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府丹

HUO F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14%
肺經 14%
膽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7%
脾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火府丹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功效,可針對火府丹所治療的熱證,如熱病、瘡瘍、吐血、血熱妄行等,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2. 滋陰養血: 火府丹所治病症往往伴隨陰虛內熱,而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可補充因熱傷陰所致的陰液虧損,緩解病患的燥熱、口渴、便祕等症狀,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生地黃在火府丹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火府丹方劑中含有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火府丹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熱邪,同時亦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小便赤澀等。此外,黃芩亦可燥濕止痢,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腹瀉亦有一定的療效。因此,黃芩的加入,可提升火府丹的清熱解毒功效,並擴展其臨牀應用範圍。

火府丹方劑中包含木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木通性寒,味甘苦,歸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火府丹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症,木通可以清熱利濕,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引導藥力下行: 木通入膀胱經,能引導藥力下行,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並將藥力集中於膀胱、腎臟等部位,更有效地治療尿路感染等疾病。

總而言之,木通在火府丹方劑中的加入,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引導藥力下行,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府丹主治功效分析

火府丹的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病證:

  • 心經蘊熱,小便赤少,五淋澀痛: 此為火府丹最核心的應用,各文獻均提及此點。《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証治準繩‧女科》、《婦人大全良方》、《普濟本事方》、《金匱翼》等均明確指出本方能治療心經蘊熱引起的小便赤少、澀痛,以及五淋等病症。此類病症多表現為小便不利、灼熱疼痛、淋漓不盡等。
  • 小兒壯熱: 《証治準繩‧幼科》、《幼科類萃》、《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折衷》等書均將火府丹列為治療小兒壯熱的方劑之一,可見其對於小兒高熱有一定療效。
  • 上焦熱結: 《症因脈治》指出火府丹可治熱結上焦,小便不利,此類病症可能與心肺熱盛有關。
  • 火沖眩暈: 《症因脈治》將火府丹列為治療實火眩暈的方劑,適用於膀胱、小腸實熱,左尺脈數大者。
  • 血淋:《幼科折衷》認為火府丹可用於治療熱聚膀胱,血滲入胞所致的溺血。
  • 其他: 部分文獻提及火府丹可治療口渴(《婦人大全良方》、《續名醫類案》),以及下注腳瘡(《聖濟總錄》,此處使用方式與其他文獻不同)。

治療原理:

火府丹的組成分別是生地黃、黃芩、木通。綜合分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上焦之熱,可以清除心經之火熱。
  •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降火、涼血的功效,可制約火熱之邪,並能滋養陰液。
  •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利水通淋,可以引導熱邪從小便排出,疏通水道,緩解淋瀝澀痛。

綜合作用機制:

火府丹以黃芩清瀉心經火熱為主,配合生地黃滋陰降火,木通利水通淋,三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滋陰利水之功。本方針對心經熱盛、陰液不足,以及熱邪下注膀胱導致的淋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劑型與用法:

多數文獻記載,火府丹是將藥材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再以木通煎湯送服。也有文獻記載,將藥材水煎服。具体用量與劑型依據病情的輕重而有所差異。

總結:

火府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瀉火、滋陰利水。其主要適用於心經熱盛、陰液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尤其在小便澀痛、淋證、小兒壯熱等病症方面有較為明確的療效。雖有少量文獻提及其他用途,但其主要功效仍是以治療心經熱盛、小便不利的病證為主。

傳統服藥法


甘遂(肥實連珠者)1兩(薄切,疏布囊盛),芎藭1分(銼如豆大)。
以紙籠大者香爐,令至密不漏煙,頂留一竅,懸甘遂囊於竅間,其下燒芎藭1塊,令煙入遂欲過,再更燃1塊,芎藭盡,取甘遂為末。
30歲以上氣盛者,滿3錢,虛者2錢半,羯羊腎1對,批開,勻分藥末在內,淨麻皮纏定,炭火炙熟,勿令焦。臨臥爛嚼,溫酒下,隨人酒量,能飲1鬥者,可飲5升也,以高物支起雙腳,1服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膀胱炎排尿困難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血尿小便顏色偏黃口乾口渴小便疼痛面色發紅頭昏精神不佳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火府丹,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當歸、赤芍藥、黃連、大黃、甘草、滑石。 主治:二便下血。

火府丹,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組成:木通1兩,黃芩1兩,生地2兩,山梔兩半。 主治:胎前內熱,小便尿血。

火府丹, 出處:《元戎》。 組成:黃芩1兩,黃連1兩,生地黃2兩,木通3兩。 主治:瀉丙丁火。主治:心驚熱,小便澀,及五淋。

火府丹, 出處:《蘇沈良方》卷九。 組成:甘遂(肥實連珠者)1兩(薄切,疏布囊盛),芎藭1分(銼如豆大)。 主治:下注腳瘡。

火府丹, 出處:《醫統》卷八十八。 組成:生地黃5錢,木通5錢,當歸2錢,梔子2錢,黃芩2錢,甘草2錢。 主治:心虛心熱,小便赤澀,多驚,睡卧不穩。

火府丹,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三引《旅捨方》。 組成:生乾地黃(焙)4兩,黃芩(去黑心)2兩,木通(銼)2兩。 主治:引化熱氣,調順血脈。主治:上焦熱結,心肺壅滯,面赤心忪,口乾頭昏;心經熱,小便澀,及治五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