黃是一種含有硫化物的礦物藥材,傳統上被認為具有極強的解毒作用。古代醫書中常提到雄黃對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在消炎、止癢方面。
雄黃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真菌的特性,使其能夠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繁殖,從而有助於減輕皮膚的紅腫和瘙癢感。此外,雄黃還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癒合過程,對於一些皮膚病變的修復有顯著功效。然而,由於雄黃含有砷,使用時必須謹慎,避免過量,以免引發毒性反應。因此,在使用黃風膏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確保安全與療效的平衡。
黃風膏中添加白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梅性酸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之效。黃風膏多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等外感熱毒所致疾病,白梅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皮膚炎症。
- 收斂止癢: 白梅的酸性成分,具有收斂作用,能促進創面癒合,減輕瘙癢感。黃風膏中加入白梅,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梅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收斂止癢,有助於治療皮膚病。
黃風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黃風膏所針對的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芒硝可有效消散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芒硝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在黃風膏中,它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風膏中添加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藥性,調和諸藥: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黃風膏中可能含有辛辣刺激性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能減輕藥物的刺激性,使藥性更加溫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二、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作用外,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風膏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止癢:蒼朮性溫燥,能祛除濕氣,止癢止痛。黃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蒼朮的燥濕止癢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祛風止痛:蒼朮具有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濕痺痛引起的疼痛。黃風膏中加入蒼朮,能增強其祛風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蒼朮在黃風膏中起到燥濕止癢、祛風止痛的作用,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契合。
黃風膏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癢: 蟬蛻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黃風膏常用於治療風疹、濕疹等皮膚病,蟬蛻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促進皮疹消退。
- 清熱解毒: 蟬蛻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黃風膏中其他藥材,共同消炎止痛,減輕皮膚病的炎症反應。
黃風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黃風膏多用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補血養血,改善血虛:黃風膏常用於血虛所致的風濕痺痛,當歸的補血功效能改善血虛,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風溼症狀。
「黃風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防風」性溫,味辛,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消腫的功效。黃風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而「防風」能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 引藥入絡:「防風」具有一定的走竄特性,能將藥力引導至關節、肌肉等受風寒濕邪侵犯的部位,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
黃風膏中添加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之效。黃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皮炎等,而荊芥的疏風散寒之性有助於驅散外邪,改善皮膚症狀。
- 消腫止癢:荊芥除了疏風散寒外,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癢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荊芥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皮膚康復。
因此,黃風膏中加入荊芥,不僅能疏風散寒,還能消腫止癢,起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的作用。
黃風膏中加入木通,主要是因為其利水通淋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濕性疾病引起的關節疼痛。
木通性味甘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風濕性疾病常伴隨關節疼痛、腫脹,而木通能夠利水滲濕,排除關節積液,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木通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減輕關節的炎症反應,進一步改善病情。因此,在黃風膏中加入木通,能夠有效地緩解風濕性疾病的症狀,提升藥效。
黃風膏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風解表:牛蒡子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作用。黃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牛蒡子能有效清除表面的風熱邪氣,減輕炎症反應。
- 消腫止痛:牛蒡子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引起的腫痛。黃風膏中加入牛蒡子,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黃風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以下作用:
- 清熱涼血: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熱病、吐血、衄血等。
-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適用於陰虛火旺、津液虧損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口乾舌燥、便祕等。
黃風膏通常用於治療風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更能滋陰潤燥,幫助緩解皮膚的乾燥和瘙癢,促進傷口癒合。
黃風膏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黃風膏多用於治療風熱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石膏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癢,減輕皮膚的紅腫熱痛。
- 收斂生肌: 石膏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的症狀。
因此,黃風膏中加入石膏,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有效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病症。
黃風膏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黃風膏主要治療風熱上攻導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知母可以清熱瀉火,改善皮膚的炎症反應,減輕紅腫、瘙癢等症狀。
二、 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脫屑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黃風膏中加入知母,能有效緩解皮膚的乾燥,提升皮膚的溼潤度,促進皮膚的健康恢復。
黃風膏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歸肺、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黃風膏多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苦參的清熱燥濕功效可有效去除濕熱,並殺滅引起皮膚病的細菌和真菌,達到止癢消炎的效果。此外,苦參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黃風膏中加入苦參,可以增強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風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症:疔瘡、頭面熱毒瘡。
疔瘡為中醫外科重症,多因熱毒熾盛、氣血壅滯而生,症見局部紅腫熱痛、頂端堅硬如釘,甚則伴發寒熱;頭面熱毒瘡則屬陽熱上攻,瘡癰生於頭面,多見紅腫化膿,或伴發熱煩渴。此方外敷,旨在清熱解毒、消腫斂瘡,收束瘡毒以防走黃(毒邪內攻)。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雄黃(1兩)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
- 功效:殺蟲解毒、燥濕祛痰,為外科治毒瘡要藥。其性峻烈,能直攻熱毒,抑菌消腫,尤善療疔瘡惡癬。
釘鏽(5錢)
- 即鐵鏽,為鐵器表面氧化所生赤褐色鏽末。
-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瘡口。古醫籍載其能「蝕惡肉」,推測其或藉鐵鏽的收澀之性,助瘡毒局部收束,防潰散走竄。
白梅肉(5錢)
- 烏梅之肉,經鹽漬者為白梅,酸鹹性平。
-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斂瘡,外用可消腫散結。其酸性收斂,能助瘡毒不外散,兼緩和雄黃之毒性。
消風散(1兩)
- 「消風散」多指《外科正宗》方,主成分含荊芥、防風、蟬蛻等。
- 功效:疏風清熱、除濕止癢。此處與他藥合用,或取其疏透表邪、助毒外泄,避免風熱內閉。
鬼螺螄(20個,夏季加用)
- 即壁錢(壁螳螂巢),或指田螺類。
-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夏季濕熱毒盛,加此藥以增强清解暑熱瘡毒之力。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清解熱毒:雄黃為主藥,直折熱毒;輔以鬼螺螄、白梅肉,增强清熱涼血之效。
- 物理收束:釘鏽收澀、白梅酸斂,二藥協同使瘡毒局限,防「走黃」之變。
- 疏泄表邪:消風散疏風透邪,使毒從表解,避免內陷。
- 外治透達:以針挑破瘡頂後敷藥,直接引毒外泄;鹽滷調敷增强滲透,促藥力深入。
總結
此方以「殺毒-斂瘡-透邪」為核心,針對熱毒壅盛之疔瘡,通過峻藥攻毒、酸收固瘡、風藥疏泄三法並用,使邪去而正安。其組成反映中醫外治「截斷病勢」思路,尤重防止毒邪內攻,符合古代外科「瘡毒宜速潰斂」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釘鏽5錢,白梅肉5錢,消風散1兩。
夏月,加鬼螺螄20個。
上為細末,苦鹽滷調勻,貯瓷罐內。
用銀針挑破毒頂,敷上此藥,以綿紙蓋定。其毒收斂不走,3日後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風膏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風膏, 出處:《綱目拾遺》卷十引《濟世良方》。 組成:雄黃1兩,釘鏽5錢,白梅肉5錢,消風散1兩。 主治:疔瘡,及頭面熱毒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