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火府丸中加入生地黃,乃因其具清熱涼血之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並能養血安神。火府丸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為治法,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之效,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熱證的效果。
此外,生地黃亦能滋陰生津,可緩解熱證所引起的陰虛津傷,進一步增強藥效。
火府丸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等功效。火府丸作為治療熱證的方劑,黃芩可清泄體內蘊熱,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 解毒涼血: 黃芩還具有解毒涼血的作用,可以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火府丸中加入黃芩,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火府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火府丸主要針對熱淋、血淋、石淋等泌尿系統疾病,而木通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病症。
- 通利水道:木通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泄,有利於排出體內濕熱,緩解泌尿系統炎症。火府丸中加入木通,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加速病症的恢復。
火府丸方劑中含有犀角,這主要基於傳統中醫藥理論的理解。
-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開竅之效。 古人認為犀角能 「清心火,解熱毒」,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妄、發狂、吐血、衄血等症狀。
- 犀角作為「貴細藥」,象徵着 「至高無上」 的療效,在某些方劑中甚至起到 「君藥」 的作用,代表着醫師對患者病情的重視。
然而,犀角因其稀有性已被列為瀕危物種,現今醫藥界已禁用犀角,而火府丸也應採用其他藥材替代。
火府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火府丸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或偏寒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調和的作用,使藥性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可以與黃芩、梔子等清熱瀉火藥材配伍,提高其清熱解毒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火府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府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所致諸症,其主證特徵如下:
- 上焦熱盛:口燥咽乾、大渴引飲、唇焦鼻衄,反映邪熱燔灼津液。
- 心神受擾:潮熱煩躁,為心經火旺擾及神明的表現。
- 肝火上炎:目赤睛疼,係肝經邪熱上攻苗竅。
- 下焦熱結:小便赤澀、癃閉不通,乃熱移小腸或膀胱氣化不利。
此方證病機核心在於「心火亢盛,肝熱下移」,邪熱充斥三焦,故立法以清瀉心肝實火為主,兼利下焦水道。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犀角
- 性味鹹寒,專入心、肝血分,為清熱涼血解毒之要藥。
- 針對「心肝蘊熱」之根本,直折火勢,尤擅治高熱神昏、血熱妄行之鼻衄。
2. 臣藥:生乾地黃
- 甘苦寒,滋陰涼血以制火。
- 既助犀角清血分熱,又防熱盛傷陰,符合「存陰退陽」之法,針對口燥、大渴等津傷之象。
3. 佐藥:黃芩、木通
- 黃芩苦寒,清上焦肺熱(母子同治,瀉火以保金),兼瀉肝膽火,助解目赤煩躁。
- 木通苦寒,導心火下行(「引熱從小便出」),通淋泄濁以治癃閉澀痛。二者協同,使邪熱從三焦分消。
4. 使藥: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涼之性,防苦寒敗胃;微炙後兼護胃氣,契合「食後服」之用法。
組方特點
- 上下分消:犀角、黃芩清上,木通導下,生地黄斡旋中焦陰液,體現「瀉火不傷陰」的配伍思維。
- 氣血兩清:犀角、生地涼血,黃芩、木通瀉氣分熱,適用於氣血同病之證。
蜜丸用意
煉蜜為丸,緩制峻猛之性,使藥力持久作用於心肝;梧桐子大之劑量(50丸),符合漸消邪熱的需求,防過寒傷正。
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實熱證(非虛火),尤其熱邪纏綿、兼見血分症狀者。後世或可延伸於:
- 心肝火旺之失眠躁狂(配合安神藥)。
- 濕熱下注之淋證(如急性泌尿感染屬熱結者)。
然須辨明「邪熱有無夾濕」「陰傷程度」,方可調整君臣比例。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2兩,黃芩2兩,木通2兩,犀角1兩,甘草3錢(微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溫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火府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生乾地黃2兩,黃芩2兩,木通2兩,犀角1兩,甘草3錢(微炙)。 主治:心、肝二經蘊蓄邪熱,口燥咽乾,大渴引飲,潮熱煩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小便赤澀,癃閉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