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蓬萊火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殺蟲: 雄黃性溫燥,具有強烈的毒性,能有效殺滅體內外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對於一些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蓬萊火方劑中的雄黃可以起到很好的驅蟲作用。
- 解毒消腫: 雄黃還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由於雄黃具有強烈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要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蓬萊火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能消腫止痛,對於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引起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乳香在蓬萊火方劑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蓬萊火」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味苦辛、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蓬萊火方劑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沒藥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促進組織修復: 沒藥還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促進組織修復作用,能加速創傷癒合,這對於跌打損傷後組織損傷的修復具有積極意義。
因此,沒藥在蓬萊火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的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蓬萊火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止瀉: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止瀉的功效。蓬萊火方劑主要針對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丁香的溫陽散寒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腹痛和腹瀉的症狀。
-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此外,丁香還可溫中止嘔,對因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綜合而言,丁香在蓬萊火方劑中起到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
蓬萊火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因為麝香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能: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濃烈,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對於神志昏迷、中風卒厥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在蓬萊火方劑中加入麝香,能有效改善患者神志不清、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狀,達到活血化瘀、開竅醒神之效。
蓬萊火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解毒: 芒硝味苦鹹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蓬萊火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症,芒硝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力直達病竈,增強療效。蓬萊火方劑中常配伍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藥物,芒硝可促進這些藥物下行,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主治功效
蓬萊火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蓬萊火方劑,源自《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所載茅氏家傳祕方,其組成藥物包括雄黃、乳香、沒藥、丁香、麝香及原方中的「西黃」(推測為雄黃之別名,後方改以硼砂、草烏替代),具有顯著的活血消腫、解毒止痛、溫經散寒功效,主治範圍涵蓋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瘰癧、水腫、膈氣、胃氣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蓬萊火方劑的治療原理,並非單純的內服,而是以灸法施治,藥物透過燃燒產生的熱力及藥物成分的揮發滲透,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目的。此法兼具溫熱療法與藥物治療的雙重功效,其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沒藥為方中君藥,皆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它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瘀血的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和腫脹。此功效尤其針對風痹、跌撲、瘰癧等病症,因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氣血瘀滯。
解毒殺蟲,散結消腫: 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殺滅致病的細菌或寄生蟲,並消除局部炎症。對於瘰癧等感染性疾病,雄黃的解毒作用至關重要。硼砂或草烏的加入,也可能增強了其解毒消腫的功效。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丁香具有溫中、暖胃、散寒、降逆之功效,能溫通經絡,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麝香則能開竅醒腦,活血通絡,進一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並緩解疼痛。對於風濕痹痛,溫經散寒的策略十分重要。
利水消腫: 雖然方中未見明顯利水藥物,但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藥物間接地促進了體液的代謝,對於水腫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
疏通氣機: 對於膈氣、胃氣等症,方中藥物可通過溫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疏通氣機、緩解症狀的效果。
蓬萊火方劑的灸法,將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藥力迅速滲透,並利用熱力刺激穴位,達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使其治療效果迅速顯著,符合古文中所述「灸至藥盡,皮肉發爆,病即立愈」之描述。 然而,此法需謹慎操作,掌握準確的穴位和藥量,才能確保療效並避免不良反應。 此處僅針對古方成分與功效進行分析,未涉及現代藥理及臨牀應用。
傳統服藥法
西黃、雄黃、乳香、沒藥、丁香、麝香、火消各等分。
去西黃,加硼砂、草烏,皆可。
上為末,用紫棉紙裹藥末,捻作條,如宮香粗,以緊實力要。
用時剪2-3分長一段,以粽粘粘肉上點著,不過3次,即除根。若點穴不愈,灸至藥盡,皮肉發爆,病即立愈。每次3壯,重者不過3次,即除根,不復再發。
灸後忌豬肉,待瘡平復再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蓬萊火, 出處:《綱目拾遺》卷二引《家傳醫要》。 組成:西黃、雄黃、乳香、沒藥、丁香、麝香、火消各等分。 主治:風痹,跌撲,瘰癧,水脹,膈氣,胃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