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導赤散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解毒之效。其清熱力較強,且不傷脾胃,能有效緩解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症狀。
- 利尿解毒:淡竹葉能利尿排泄,有助於將體內熱毒排出,並可改善因熱毒壅滯所導致的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淡竹葉在導赤散中可謂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瀉火、利尿解毒的功效,為導赤散的療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導赤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導赤散主治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渴咽乾,舌紅苔黃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渴,改善患者的熱證表現。
二、 滋陰生津: 生地黃亦可滋陰生津,潤燥止渴。熱證耗傷津液,導致口渴咽乾,生地黃可補充津液,緩解患者的燥熱症狀。
因此,導赤散中使用生地黃,既可清熱涼血,又可滋陰生津,使藥效更趨完善。
導赤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導赤散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和藥性,防止寒涼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並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
總之,甘草在導赤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使用更安全。
導赤散方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通淋之功效。導赤散主治熱入營血,症見發熱口渴、神昏譫語、舌紅絳、脈數等,木通可清熱瀉火,利尿排毒,輔助主藥清熱解毒,達到清熱瀉火之效。
- 通淋利尿:木通能通利水道,有利於熱毒的排出。導赤散除了清熱解毒外,還需利尿排泄毒素,木通有助於促進尿液生成,利於毒素的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利尿通淋之效。
方劑介紹
導赤散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水」,主治心經火熱證,症狀是:心胸煩熱、口渴面紅,想喝冰水、口舌生瘡、或心熱移至小腸,出現小便黃、赤痛、舌質紅、脈數。
導赤散在最初是設計給小孩服用,由北宋兒科名醫錢乙所發明,主治小兒「心熱」,原文是:「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
小孩因為心火熱,會出睡眠不安、睡眠時眼球上翻、面部肌肉緊縮,面部表情緊張、牙關緊咬、夜間磨牙...等等。
後代醫家不斷實踐,應用範圍從治療心經有熱,擴展至「心火下移熱於小腸證」,從兒科擴展至內科運用。
此方主要是用來治療「心火旺盛」的問題,傳統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臟位於胸腔中心,當心火旺盛時,會引起心煩意亂和胸悶。
心經路線經過喉嚨,如果心臟的火氣太旺,會向上燒灼喉嚨的體液,造成喉嚨乾燥、臉紅,以及喜愛喝冷飲。
古人認為「舌為心之苗」,當心臟的火氣太盛時,會讓舌頭出現潰瘍,嘴瘡口破。
中醫的心臟和小腸相互連接,心臟的熱會傳至小腸,如果心火下移至小腸,會導致小便時有刺痛感和尿液呈現赤澀的情況。舌頭呈紅色和脈搏快速都是心火熱的徵兆。
這個方劑主要用來治療心火旺盛,熱氣轉移到小腸的情況,治療的目標是清除心臟的熱氣,幫助小便順暢,並引導體內的熱氣通過小便排出體外。
方劑中的木通作用於心臟和小腸,其味道苦而性質寒冷,可以清除心臟的熱氣,並有助於利尿和通淋。
生地黃則作用於心臟和腎臟,味道甘甜且具有滋潤作用,能夠清除心臟的熱氣,降低胃部的熱感,並有助於滋養身體。
甘草味甘性平,可以和諧各種藥材,避免木通和生地黃的寒涼性質傷害到胃部,起到輔助作用。
竹葉能夠清心除煩,引導體內的熱氣向下排出。這四種藥材共同使用,可以達到清熱利水的效果。
這個方劑的特點在於它能夠同時清除體內的熱氣和滋養體內的陰液。它有助於促進排尿但不會損害體內的陰液。
可以排除體內的過熱而不會加劇病情,非常適合那些體質虛弱的小孩。
加減法:如果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至小腸,小便不通時,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的功效。
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經有熱的疾病,如急性膀胱炎、尿道炎、血尿、慢性前列腺炎、口腔潰瘍、角膜炎、眼角瞼緣炎及病毒性心肌炎。
此外還包括治療口腔炎、口瘡、小兒夜啼、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不通、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導致的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與乳閉、急性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上藥研為末;每服二錢(約9克),水一盏,加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飯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導赤散的經絡型態
進入春夏季節之後的口瘡,經常不是只有心經實證,而是體內的「少陽經」與「陽明經」都出現實證,體內呈現火熱的狀態,這時候就有機會出現口瘡的經絡型態。
以下是一位會員在2024年4月的口瘡真實案例,從他的經絡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心經不是實證,反而是虛證。
可見心火口瘡的經絡型態,可能比大家想得還要複雜多了!或是口瘡也可能是少陽經、陽明經火熱所造成的,不一定是心經火熱。
或是心經火熱的經絡型態,其實是少陽經、陽明經實證,心經會呈現虛證,值得大家研究探討。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導赤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生地黃2兩,黃芩3兩。 主治:痔漏。
導赤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六。 組成:生地黃、木通、小甘草、防風、薄荷葉、辰砂。 主治:痘瘡發熱有驚搐者。
導赤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生乾地黃2兩,木通4兩,黃芩1兩,甘草1兩。 主治:宣導。主治:心氣熱。
導赤散, 出處:《筆花醫鏡》卷二。 組成:麥冬3錢,木通1錢,生地3錢,甘草4分,竹葉10片,車前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 主治:熱閉小便不通。
導赤散,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木通8分,赤茯苓(去皮)8分,麥冬8分,車前子(微炒)4分,生地4分,人參2分,甘草2分。 主治:小兒痘症,小便赤澀者。
導赤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生乾地黃(淨洗)1兩,木通(去皮節)1兩,黃芩2錢半,赤茯苓(去皮)2錢半,甘草3錢。 主治:小兒心經壅熱,煩躁睡語,或時復上竄咬牙,小便黃澀,久則成驚,觸物易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