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退赤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止痢之功效。退赤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發熱、出血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病情。
- 配伍增效: 加減退赤散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丹皮、赤芍等,也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黃芩與這些藥物配伍,能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退赤散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加減退赤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燥濕的效果。
- 涼血止血: 秦皮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可針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皮膚出血、潰瘍出血等,起到涼血止血、收斂止癢的作用。加減退赤散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涼血止血的效果。
加減退赤散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退赤散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證,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赤芍能清熱涼血,降火解毒,可有效控制熱證的發展。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退赤散中加入赤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之,赤芍在加減退赤散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減退赤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退赤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牡丹皮可清熱涼血,抑制血熱,防止出血。
- 解毒消腫:牡丹皮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輔助退赤散中的其他藥物,消散局部腫脹,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加減退赤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個重要功能: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加減退赤散以清熱解毒、退赤消腫為目的,而生地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降低體溫,緩解炎症反應,達到退赤消腫的效果。
- 滋陰養血: 生地黃能滋養陰液,生津止渴,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液循環,並具有補血的作用。加減退赤散可能涉及到因熱毒損傷陰血所引起的症狀,因此生地黃的滋陰養血功效,能幫助修復受損的陰血,維持機體的正常運作。
加減退赤散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功效。退赤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而木通能清解濕熱,促進小便通暢,有助於退赤散的療效。
- 通經活絡: 木通兼具通經活絡之效,能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對於濕熱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可與退赤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減退赤散方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退赤: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退赤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促進傷口癒合:青黛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瘡瘍、潰瘍、濕疹等皮膚病,青黛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退赤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赤膜下垂之證治,屬風輪(黑睛)受肝肺積熱上攻所致。其病機關鍵為 「心肝火熾,血瘀絡阻」,具體表現如下:
- 赤脈纏繞:白睛上方赤絲密布,下垂侵及黑睛,乃肝肺熱毒蘊結,血熱壅滯於目絡。
- 翳膜菲薄漸厚:初期翳薄如紗,後因熱鬱血瘀而增厚,甚則遮蔽瞳神,此為「火鬱風輪」之象。
- 星翳凝脂樣變:障邊赤脈盡處生黃白星點,狀似凝脂,屬熱毒腐蝕風輪,氣血失養。
- 兼見頭痛目澀:肝火上炎則頭痛,火灼津液則目乾羞明,酸澀難睜。
本方主治以 「清心肝之熱,涼血破瘀」 為核心,針對赤膜下垂初起,兼有血熱瘀滯者。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瀉火為主軸
- 酒黃芩(12克):善清肺肝鬱熱,酒製上行頭目,直折白睛赤脈之火。
- 炒梔子(6克)、青黛(0.3克):梔子清三焦火,青黛專瀉肝經鬱火,二者協力解熱毒。
- 加減法:心火盛加黃連瀉心,肝火盛加龍膽草直泄肝膽,此為「因人調變」之策。
涼血散血為關鍵
- 赤芍(9克)、牡丹皮(9克):赤芍活血通絡,丹皮涼血散瘀,共解目絡血熱壅滯。
- 生地(9克):滋陰涼血,防苦寒燥血傷陰,亦助瘀熱下行。
通利竅道以退翳
- 木通(3克):引心火下行,通利血脈,《本草備要》言其「通九竅,利關節」。
- 秦皮(3克):清肝明目,專治目赤翳膜,《藥性論》載其「去目中久熱」。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 「瀉火—涼血—通絡」 三步為法:
- 先以黃芩、梔子、青黛等直折火勢,斷赤膜滋生之源;
- 繼以赤芍、丹皮活血涼血,化解目絡瘀熱;
- 佐以木通、秦皮通竅退翳,導熱邪從小便出。
兼用生地養陰,防苦寒傷正,標本兼顧。
臨床加減思維
原案加 川黃連 強化清心火,正合「赤脈屬心」之論;若肝火熾盛,赤脈怒張,則加 龍膽草 助瀉肝力。外用海螵蛸棒摩擦,直接消椒粟顆粒,內外合治,故獲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酒黃芩12克,秦皮3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生地9克,木通3克,炒梔子6克,青黛0.3克。
心火偏盛者,可加川黃連1.5克,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3克。
清心涼肝退翳,活血祛瘀通脈。
赤膜下垂趙某,女,48歲。左目沙澀不適5、6個月,時輕時重,近十幾天來症狀忽然加重,目珠澀痛,流淚羞明,視物不清。檢查,左眼上臉臉內椒粒密集,疙瘩不平,赤膜從白睛上方垂下,已近瞳神邊緣,赤脈密集,此為赤膜下垂。投以加減退赤散加川黃連1.5克。外用海螵蛸棒擦法,治療臉內椒粒,服藥6劑,摩擦:次。復診:臉內椒粒見疏,赤膜稍退,又行擦法1次,服上藥6劑。臉內椒粒大部已平,留有少量疤痕,眥帷部尚有少數椒粒,赤膜已去大半,已不羞明流淚,視物較前清晰,又服上方21劑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涼血散結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退赤散,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酒黃芩12g,秦皮3g,赤芍9g,牡丹皮9g,生地9g,木通3g,炒梔子6g,青黛0.3g。 主治:清心涼肝退翳,活血祛瘀通脈。主治:赤膜下垂初起,菲薄翳膜,從白睛上部發起,其上有赤絲牽絆,逐漸變厚增大,下侵風輪,甚至掩及瞳神,影響視力,障邊赤脈盡處常起星翳數點,色黃或白,肥而厚,似凝脂之微。常伴有頭痛目昏,酸澀難睜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