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雷火針

止痛雷火針

ZHI TONG LEI HUO ZHE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活人方》卷一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8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23%
腎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1%
肺經 7%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艾葉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艾葉能起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艾葉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艾葉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艾葉,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包含雄黃,乃取其燥濕解毒、祛風止痛之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其具有燥濕之性,能有效驅散體內濕邪,並解毒,清熱解毒,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疼痛。同時,雄黃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

因此,將雄黃加入「止痛雷火針」中,旨在通過其燥濕解毒、祛風止痛之功,達到治療疼痛之目的。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在「止痛雷火針」中,沒藥的加入可以幫助活血化瘀,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疼痛。

二、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沒藥還具有一定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溫通經絡,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在「止痛雷火針」中,沒藥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止嘔:丁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客於胃腸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丁香可溫陽驅寒,緩解疼痛,並能和胃止嘔,起到協同止痛的作用。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丁香還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丁香能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丁香,一方面可溫陽散寒、止痛止嘔,另一方面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共同達到止痛的功效。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使用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白芷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宣通鼻竅,改善鼻塞: 白芷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能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鼻腔疼痛,白芷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氣,緩解疼痛。

總之,白芷在止痛雷火針方劑中,起到疏散風寒、止痛止癢、宣通鼻竅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氣血不通、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能迅速通經活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物快速直達病竈,增強藥效。尤其對於一些深部疼痛或難以治療的疾病,加入麝香可以提升藥物穿透力,提高治療效果。

止痛雷火針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雷火針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乳香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乳香亦有消腫止痛之效,能改善局部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炎症反應,乳香能有效地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乳香在止痛雷火針方劑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止痛雷火針」主治諸般痛症,根源於寒濕凝滯、氣血不通,尤其針對以下三類病因:

  1. 寒濕痹痛:寒濕流注經絡關節,導致局部或遊走性疼痛(如痛痹),或因氣血虛寒,風寒外襲,筋脈凝塞不通。
  2. 食積寒凝:過食生冷、堅硬之物,寒滯中焦,氣機壅塞,引發胸腹脹滿疼痛。
  3. 腎虛寒侵:房勞耗損腎氣,寒邪趁虛侵襲腎俞穴或督脈,引起腰脊冷痛。

其作用原理在於**「溫散寒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屬外治法,透過「雷火針」的溫熱藥力透入經絡,開鬱散結,使氣血暢行而痛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蘄艾末(艾絨)

  • 核心作用:艾葉辛溫,能「透諸經而逐寒濕」,燃燒時熱力深透,溫通經脈、驅散寒邪。雷火針以艾絨為載體,結合他藥增強溫通功效。

2. 輔助藥物分組

① 溫通散寒組

  • 雄黃:辛溫燥烈,解毒辟穢,助艾絨散寒開閉。
  • 丁香:辛溫入腎,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兼治腹冷脹滿。
  • 白芷:辛香走竄,祛風散濕,專攻頭面及筋骨寒痛。

② 活血化瘀組

  • 乳香、沒藥:氣味芳香,活血行氣、消腫定痛,針對氣血瘀滯型痛症。

③ 香竄透絡組

  • 麝香:辛香銳利,穿透力極強,能「通諸竅、開經絡」,引藥直達病所,破除深伏寒濕。

④ 隨證加減(痞滿)

  • 阿魏:辛烈臭穢,專消積痞,破癥瘕,針對痰食積滯之脹痛。

3. 配伍邏輯

  • 溫通為主:艾絨+雄黃+丁香,集中火力驅散寒濕。
  • 活血為輔:乳香、沒藥疏通氣血瘀滯,避免寒凝致瘀。
  • 香竄為使:麝香+白芷,引藥透達病位,增強穿透力。
  • 外治特性:藥物捲製成條,燃燒後「隔布熨灸」,結合熱力與藥性雙重作用,使寒濕得化、經絡得通。

4. 治療原理

此方仿「灸法」原理,但添加活血芳香藥物,形成「藥灸」效應:

  • 熱力:燃艾生熱,溫煦局部,擴張血脈,促進氣血運行。
  • 藥力:芳香藥物隨熱滲透,解寒凝、行氣滯、化瘀血,標本兼治。
  • 經絡靶向:藉麝香、白芷引導藥效至經筋深處,尤其適合關節、腰背等易受寒濕侵襲之處。

總結

「止痛雷火針」以溫散寒濕為本,活血透絡為標,通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避開內服藥物的代謝限制,適用於寒、濕、瘀交雜的痛症,體現中醫「通則不痛」的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蘄艾末1兩,雄黃2錢,沒藥1錢,丁香1錢,白芷1錢,麝香3分,乳香1錢。
痞,加阿魏1錢。
上為末,勻攤細草紙上,卷緊如筒,1錢粗細,外用棉紙封固,每料分作5條,曬燥收貯。
用時燈上燒紅,隔青布5-7層,於痛處針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四肢關節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雷火針, 出處:《活人方》卷一。 組成:蕲艾末1兩,雄黃2錢,沒藥1錢,丁香1錢,白芷1錢,麝香3分,乳香1錢。 主治:寒濕二氣,有一流註於經絡關節之間,便成痛痹。或著一處,或走不定,甚至氣血虛寒,不能營運,加至風寒外襲,筋脈凝塞,不通而痛。或過食生冷、堅硬之物難消,胸腹脹滿,窘迫而痛。或房勞虧損腎氣,而寒邪侵於腎俞,督脈爲痛。不分虛實,皆可通治。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