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宣毒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排膿之效。宣毒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內陷臟腑所致的癰疽、疔瘡等症,芒硝能清熱解毒,並將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二、引藥下行:芒硝味鹹,具有引藥下行之功,可引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病竈,加強宣毒散的療效。同時,芒硝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藥物在體內迅速吸收和代謝,進一步達到治病目的。
宣毒散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原因: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肺經,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其能解蛇毒、蟲毒、酒毒等,故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蟲咬傷、酒醉等症。宣毒散主治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雄黃在此方中起解毒殺蟲之效,有助於快速消腫止痛。
- 引藥入瘡: 雄黃性燥,易於引藥入瘡,能促進藥物滲透至患處,發揮更好的療效。宣毒散中,雄黃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藥力,更有效地治療瘡瘍腫毒。
宣毒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宣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炎症消退和膿液排出。
- 消腫止痛:乳香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腫脹,並具有止痛作用。宣毒散中,乳香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消腫止痛、解毒排膿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宣毒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宣毒散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而沒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和炎症。
- 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擴散。宣毒散中加入沒藥,可以加速傷口癒合,預防感染。
綜上所述,宣毒散中加入沒藥,是為了發揮其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的目的。
主治功效
宣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的記載,宣毒散最初用於治療「眼發赤腫,毒氣侵睛脹痛」,其組成為:盆硝,雄黃,乳香,沒藥(各等分)。使用方法是「上為極細末。以少許。鼻內㗜之。」,透過鼻子吸入藥粉來達到治療效果。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清熱瀉火:方中芒硝(盆硝)具有瀉下通便、清熱瀉火的功效,可將體內熱毒通過排泄的方式排出體外,從而減輕眼部的紅腫疼痛。
解毒消腫: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的功效,乳香、沒藥則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三藥合用,可有效消除眼部及周圍組織的炎症,緩解腫脹和疼痛。
活血通絡:乳香和沒藥都是活血化瘀的要藥,能夠改善眼部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和組織修復。
後世醫家在此方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其應用範圍,從原本的眼科用藥,逐漸演變為外科瘡瘍的常用方劑。
- 在《外科集驗方》、《瘍醫大全》、《外科精要》等著作中,宣毒散被用於「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其主要作用是消腫、收斂、拔毒,通常與其他藥物配伍,製成外敷藥使用。
- 在《續名醫類案》、《景岳全書》、《証治準繩‧瘍醫》等著作中,宣毒散被改為內服方劑,組成為「大黃、白芷」,用於治療「癰毒在臟,脈實便秘」,具有宣通攻毒的作用。此時,宣毒散的功效主要依賴於大黃的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以及白芷的散風除濕、排膿消腫。
- 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宣毒散的組成為「露蜂房、南星、赤小豆、小米、生草烏、生白礬」,同樣用於「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其治療原理與前述外敷方劑類似,但藥物組成有所不同,可能更側重於祛風燥濕、解毒散結。
- 在《羅氏會約醫鏡》中也提及宣毒散內服,組成與《景岳全書》相同,主治「癰毒在臟,脈實便秘」。
綜合以上資料,宣毒散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眼科疾病到外科瘡瘍,從外敷到內服,都有相關記載。其治療原理也隨著應用範圍的擴大而有所變化,但總體而言,宣毒散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可用於治療各種熱毒壅盛所致的疾病。
以下是古文內容中,不同組成配方的宣毒散主治內容表格:
書名作者 | 藥物組成 | 使用方式 | 主治 |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 盆硝,雄黃,乳香,沒藥(各等分) | 鼻內㗜之 | 眼發赤腫,毒氣侵睛脹痛 |
《聖濟總錄》 | 柴胡,大黃,朴硝,枳殼,甘草 | 內服 | 傷寒脈大,潮躁伏熱 |
《外科集驗方》 | 未詳 | 外敷 | 消腫收赤暈圍聚 |
《瘍醫大全》 | 未詳 | 外敷 | 初起及灸後,腫消暈聚 |
《外科精要》 | 未詳 | 外敷 | 消瘡毒,收赤暈 |
《外科醫鏡》 | 未詳 | 內服 | 下部便毒(騎馬癰等證初起膿未成者) |
《續名醫類案》 | 大黃,白芷 | 內服 | 背疽,堅硬,脈沉實,毒在內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 露蜂房,南星,赤小豆,小米,生草烏,生白礬 | 外敷 | 初發或灸後,用傅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
《景岳全書》 | 大黃,白芷 | 內服 | 一切癰毒 |
《証治準繩‧瘍醫》 (1) | 未詳 | 外敷 | 瘡暈紫黑色,外用周圍敷住毒氣 |
《証治準繩‧瘍醫》 (2) | 大黃,白芷 | 內服 | 一切毒瘡 |
《証治準繩‧瘍醫》 (3) | 露蜂房,南星,赤小豆,小米,生草烏,生白礬 | 外敷 | 初發或灸後敷貼,消腫收赤暈,圍聚 |
《羅氏會約醫鏡》 | 大黃,白芷 | 內服 | 癰毒在臟,脈實便秘 |
《玉機微義》 | 未詳 | 外敷 | 瘡暈紫黑色,外用周圍敷住毒氣 |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樸消(研)1分,牽牛子1兩(半,生半,炒)。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用龍腦、膩粉、蜜水調下。一方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龍腦、膩粉水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宣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六。 組成:大黃1兩,牡蠣1兩(炒)。 主治:便癰腫毒。
宣毒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盆消、雄黃、乳香、沒藥各等分。 主治:眼發赤腫,毒氣侵睛脹痛。
宣毒散, 出處:《瘡疽神秘驗方》。 組成:大黃(煨)5錢,白芷5錢。 主治:一切毒瘡。瘡毒在臟,脈實便秘者。
宣毒散, 出處:《外科醫鏡》。 組成:大黃5錢(生),白芷2錢,山甲3片(炒),黃明膠5錢。 主治:便毒、騎馬癰等症初起,膿未成者。
宣毒散, 出處:《外科精要》卷下。 組成:露蜂房3兩(炒焦),小米1合,赤小豆1兩,南星1兩,草烏1兩,白礬5錢。 主治:消瘡毒,收赤暈,行經散血。主治:癰疽。
宣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孟氏诜诜方》。 組成:全蠍(微炒)半兩,白僵蠶(炒去絲嘴)半兩,蟬蛻(洗淨,去土,炒,焙乾)半兩,石燕3兩(醋淬,火煅令酥)。 主治:丈夫陰氣盛,陽氣微弱,風寒之氣乘虛而客于腎經,陰囊濕癢而微熱,或但癢而不濕,或在陰根并毛際癢,或濕而不癢,或無汗者,謂之毒氣不泄;亦治腎臟風濕流注,生瘡癢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