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吸散

鼻吸散

BI X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5%
心經 14%
胃經 12%
肺經 8%
腎經 8%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鼻吸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鼻塞、鼻淵等症狀,川芎可以疏通鼻竅,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通竅醒腦: 川芎能通鼻竅,改善頭部血液循環,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對於因風邪入侵、鼻竅不通引起的頭昏腦脹、精神不振等症狀,川芎可以幫助恢復嗅覺,改善頭部不適。

鼻吸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鼻塞、鼻淵、鼻流濁涕等症狀,白芷能疏通鼻竅,消炎止痛,改善鼻腔通氣,緩解患者的不適。
  2. 散寒除濕: 白芷兼具散寒除濕的功效。對於因寒濕阻滯鼻竅而引起的鼻塞、鼻涕清稀等症狀,白芷能散寒除濕,溫通鼻竅,改善鼻腔環境。

總而言之,白芷在鼻吸散中,起著通竅止痛、散寒除濕的作用,有效改善鼻腔疾病,提高藥效。

鼻吸散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1. 通竅止痛: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鼻吸散多用於治療鼻塞、頭痛等症狀,乳香能通達鼻竅,消散瘀血,從而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抗菌消炎:乳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鼻腔炎症,防止感染加重。

乳香在鼻吸散中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更佳的療效,達到治療鼻塞、頭痛等症狀的目的。

鼻吸散中包含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竅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鼻吸散常用於治療鼻塞、鼻淵、鼻痛等症,而沒藥的通竅止痛作用有助於改善鼻腔不通暢,緩解疼痛。
  2. 消炎止癢: 沒藥還有消炎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鼻腔內炎症反應,減輕鼻癢、流鼻涕等症狀。

總之,沒藥在鼻吸散中的作用是通竅止痛、消炎止癢,有助於改善鼻腔疾病的症狀。

鼻吸散方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解毒殺蟲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肺經。其具有解毒殺蟲、燥溼止癢等作用。在鼻吸散中,雄黃主要用於治療鼻腔內蟲症,例如鼻腔內有鼻息肉、鼻甲肥大、鼻腔內有蟲子等,通過雄黃的解毒殺蟲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鼻腔內的病竈,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此外,雄黃還可以燥溼止癢,對於因溼熱引起的鼻腔瘙癢、流涕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鼻吸散方中加入芒硝,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一、清熱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熱毒上攻鼻竅而引起的鼻塞、流黃鼻涕、鼻腔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通利竅道:芒硝能引邪外出,通利鼻竅,對於鼻塞不通、鼻腔黏膜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芒硝在鼻吸散方中扮演着清熱解毒、通利竅道的角色,有助於改善鼻部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鼻吸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涵蓋外感、內傷及局部症狀,主要針對以下病機:

  1. 外邪鬱表:如「傷寒憎寒,頭身疼痛」「痘疹不出,初出不透」,此因風寒或疫毒鬱閉肌表,氣血不得宣通。
  2. 氣滯血瘀:如「心腹疼痛」,多由寒凝或氣機不暢導致經脈瘀阻。
  3. 風熱上攻:如「咽喉腫痛、牙疼、目腫」,屬邪熱或風痰上擾頭面清竅。
  4. 暑濕穢濁:如「受暑惡心」,乃穢濁之氣阻滯中焦,清陽不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竅開閉、行氣活血、祛風解毒」為核心,藥物配伍如下:

  1. 川芎(2錢)

    • 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擅解頭身疼痛。
    • 配合鼻吸法,直達清竅,開鬱通陽,助痘疹透發或散寒邪。
  2. 白芷(2錢)

    • 辛香宣散,入陽明經,善祛風燥濕、通竅止痛,尤長於緩解頭面諸疾(牙痛、目腫)。
  3. 乳香、沒藥(各2錢)

    • 活血定痛、消腫生肌。二者相須為用,能化瘀通絡,針對「心腹疼痛」或局部腫痛。
    • 鼻吸時,其芳香走竄之性可速達病所,鬆解氣血凝滯。
  4. 雄黃(2錢)

    • 辛溫有毒,辟穢解毒,殺蟲燥濕。
    • 古代用於疫瘴穢濁之氣(如受暑惡心),亦能消散咽喉腫毒。
  5. 火消(即硝石,4錢5分)

    • 苦寒降泄,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 與雄黃配伍,一寒一溫,既可化解熱毒(喉腫、目赤),又能破滯開閉(如痘疹不透)。

三、方劑特色與作用機理

  1. 鼻吸給藥,速效宣通

    • 鼻為肺竅,藥物經黏膜吸收,直入經絡,迅速開泄腠理、宣通氣血。
    • 適用於急症(如劇痛、痘疹悶疹)或上焦壅滯之證。
  2. 氣血並調,寒熱兼施

    • 川芎、白芷偏溫通;火消性寒,製約全方溫燥之性,共奏散邪不助火之效。
    • 乳沒活血、雄黃解毒,協同化解「不通則痛」「毒瘀互結」之病機。
  3. 適應症關聯性

    • 無論外感(傷寒、痘疹)、內傷(心腹疼),或局部症狀(牙痛、喉腫),皆與「氣血閉阻、竅絡不暢」相關,故異病同治。

總結
此方以芳香走竄、開閉逐邪為設計主軸,透過鼻吸途徑,快速調動氣血、解毒透邪,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通竅引經」的用藥智慧。然其藥性峻烈,須辨證明確方可施用。

傳統服藥法


川芎2錢,白芷2錢,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火消4錢5分。
上為細末。
用時取少許鼻中吸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鼻吸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 鼻吸散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鼻吸散服用後,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咳血牙齦腫脹痛肺氣腫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麻疹嘔吐咳嗽咽喉痛全身酸痛噁心反胃牙齒痛

相同名稱方劑


鼻吸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川芎2錢,白芷2錢,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火消4錢5分。 主治:傷寒憎寒,頭身疼痛,痘疹不出,或初出不透,風寒咳嗽;及受暑惡心,目腫,咽喉腫痛,牙疼,心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